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大荆山 | 还记得那些远去的三线厂吗

大荆山 | 还记得那些远去的三线厂吗

阅读量:3606941 2019-10-20


大荆山 | 还记得那些远去的三线厂吗
撰文:邓龙 |  图片:网络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编者按]这是一段国家记忆,鄂西地区的三线建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一部分。虽然属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已过去,但三线精神却没有消失,三线精神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永立世界之林的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

楔子
漳水之南,荆山以东,史载三千,地广八百。
八百里南漳位于襄阳地区西南部,因漳河穿境而过得名。漳河全长400多华里,纳千溪万泉,穿越荆襄漳源的崇山峻岭,咆哮南去,南漳便是漳河流经的第一个山区小县。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三线建设风起云涌。1964年至1968年期间,位于荆山东麓的南漳县城,不时有外地人出入,他们早出晚归,行踪诡秘,不走平地,专门钻山沟。小县城的居民私底下好奇的议论纷纷,有说是地质勘探队到山里探矿的,有说是修水利工程的,还有说是打山洞的,莫衷一是。
其实这些人都是带着秘密任务而来的,他们要在这个偏僻的山区小县执行秘密军工厂的选址和勘测任务。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大荆山腹地南漳县境内,共建设了六家军工厂,这些企业分别是汉光电工厂、建昌机器厂、红旗机制厂、长坪工具厂、漳河机械厂,以及湖北金属制品厂。

地师级别的建昌厂
在莽莽苍苍的大荆山脉的褶皱里,南漳有近200座古山寨已在漫长的历史烟云中沉睡多年。这些山寨雄踞在群峰之巅,扼守着兵家必争之地。
1968年,位于南漳县沐浴区(今胡营镇)日光大队七里冲的胡山寨,祖辈务农的山民第一次见到一群背着仪器的外乡人,登上了山寨。山寨由就地取材的石头垒成,寨子里鳞次栉比的石屋全没有屋顶。走进山寨,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群人一不是来看风景的,二不是来考察山寨的,他们是来勘测地形地貌,准备在此地建设一家军用无线电专用设备工厂。这群人由四机部基建局、第十设计院、中南地质勘探局、国营709厂等单位组成的选址专班。根据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他们先后在鄂西的当阳、宜昌、远安等地进行了艰苦的选址工作,结果都不很理想,最后一路来到了南漳县的胡山寨。登上山寨,眼前豁然开朗,山脚下一条山溪蜿蜒流淌。这地方山清水秀,有山有水,位置隐蔽,完全符合三线厂建设的标准。
不久,勘测小组将踏勘结果报请武汉军区和四机部获批准,国营建昌机器厂正式成立,代号4504厂,厂址确定在南漳县七里冲,产品为军用无线电设备及配件。
1969年3月,建昌厂破土动工,主体工程由湖北建筑六公司601工程连负责承建。在工厂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南漳县地方党政的大力支持,南漳县从城关、肖堰、巡检等地的农村抽出一部分民兵,组建多个民兵营参加基建工程会战。
工程建设者们开进大山披荆斩棘,劈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荒山野岭中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军工厂。历时三年多,1972年12月,四机部正式同意交付验收投产。
工厂投产之初,国营西北机器厂(陕西709厂)给予了大力支持,该厂抽调200多技术、行政和生产骨干充实到建昌厂的各个岗位,培训了大批青工,给即将开工生产的建昌厂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从全国各地高等学府: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北京航空学院,西北大学、西安电讯工程学院、鞍山钢铁学院、黑龙江工学院、吉林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重庆外国语学院、中南矿冶学院,以及北京技校、成都技校、浙江工业技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先后分配到厂里,充实管理、技术岗位;后来北京、武汉、南漳、红安等地的知青和一个营的转业军人都分到厂里,一时间,建昌厂可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记忆片段
记得厂里第一台电脉冲线切割机床试车成功,全厂顿时沸腾,连夜向毛主席报喜报。以后陆续生产出超声波加工机床、空心线圈绕线机以及各类四机部下达的军品任务。
还记得九头包纱机试车时,车间内灯火通明,西北某纱厂女工调试设备,雪白细丝在工人手里变成细细的电缆,建昌人心里无比自豪。
印象深刻的1976年9月9日,当毛主席逝世的恶耗传来,全厂职工万分悲痛,悼念会上有职工嚎啕大哭。此情此景,作为三线人至今难以忘怀。
1979年12月,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藏在深山老林的三线军工企业,虽然拥有一批优秀技术人才,一大批精良的装备,但由于军品任务锐减,加之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三线企业开始出现亏损。鉴于此,国家对三线企业实行保军转民的策略,一批三线企业开始转为民用生产。
由于军品任务不足,建昌厂于1980年就开始研制开发卷烟制造设备,并形成了系列产品,创造了建昌发展史上的辉煌。
1985年,建昌厂被下放某市管理。四机部明确建昌厂为地师级,这在南漳县所有三线企业中属于级别最高的单位。同年11月,建昌厂获得四机部三线调迁批准,1989年8月,开始从七里冲搬迁到新厂区,1991年初,搬迁工作全部结束,老厂无偿移交给南漳县政府。
从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建昌厂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在地方,而且在湖北省乃至四机部(电子工业部)系统,都是叫得响的重点企业。花无百日红,企业也一样。九十年代末,由于国家对烟草行业实行兼并、重组和限产,关停了所有县域卷烟厂,建昌厂出现了重大经营危机,超过半数的职工或提前退休,或外出谋生。
危机,危机,既有危险也伴有商机。然而,建昌在拳头产品失去了市场的同时,新产品研发却没能跟上来,仅靠市场上揽点零星的活度日。市场不相信眼泪,建昌再也未能重新站起来。
远走他乡的汉光厂
与建昌厂一山之隔的国营汉光电工厂,代号4404,主要生产军用雷达配件等军用电子产品。1968年汉光厂投资兴建,由南京电子管厂包建,1973年11月建成投产。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三线厂进行军转民的调整和调迁政策,汉光厂也随着调迁准备搬迁至某市区,后却变更为某地区。汉光迁移外地,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市场经济浪潮,最终因种种因素,被经济大潮拍在了岸上。其旧址早已荒草连天。
有关汉光的资料甚少,限于某些因素制约,不在此赘述。

