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设计周 分享01 | 文化遗产造型数据的取得、保存与活用

设计周 分享01 | 文化遗产造型数据的取得、保存与活用

阅读量:3615675 2019-10-20


本篇文章内容来自2019环同济设计周“同济-国美艺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中的一篇主题演讲。该研讨会的其余主题演讲笔记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均由笔者自行整理,仅允许个人使用,其他事宜请后台联系。
 
教授和中翻博士真的超级有礼貌啊
No.1
讲者
植田宪教授
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工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文化设计、内发发展的地区振兴
 
No.2
千叶大学设计学科简介
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
01.生产系统:工业制造、材料应用、计画意象等
02.信息领域:人机工学、社会心理学等
03.环境与人:文化研究、环境生活等
在千叶大学设计学科的建设中,教授提到了“cross-fertilization”异花授粉的概念,即与社会学、材料学等跨学科一同建立研究室的方式促进发展。
其实前两部分的研究(实体产品与信息设计及其延伸),基本国内设计类高校都有在做,但第三点就更倾向于大环境下的设计,设计学科的定义和范畴也在不断拓宽。
 
No.3
地域文化
在这部分,教授阐释了“地域与文化”的关系,强调“到现场去学习生活”的研究方法(即田野调查,filed work)。
提到的案例是研究室去年到了四川的一个地方了解用竹子造纸这样的一个文化,但他们觉得这个调研过程不只是学习如何造纸,还要学习当地人是怎么去生活,从更全面的角度加深对研究对象的文化认知。
“地区(乡村)如何发展?”
已经成为了日本国家层面关注的问题。
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教授提出了一个“宝物”的概念。这个“宝物”是在不同地域环境下所独有的特色,甚至有可能是当地人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设计学科所做的基于地域特征的研究其实就是一个“寻宝”的过程。从教育模式上来看,不只是“教师+学生”,还要加上“当地人+当地资源”。以一个设计的视角和当地居民一同对本土的文化进行整理,传播和提高认知。当然这也对未来的设计教育提出一些畅想,可能不再是在教室里学习,而是到乡野中去以体验、实践的方式帮助当地人寻找宝物。
所以反过来回答第三段开头的问题,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发现资源活用资源。同时教授也对地域文化认知的价值进行了说明:可能是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土地上拥有的这些令人骄傲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展示出来。
 
No.4
案例
这部分我太靠后了就没拍ppt,后来百度也搜不到,就…有点遗憾
01.千叶县的传统服饰“万祝”上的“型纸”工艺
“万祝”就是类似中国古代袍子的一种和服服饰,其上的纹样在制作工艺上是采用了“型纸”这样一种先用刻刀勾画,镂空出形状,然后再用不同颜色进行渐染的传统方式。但因为太脆弱易碎,所以都是保存在博物馆里不见天日的(翻译太可爱了哈哈)。
在对这一部分的工艺和形状特点进行数字化保存的过程中,研究室成员是将型纸的经典纹样进行了复刻绘制,然后再将其设计成为一些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的周边。每一份产品里面都夹了一份对型纸工艺进行介绍的小册子,这样一来,原来大众接触不到的型纸工艺就以更形象的方式出现在了民众的生活中。
教授说并不在乎这个产品卖了多少,而是更倾向于在人的层面上对这份文化的认知和传播(文创这部分我有些疑惑,所以后面问答中会有提及)。
 
02.神社/寺庙中的历史造型
首先,这部分有一个背景:日本老龄化现状严重后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寺庙都没有住持了,再加上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所以许多老旧的寺庙或神社年久失修就容易破损。这样一来,许多建筑上珍贵的造型就急需进行一个永久的保存。数字化保存的话题应运而生。
研究小组将一些建筑上的经典造型部分取下来进行3D扫描,然后建立一个千叶县的神社/寺庙造型数据库。同时也对元素进行抽取,交由珠宝设计师再造,比如说做成一个带有造型特征的手链等等。
可以说是用“取得+保存+活用”这样的一个步骤和过程,完成对地域的活化。当然郁新安老师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数据库里造型元素的版权归属。植田教授虽表示了这个问题确实具有确定的难度,但要肯定的是“文化是没有版权的”,文化是一个集中、共享属于当地居民的产物。
 
No.5
问答
从文化认知的人本层面和经济层面上来讲,教授的研究更倾向于前者。但我还是从探讨文化这类创意产业如何推动一个区域的软经济发展角度上向教授提出了几个问题。
 
Q1:在型纸这个案例中,我还是理解教授您是进行了一个元素提取,文创制作的这样一个过程。但中国目前很多的文创产品都流于表面,缺乏比较深刻的地域特色(或者说比较深刻的表达)。那和复购频次较低的旅游文创产品相比的话,您是如何理解更持久的一个区域文化产业?
A1:我觉得要跳脱出“商品”这个概念。做地域文化的重点在认知,且首要任务是本土认知。提高这个区域的人的文化自信保有度就是我们去做这个事情的目标。
(虽然感觉教授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但是我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创可能是卖游客,但日本的文创可能真的是从当地文化传播出发,而非旅游业?个人理解)
 
Q2:上海现在处于一个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快速阶段,那熊本县的熊本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大IP代表,想问下教授是如何看待这种基于城市/地域的创意产业?
A2:熊本县其实是有一个经过公司专门的品牌包装的过程,那这个带来的问题就是当地的人是否认同这种品牌包装。也就是更多地关注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感受和态度,自发的认同感。
 
Q3:那我觉得就有一个矛盾在地域认知和经济发展中间,我们又想要吸引年轻人能回到自己的家乡,那势必需要有一定产业的经济土壤才能让他们回来。
A3:眼光放长远一点,或许以后人们不再在乎赚多少钱,而是这里的空气和水质好不好?现在的人们都往大城市涌,是觉得那里有小地方没有的东西,或许未来的世界就是去城市化,而更以区域为中心。那个时候人的价值观可能就会有所变化了。
 
No.6
补充:上海城市创意城市发展
 我之所以会提到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在前一天的【为遗产而设计】工作坊中聆听了来自上海国际创意城市智库的老师做的一个创意城市的交流。
其中提到了2005年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困境,从创意产业进行切入,田子坊、1933等老建筑的改革和重建都是在那个背景下产生的(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上海的影响算是比较大的)。上海也在早期就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creative city network,整座城市的管理者都很看重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以及给予民众的愉悦感。
老师也提到了北京和上海的区别,北京作为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上海作为经济的中心,城市发展策略会有所不同。在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设计的作用开始凸显,“better design, better city”这样的城市slogan也开始被确立。这样的大环境无异于给了设计在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沃土,再加上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电影厂/水厂等等都是在上海,所以才会说上海很需要【为遗产而设计】。
而这也与植田教授提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走到了一起。
我也更期待一个充满创意活力和文化韵味的城市,在未来的几十年, 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能被更好地联结在一起。
we live in the future, but we also live in the past.
 
20191020
生活无用且有趣
我尽量把闲话说得有营养一点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