引子:研究生则是一个专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及学习能力,有较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教师的讲课处于次要地位,更主要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就是做实验,文科学生就是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著作。以阅读经典为导向的文科研究生学习文/赵丽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恰逢也是期末考试,图书馆里也是座无虚席,一位读者前面会放一堆书,有的同学就在走道上看书,有的同学用电脑在写论文,静悄悄的。遇到几位人类学的研究生,他们都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一般是英文经典著作,他们相互交换着读这些书,以便写好他们的期末论文。
我也去过我们学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宿舍,一般桌上有几本教材、还有几本英语书,仅此而已。一,研究生阶段阅读经典的价值我们的大学教育是与应试的高中教育相衔接的,学习方式也有承接之处。据我观察,在我教授的本科生中,有5%的同学可以按教师的要求,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有时也会读一些经典。大多同学在想听或不想听的课程中、在各类考级中、在喧闹的校园活动之中,懵懵懂懂中就毕业,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则继续读研;如果把本科的学习方法甚至是高中的方法带入研究生的学习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研究型及学术探索的性质,更多的情况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科学习更多提到素质的提高,略有一些专业的知识能力,能到社会实践中应对一般性的工作;而研究生则是一个专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及学习能力,有较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教师的讲课处于次要地位,更主要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就是做实验,文科学生就是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著作。通过读经典,学习先哲诠释的真理,认识分析客观世界的方式,掌握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我们的知识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直观的感性,另一方面是知性,“知性是一种思维的能力。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而概念作为可能判断的谓词,是与关于一个尚未规定的对象的某个表象相关的。”概念是我们用来思维的材料,用经典著作中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我们面临的困惑与矛盾,探索和认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的著作,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经典是我们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在认识真理的漫长历程中智慧的结晶;经典如同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读本专业的经典著作,那么我们只能读二手三手的东西,就不能从源头上掌握我们学科的基础,也难以从根本上把握现代学术发展的脉络及走向。有时还被一些“野狐禅”所迷惑,误入歧途。在如今海量信息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十分有限的,一定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阅读经典之上,读那些二流三流的书只会是浪费青春的生命。
二,我们重点读哪一类的经典只有大学问家才会为学子们开列书单。我的专业方向是研究政治学及行政管理学的,只能在这方面说出一二,然而也可能是管中窥豹,挂一漏万。在先哲们的经典宝库面前,总是诚惶诚恐,仰望知识的大门,心中默念“芝麻开门!芝麻开门!”我只是看一看我自己的书架,列举一些自己读过且欢喜的书籍。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拉斯维尔的《政治学》,海伍德的《政治学》,罗金斯《政治科学》,西尾胜《行政学》。洪堡《论国家的作用》,科迪维拉《国家的性格》,伯恩斯《民治政府》,亨廷顿的《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我们是谁》、《第三波》,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民主新论》,达尔《论民主》;马汉《海权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霍布斯《利维坦》,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人民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系列中的大部分现当代的作品都是不错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毛、邓的著作都是具有真理价值的书;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论语》、《孟子》、《吕氏春秋》、《说难》、《贞观之治》《资治通鉴》……哲学方面:柏拉图《理想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罗素《西方的智慧》,希金斯《最简洁的哲学》,尼采《权力意志》;罗尔斯《正义论》《易经》《庄子》……社会学方面:韦伯《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吉登斯《社会学》、《超越左与右》、《亲密关系的变革》;波伏娃《第二性》;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鲍曼《被围困的社会》、《个体化社会》、《后现代性的预言家》等;大卫·哈维《巴黎城记》、勒庞《乌合之众》等。历史学方面:《伯罗奔尼撒史》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剑桥中国晚清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奈保尔《印度:受伤的文明》;《圣经》、《古兰经》。文学方面:中国的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作品,如《儒林外史》、《浮生六记》、《鲁迅全集》、《诺贝尔文学奖金库》等。还有很多可以丰富我们思想,提升我们的认识能力的经典。还要读一些法学和经济学的书籍《法律之门》,如德鲁克的管理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贫困与饥荒》等。研究生还应读一些怡情修性的经典《蒙田随笔》、《芥子园画谱》、《唐诗》、《宋词》等。如果能静下心来读这些经典之作,人生都会感到很愉快。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类经典中的智慧无穷,不开卷无法受益。蒙田说:“书籍是人们在人生旅途中能够携带的最好食粮。”光有这些书蒙田就心满意足了;书籍不像那些纠缠他和忽悠他的人,他要花费精力去摆脱他们。书籍不一样,如果他不去召唤它们,它们不会自己来;他沉默不语,书籍不会打扰他;只有当他向书籍询问时,书籍才会说话。中国人把读书放到更高的位子上,清代翰林张潮在《幽梦影》中曰: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他甚至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可见读书在人生中所居的位子,关键是如何读?挑自己认为有趣的书先读。作为研究生的导师,我也可以说,不读经典研究生也是可以毕业的,也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读经典只涉及到内心满足及精神丰裕的问题,千万不要使这个美妙的过程痛苦化、无奈化。蒙田说:他年轻时读书是为了炫耀知识,后来读书是为了变得更有智慧,而现在读书只是为了更多的愉悦。我觉得我们可以在阅读经典过程中,同时追求这三个目标。蒙田读书时,他是放弃了他当时所有的社会责任,包括对于妻子家庭的责任,但他实际上担当起启迪人类智慧的责任。如在教学中我请学生先读《理想国》,他们读得很痛苦,觉得晦涩;那你们就挑着读,读后只告诉我几个问题:柏拉图正义是指什么?知识与意见有何不同?洞穴理论意指什么?后来请他们读《武士道》、《菊与刀》、《海权论》,学生就觉得有趣,好读,兴致盎然地读下去。用小组讨论式的方法来读经典。小组学习就是通过集体学习讨论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2009年到日本访问,特别访问了日本首都大学宫川彰教授组织的《资本论》学习会,东京都和爱知县的学习会成员接待了我们,他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有兴趣的普通市民、公司职员;他们对照着《资本论》听宫川彰教授的讲解,然后讨论其中的内容,有的人坚持学习了十年。我自己曾和学生一起每周学习一次,读《易经》、《论语》、《孟子》大家轮流讲授,并讨论这些中华元典的精华,给大家留了深刻的学习体验。弄清经典著作的产生背景,然后着手阅读。阅读经典不是独立的看书行为,如要找好的版本,要找相关辅助性资料;要了解经典产生的背景,特别是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处境,读书时领悟到的东西就不一样。如我们认真想一想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但他在《论语》中保持的高华的气度,渊雅的局量,着实是一个圣人。再则读古罗马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马上沉思录》,他是斯多葛学派的代表,此书是在罗马帝国行将灭亡时写的,但书中处处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我开始读此书时,以为奥勒留与塞涅卡一样是皇帝的老师,后来仔细看,原来他自己是皇帝,他说:“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按照恰当的结构推动自己”。行文中处处显有王者之风,荡气回肠。读书如修行,读经典是一件庄严的事情。如高尔基所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特别当今在这纷繁的社会变化之中追求理性且怡然地生活,一知半解、蜻蜓点水式阅读,往往给自己带来新的疑惑甚至于痛苦。只有把经典读到一定的数量级,能把人文科学的各门类的著名经典有所涉猎,保持集中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才可能有所创造,才可能说清楚几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可能体会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的读书境界。备注:原文刊发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本公号为传播读书理念而转载,若侵权,请留言,我们及时删除。微信排版:高校人文界——隆重推荐:文科中“最经典”的著作(本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