小三线厂
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各省市区先后在本省市区兴建了一批小三线厂,这些小三线也是为了战备需要,主要生产轻型武器和弹药,准备随时与来犯之敌展开“省自为战”,甚至是游击战。
1964年9月,国家正式确定湖北省兴建9个省属军工厂(小三线厂),南漳一个县就落户4家,分别是红旗厂、长坪厂、漳河厂和金属制品厂。由于金属制品厂为卫东厂的产品生产配套,1968年底,该厂与卫东厂合并,番号取消。

带着时代特色的红旗厂
1967年1月,南漳县洞沟仙女洞,红旗厂在这里的山沟里破土动工,整个厂区建在凉溪沟内长4公里、宽不足50米脚下,充分体现了“山、散、洞”的时代要求,同年改厂名为国营红旗机制厂。1970年基本建成投产,同年正式进行产品试制工作,9月第一批产品提交武汉军区后勤部装备部验收合格,转入批量生产。
国营红旗机制厂,代号国营9611厂,建设项目为枪弹厂。
1976年生产能力超过设计能力;1977年工厂被授予湖北省大庆式企业,当年6月被五机部授予大庆式企业;1978年被授予全国大庆式企业,厂领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0年年产量是设计能力的1.53倍。1981年,改革的春风吹进了鄂西崇山峻岭,市场改革后,工厂再无军品任务,红旗厂的好日子便不再有了,企业开始出现亏损。1985年3月,国营红旗机制厂下放某市管理。
在艰苦的三线建设岁月里,红旗厂创造了翻番的经济指标,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荣誉称号,为国防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在三线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应该遗忘了那些常年钻山沟、为国防建设无私奉献的三线人。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调整,企业逐步转产民用。工厂实施军转民后,由于计划体制的惯性思维,缺乏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和适应,工厂匆匆上马的民品生产线由于亏损严重,产品最终下马。1981年至1991年10年间,工厂先后开发过电机、吊扇、排风扇、自行车配件等10余种民用产品,由于市场行情及诸多因素,无一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企业就这样不停地开发新产品,寻找市场,又不停地面临失败,亏损年年增加。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加之老厂驻地山体滑坡等灾害事故频发,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困难,为使工厂早日摆脱困境,工厂决定在逆境中调迁求生存。
1991年红旗厂被列入“八五”脱困调迁单位,在从老厂搬迁到某市过程中,工厂发扬三线精神,从老厂拆下旧厂房门窗、房梁甚至砖瓦,搬运到新厂址,用于建设新厂房及职工简易平房,节约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整个搬迁过程艰难曲折,但始终做到了生产和搬迁两不误,经过多方努力,基本完成了脱险调迁任务。
国营红旗机制厂的艰辛历程是很多地方小三线企业的缩影,企业产品单一、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等等因素制约了企业发展。即使后来企业调迁到某市区,但由于诸多原因,最终还是破产倒闭。类似这样的三线企业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

