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有56个民族,不论是汉族,还是55个少数民族,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
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占有中国总人口91%的汉民族,并不是赤裸的民族,它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民族服饰,那就是“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拥有着近5000年的历史。
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的由来
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意思是说:“黄帝、尧、舜效法天地,定衣服之制而示天下礼仪,故衣裳制作取象乾坤。”表明,华夏服饰超出了仅仅遮羞御寒的实用性,还体现先民的世界观、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政治哲学。乾上,坤下,如同上衣下裳。
帝王的冕服,主要有十二纹章。
日月星辰,“取其明也”;
山,“取其人所仰”;
龙,“取其能变化”;
华虫,“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
宗彝,取其忠孝。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
藻,取其洁净;
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
火,取其光明;
黼,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
黻,取其“背恶向善”。
十二纹章,绣于一身,是谓“披星戴月”。是为 “象法天地” 。
汉服的特征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汉服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交领右衽,褒衣大袖,系带结缨。
....
交领:左右衣领相交以裹缚身体。
右衽:将右衣襟掩覆于内,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反之称左衽。左衣领盖住部份右衣领,这样左衣领的边缘看起来就向右下倾斜,衣襟在外观上呈现为“y”字形。
系带结缨:一般情况下,汉服是用带子打结的方法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
....褒衣:汉服一般比较宽大,将身体完全遮掩在衣服之下。同时,宽大的汉服,能够放松身体,随意舒展。
大袖: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当然,不是所有的汉服,都是大袖的。“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
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统服饰:韩服、和服的样式,均是源于汉服。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
韩服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新罗王请求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在那以后,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不过,它们也都在汉服传入的过程中,进行了各自的改变。
这里给大家进行一下区别——
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汉服的袖子下边是弧形,长度能盖住手,弯臂时不露手腕;下摆宽大,基本上是呈正“八”字,从上往下显得较为宽松
和服的袖子呈方形,腰带很宽,下摆成一长方形,整体呈直筒状。
汉服的形制
汉服的制式主要有三种:“深衣”制、“衣裳”制、“袍衫”制。
细分之下,又有很多的小形制。下面给大家欣赏一下,各个形制的卡通形象。
一排从左向右:圆领襕(lán)衫、衣裳(内)+大氅(chǎng)(外)、道袍、短打、圆领袍(唐)、朱子深衣、直裾(内)+对襟半臂(外)、衣裳(内)+披风(外)、直裰(duō)、曳撒(yì sǎn)、贴里、贴里(内)+罩甲(外)、圆领袍(明)
二排从左向右:立领斜襟上袄(上)+马面裙(下)、圆领上袄(上)+马面裙(下)、交领襦裙(魏晋)、交领襦裙(内)+褙子(外)、抹胸(上)+褶裙(下)+褙子(外)、交领袄裙、曲领襦裙(内)+曲领半臂(上)、齐胸襦裙(内)+披帛(外搭)、曲裾
汉服的兴衰
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汉服诞生,开始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张,逐步普及开来;
西、东周时期,周公制定礼法,分封诸国,将华夏衣冠进一步传播;
秦、汉、魏晋时期,统一了包括文字、货币、度量衡、服饰等各项,整个国家大一统,汉服逐渐开始进入周边各个小国;
隋唐时期,承上启下,国家强盛,万国来朝。许多国家都请求皇帝赐下汉衣冠,各国各族人民以穿着汉服为荣;
北、南宋时期,文风兴盛,海运繁荣,汉服随之传入海外,但因为和辽、金、西夏、蒙古的战争,北方的沦陷,汉服出现了一定的低潮;
元朝时期,由于朝廷竭力推行民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以及“四等人制”,汉人开始以“姓胡姓、穿胡服、编胡辫”为荣,汉服进入低谷;
明朝时期,明太祖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悉命复衣冠如唐制”,汉服重新复兴在了中华大地之上,并且随着郑和,远播海外;
清朝时期,“剃发易服”,强制汉人改变自己的传统服饰和传统发式。汉服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消亡于世间,仅有道士、僧侣和优伶等极少数得以保存;
民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亲自穿上自制的“深衣”、“玄冠”,腰系“大带”前去上班;大收藏家王季迁身着汉服游遍美国,宣传汉文化;儒学家夏震武束发着深衣。汉服复兴出现萌芽;
现代,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把自制的汉民族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由此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
2018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三,由“共青团” 和“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 等平台联合发起首届“中国华服日”,并将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中国华服日”。汉服的复兴在慢慢地走向光明。
END
活动回顾 | 每个中国孩子都会爱上汉服之美
古代台湾称琉球,它与琉球国有何关系?
见微幼儿国学启蒙课程,培养博古通今的小小文化传承人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守护孩子的文化成长
见微学堂 ⊙地址:光华大道东原时光道8-202
⊙见微姐姐微信号:jianweiwt2017
⊙电话:13558628903 1814022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