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0日又是一个难忘的周末,上海学生艺术团学生书画社师生一行踏着初秋清晨微凉的薄雾赶赴杭州,参观了位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展览的“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
“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据此集中展出了历史传承可考有序的135部珍贵印谱,展线主体以印谱通史和印谱主题为纲,将实物与文字、图版相结合,向我们完美展示了印谱这一特殊古籍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展会主题“朱蜕华典”具有独特的篆刻色彩,所谓“朱”,即印花、印泥之色,所谓“蜕”,指顽石在精刃下,华丽蜕变,流传千古。
在领略篆刻艺术精妙的同时,书画社的书法组黄老师和篆刻组彭老师分别给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讲解,同学们从中受益匪浅。有同一枚印在历史中的曲折故事,同一印花在不同朝代的变化;印谱作为辑录玺印和篆刻作品的文献载体,滥觞于北宋,至明隆庆年间顾氏《集古印谱》始风靡于世。印谱的产生与发展,其内容与形制的构成及演变,与篆刻艺术的传承、尤其是文人篆刻的发生和明清篆刻流派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印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有关篆刻,这门学问的种种渊源。
参观此展,使“印”在我们脑中鲜活起来,那纤纤薄纸之下的故事,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更是让我们见识到:印,不仅仅是印,它象征了一个朝代,一种文明的繁荣。
(撰稿:曾天逸)
学生感想:
周欣怡:今年我有幸加入书画团篆刻班学习。当我第一次执刀,在青田石上刻自己的名印,虽然刀工拙劣,但心中满是欢喜。因为初学,对篆刻的整个体系以及发展史还是一知半解。恰逢杭州博物馆举办“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学生书画团组织我们前行参观学习,真是开拓了眼界!展出的印谱从唐、明、清直至现代,系统的展现了印谱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在彭老师精心的讲解中,我学习到很多篆刻的知识,让我对这项传承下来的中华瑰宝更加心存敬畏和发自内心的喜爱。
金恩露:今天我们慕名前往浙江省博物馆参观“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一览130余部珍贵印谱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展线主体以印谱通史和印谱主题为纲,将实物与文字、图版相结合。其中,古代印章各式各样的印钮图案吸引了我,如:驰钮、龟钮、环钮和鼻钮等等。没想到,小小方寸之间有大天地 。此次展览开阔了我的艺术眼界,拓宽了艺术思路,为我今后篆刻创作带来灵感和动力。
曹逸君:今天,我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篆刻展览“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此次展览展品规模盛大,有国家公共收藏知名机构收藏印谱约130多部。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朱”代表红色,而“蜕”则代表着一方印章的印花从印石到铃在纸上的蜕变过程。那里有一件作品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军假司马”。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结字方正而气力充实。作为篆刻初学者的我,此次展览不仅拓宽了我的艺术眼界,还增加了我的艺术修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严善翔:在2019年10月20日上海学生艺术团学生书画社的老师们带着同学们到杭州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参观了“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展览。听了黄老师和彭老师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我欣赏到了最早由印章著录的版刻金石学著作南宋王俅编著的《啸堂集古录》;现存最早的原钤印谱,顾从德辑《顾氏集古印谱》;
最早的摹刻印谱,张学礼辑《考古正文印薮》;还有开本最小,仅7cm的印谱汪启淑《锦囊印林》等许多的印花和印谱!其中的“论刀法”使我最印象深刻从中我认识到我刀法的不足……我还看到了许多大家的印花和拓片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希望下次还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谢谢学生艺术团的老师们!
康可赟: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学生书画社的老师们今天带我们去杭州参观了“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印谱是收集印章拓下来后汇编的,参观前,我还不理解《朱蜕华典》的含义,听了黄老师的解说后才大概有所了解:朱,代表红色印泥。蜕,是把印章拓在纸上收集。华典就是把历代收集的印章汇编成谱。展出的印章各有特色,有刻字的,刻人物的。有的小巧玲珑,有的粗犷大气,各有各的美。总之,对我一个初学篆刻的学生,让我受益匪浅,大开眼界。
胡一可:10月20日上午,我们在书画社老师们的带领下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观参观了“朱蜕华典——中国历代印谱特展”。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了“朱”就是红的意思,朱也表朱文,也就是印出来是红色的字。和它相对的就是白文 也就是印出来字口是白色 而“蜕”就代表蜕变, 由石头变成了一方现在看到的印章,就是由此而来……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历朝历代精美的原拓印谱,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篆刻艺术,将篆刻艺术发扬光大!
通过此次观展,使学生们对篆刻印谱有所了解,开拓了自己的艺术眼界。同时,培养了自身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学生书画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