走向彼岸的漳河厂
位于保(康)南(漳)公路旁的国营漳河机械厂,因境内的漳河而得名,尽管这个厂后来改为襄重,也难改其初生的籍贯——南漳。
漳河厂与红旗厂都属于小三线厂,两个厂相距不远,命运也极其相似。
1965年4月,湖北省国防工办等单位组织专班到南漳选址,同年12月,漳河厂在南漳县城关西北马蹄庄的三条夹沟拉开架势,正式动工兴建。
那时候,一座中型工厂一般都能做到当年投资建设,当年安装调试,当年出产品,这种速度不亚于后来的“深圳速度”。但是,漳河厂没能做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直到1967年底,工厂主体工程才基本完工,可见当年漳河厂的基建难度是多么的艰巨。然而,就在基建刚上马不久,1966年7月,漳河厂就开始进入边建边试制的状态,经过四年的试制,1971年产品纳入国家计划生产;1972年5月,“四联高机”终于正式出厂并装备部队。
历史进入上世纪1980年代,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一批老式装备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作为上世纪的防空武器,高射机枪难以幸免地被列入淘汰系列,随之而来的是防空导弹家族系列的登场。
198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方针,三线漳河厂也走上了“军转民”之路,原来的军品计划也没有了,随之被军转民,下放某市管理,随之而来的是军品订单几乎在一夜之间没有了。
漳河厂何去何从?
天无绝人之路。当初,漳河厂拥有一批技术骨干,有若干主要设备。能做出“四联高机”的军工厂,还做不了民品?漳河厂立即进入民品研发制造状态,占领了市场高地,赢得了很好的效益。1988年,工厂在军转民后,实施三线战略转移,由南漳县的山沟迁至某市高新区,三年后实现了生产经营中心转移城区的愿望。
上世纪90年代,漳河厂经过企业改制,完成了从国营漳河机械厂到襄重工业(集团)的跨越,但是,漳河的命运与红旗一样,都倒闭了。据说工厂的地皮卖给了碧桂园,变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漳河厂遗留在大荆山腹地的老厂旧址,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任由雨打风吹去。
曾经的红旗和漳河都烟消云散了,一个属于三线厂的时代结束了!

不蒸馒头争口气的长坪厂
长坪是南漳的一个小地名,以这个地名命名的国营长坪工具厂,并不生产工具,而是生产轻武器的军工企业。随着山谷里响起的阵阵枪声,这个秘密被周边的老百姓逐渐解开了。
国营长坪工具厂,代号9616厂,对口援建厂为国营626厂(黑龙江北安厂)。1966年4月,南漳县黑山沟,长坪厂在此破土动工,三年后的1969年工厂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并投入试生产。
1973年产品批量投入生产,1977年产品生产达到了工厂历史最好水平。1978年4月,五机部决定长坪厂转产某型武器。建厂设计的产品是某型号枪,而实际投产却是生产另外一种型号产品,兜了一圈后,产品最终又回到建厂设计的初衷。
“4”成了长坪厂的幸运数字,1965年4月批准建设,1966年4月动工,如果不是1978年那个4月里,五机部决定转产某型枪,长坪厂也许与兄弟三线厂一样,早就关门大吉了。
其实,长坪厂除了紧盯军用武器发展以外,也很早就重视军转民的发展方向,由单一的军品体制逐步转向军民结合体制,由单一军品生产型向多品种经营型转变。1983年11月,使用了18年的的国营长坪工具厂改名为国营江华机械厂。1985年,江华厂与二汽某厂签订了生产协议,同年又与玉柴厂签订协议,很快进入汽车制造行业,逐渐确立了民品主导产品——汽车配件。
这一时期是江华厂历史上发展最为红火时期,除发展民品外,江华人始终不忘自己是三线军工人的身份,在军品研制中,牢牢把握轻武器的发展方向,在锐意进取中始终站据了某型枪生产的前沿。江华厂坚持以民养军,用民品支撑军品的科研开发,再用军品谋求工厂的更大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进行军品研发和生产,先后研制成功某型发射器,填补了我国防爆武器的空白,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众多的国家荣誉。
曾经的长坪厂而今的江华厂,终于为南漳的小三线厂争了一口气。

尾声
在那个讲奉献、讲贡献的年代,三线人拖儿带母地钻山沟、进山洞,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有的三线人三代同在一个厂里,企业兴旺时,日子还过得顺利,企业在市场上打了败仗,甚至举白旗了,可想而知,他们今后的日子过的该是多么的凄惶!
有三线厂老人在工厂破产大会上哭诉:“我生是三线人,死也是三线鬼”,做鬼也不离开三线厂,从令人悲切的哭声中露出了三线人走投无路的无奈和呐喊。从年轻力壮的小伙姑娘到如今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几十年待在三线厂,从未想到过要离开那个视为故乡的地方,如今故乡不存在了,为了生存,只好漂泊于异乡他地。
当年进入南漳县的六家三线企业,除中途迁出合并的9614厂以外,五家厂只有一家还保留着代号,其余四家无一例外地都破产改制了,即使远走他乡的汉光也没能逃避破产、改制的厄运。
连绵起伏的大荆山,还记得当年那些三线厂吗?
—————————————————————————————————
■ 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
■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 ■
长按下方图片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三线 | 我们的家园
不忘初心 | 记住三线
 微信:13508680794  | QQ:1149095579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我们更多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