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位父亲教育儿子的视频,没看完,早已感动得泪如雨下。
给不方便看视频的朋友现场描述下:
满含愤怒的爸爸正在教育犯了错的儿子,他压制怒火,冷静地问:“爸爸教你了没有?”
儿子手拿鞭子,弱弱地回答:“教了。”
“教了是吧,教了些什么?”爸爸一边说一边脱下自己的外套。儿子似乎在答《三字经》的内容。
突然爸爸话锋一转:“这一次你的责任是爸爸的错,爸爸没教好你,爸爸替你受这一次罪。”
说罢,爸爸趴跪在地上,对儿子说“打!”儿子低下了头。
爸爸又继续说:“让你打你就打,这是我的错,爸爸没教你。”“打,快点,动手”!
在爸爸一声声地催促下,儿子哭了。
“子不教,父之过,是我没教好你才让你变得越来越坏,既然爸爸没教好你是爸爸的错,爸爸错了就要接受惩罚。”
一旁的儿子不敢动手,早已泣不成声。
说罢,爸爸拿过鞭子,朝着自己的背上一鞭一鞭地打,边打边说:“我太没用,我没教好我的儿子,我的错,我的错……”越打越使劲,越打越痛心……直到鞭子一截一截断掉。
儿子全程看着爸爸替自己接受惩罚,早已愧疚地哭成了泪人。
“子不教,父之过,爸爸这么用心去教你,你非常让爸爸失望……”听到这一句话后,不禁潸然泪下。
只有为人父母者才会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几个字的分量;也只有当了爸妈的才能懂得严中有爱的那种心痛和不忍心……
因为父亲要做好儿子的榜样,因为他深知言传身教的力量并努力在践行着这样的教育,不得不让人敬佩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
孔夫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倘若自己都没有做到,那孩子又怎会听从父母的教诲?
谨记,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是孩子的样板和自然入心的教材,并且这样的言传身教真的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02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把玻璃瓶子摔烂在小区的水池里面,他妈妈竟然蹲在水中徒手捞了半个多小时,孩子在一旁也看了半个小时。
妈妈在捡玻璃的时候,手指被刺破她也一言不发,就这样默默地捡了半个多小时。
就在这半个多小时里,孩子在岸上站得笔直,时而局促,时而担忧地一直望着妈妈,一直到每一块小碎片都捡上了岸。
经过这半小时,这个孩子也许还会犯错,但一定不会再轻易犯错了。
类似的事情在天津地铁车厢也发生过:一位男乘客在地铁内肆意剥起了大蒜,蒜皮撒了一地。
在周围乘客颇有意见时,一名身着校服的女孩默默蹲下,把地上的蒜皮都收在手中,带出车厢,整个过程不到5秒钟。
问起女孩为什么这样做,女孩说:
“我其实没有想太多,就觉得整洁的车厢里有垃圾很难看,影响城市形象。正好马上下车了,所以很快蹲下去捡,平时我爸妈就是这样教我的。”
03
上海地铁8号线上被人拍到了感人的一幕。
爷爷奶奶带孙女一起乘坐地铁。孙女额头上贴着退烧贴,看着应该是生病。
当孙女恶心想吐的时候,爷爷脱下身上的外套让奶奶给孙女接着,防止孩子吐到车厢里,并且还一直向周围的乘客解释道歉。
这些,小孙女都看在了眼里,也会把修养和善意记在心里。
同样是在地铁上,武汉的一位叫叶子的同学放学回家时,发现地铁卡里余额不足,没法乘坐地铁。
于是他向地铁工作人员借来手机打电话给妈妈,但是妈妈正在家里带二宝,爸爸还没下班……最后工作人员直接帮孩子购票并送他上车回家。
事后,妈妈写了一封长文感谢信,并且在信封里放了四个硬币,让孩子带给了工作人员。
叶子妈妈在信里说:
“他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温暖了我们的心,这样的人值得学习,也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鲜活的榜样。”
可也正是她的细心温暖,她的知恩图报,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04
钱钟书的父亲告诉他,做仁人君子比做名士要紧。
钱钟书出生后出嗣给伯父钱基成,伯父上午带他上茶馆、听说书,四处闲走,下午才授课,钟书玩得开心。1920年,伯父去世后,由钱基博直接进行教育,钱钟书慢慢开始潜心读书。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曾被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此后,他才真正奋发读书,为日后治学打下了“童子功”。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
“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用我们今天的话,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在《家世》一书中,学者余世存写道。
梁启超也通过自身为榜样告诉子女: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
“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说过一句话: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真正好的教育,其实就藏在爸爸狠打自己的泪水里,藏在妈妈受伤又笨拙的双手里,藏在为人父母你我的言传身教里。
希望我们都能以自己正确而温暖的言行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最终让他们成为健康、正直而善良的人。
来源:易闻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