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难以忘怀的记忆——人力集材

难以忘怀的记忆——人力集材

阅读量:3621340 2019-10-21



我是1960年2月在阿里河林业局参加工作的。开始在林业局办公室当文书,后调人事科、团委工作。

那时林业局处在边建设边生产阶段,年木材产量在四、五万立方米左右,采、集、装都是人力畜力作业。每年一、四季度是木材生产黄金季节,局里都要组织大会战,全局上下齐动员。

1961年冬,我第一次参加木材生产大会战。给局机关下达的任务是人力集材,作业场地在局址附近的东山。我记得局机关每人每天0.3─0.5立米的集材任务,自采自运到贮木场,检尺后发给小票,住集体宿舍在机关食堂就餐的,可凭小票中午在局机关食堂领到半斤馒头(那时粮食定量,细粮凭票,主食主要是玉米面)。我们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是机关里的棒劳力,每天自带弯把锯、一根棕绳,有的还自带一把材积尺,就地检出材积,以便心中有数。一般人一次只能拉1分(0.1立米)左右,太粗的拉不动。用绳子拴一头,顺坡往下拉,到平地就费劲了,雪又深,又有杂草灌木,拉几步就得停下来歇一歇,有一点儿上坡更吃力,有时三两个人搭伴,上坡时互相帮忙。那个年代冬天雪特别大,天气也特别冷,可我们集材这些人每拉一趟浑身都是汗,头上身上都是霜,帽子一摘,头发都是湿的,直冒热气。后来,每个人都自做一个简易的小木爬犁,木材拉下山上了主道就装上爬犁,既省力又快。从东山到贮木场有六七里路,一上午也就拉一趟。

记得一年春节后,局机关干部到五场(东风林场)龙须沟甲线82林班建点人力集材。他们和工人一样,住帐蓬,睡小杆铺,给每人发放护膝、垫肩等劳保用品。每天天不亮就上山,中午就在山上拣干树枝点火热饭,窝窝头冻硬了,烤化一层啃一层,就咸菜条子,用饭盒或茶缸化雪水喝,水里总有松树叶漂在上面,喝到嘴里苦涩涩的。82林班位于原五场施业区里一座高山上,从山底爬到山顶需要一个半小时。我们的任务是把工人采好的原木集到山下,太粗的大原木留给牛马套子拉,凡是人能拉动的一律人工集下山。开始时几个人合伙把原木从雪窝里撬出来,再拖到下坡处,再由一个人拴上绳子往下拉。

人力集材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下坡时的安全。一定要对准树间空隙,控制好木头下滑的速度。拉绳只能用肩扛着拉,不能拴成套套在肩和脖子上,否则木头一旦“放箭”下冲,就会造成危险。至于划破手脸、撞伤腿脚的轻伤几乎人人身上都有,但大家干劲十足,口号是“轻伤不下火线”。一个多月完成任务下山时,我们这些人个个都成了“黑脸包公”,裤腿和袄袖也被刮得露出了棉花,棉胶鞋每人都穿破两三双。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参加过人力集材的20多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鬓花白的七十多岁老人,那时栽下的树苗如今也已茁壮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成材,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这是几代林业人辛勤奉献的成果。
我之所以对人力集材的经历难以忘怀,是因为我刚到林区参加工作就切身体验到林业工人为国家建设生产木材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而那种战风雪,斗严寒,热火朝天搞会战的顽强精神,也激励着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奋勇向前,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文字:李醒升编辑:刘亚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