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97eUXxnluyCrTE1mKcTvNEBQ3xkj40yficsLyAh9769ichoCQvMMOENPQcGdB6App7uTjEZkUYtKQbussEP1gYGg/640?)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hJQbvvd8oibK7xdfzfOV6GJAEuELIaeY2jVaITqK00EPjpibibqLwnlWmics5lmINmG4VfnPymCr8oGv5cKkr7KWQ/640?wx_fmt=png)
歌剧《天使之骨》受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邀请,10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这部探索新古典音乐风格、融合先锋前卫表现形式的歌剧,成为本届音乐节的亮点之一。
近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最前沿的音乐作品对话,通过新锐单元的歌剧体验引领了歌剧创新的新方向。
作曲家杜韵2017年凭借《天使之骨》荣获普利策音乐奖,她是在作曲家周龙凭借歌剧《白蛇传》荣获2011年度普利策音乐奖之后,第二位获得该项堪称“音乐界诺贝尔奖”的华人作曲家。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在采访时说:“在国际音乐节制造的语境下分享中国作曲家在世界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来自国际最一线的前沿制作,是我们本届呈现杜韵及她的歌剧《天使之骨》的初心。我们希望通过此举打开国内观众对歌剧创作的新认识,期待在与世界相融的语境中找到更新的中国概念的突破。”
《天使之骨》是杜韵的第三部歌剧作品,剧情延续了“魔幻现实主义”,表达着杜韵和编剧罗伊斯·瓦弗瑞克对“人口贩卖”这个尖锐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文化十分》记者在首演当日亲临现场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并专访了《天使之骨》的作曲杜韵,听她讲述歌剧创作背后的故事。
▲点击观看 《天使之骨》短片
撰文 | 桂姝蕾
出生于上海的杜韵,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赴美深造。常年受中西方文化的浸润,她的音乐形态丰富多样,叙述手法多元而开放。
她擅长将多个艺术领域融为一体,音乐语言也极其多元。从古典到流行,她将文艺复兴风格的复调音乐、卡巴莱歌舞、现代主义、电子及朋克风格融会贯通。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hJQbvvd8oibK7xdfzfOV6GJAEuELIaeYAuukMO5GCwPsicXQh6Y6uGic3iaU2ZpbAic3wQRPyEmPxflUvPUPvBib4wA/640?wx_fmt=png)
杜韵
她的艺术身份也横跨各个领域:一位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作曲家、表演艺术家、跨界艺术家及策展人。
但她似乎并不在意艺术家的这个身份:“艺术家这样的称谓太符号化了,我只是在做我感兴趣的,觉得有必要去做的事情。”
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
歌剧《天使之骨》讲述了一对生活在美国郊区的寻常夫妇——X.E.先生和太太,经济拮据、感情干涸、同床异梦,每日活在对彼此的埋怨之中。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97eUXxnluyBadViajdGw0sVZcwSqbnBdvmHtibyghqJe2I2vRW2NsuuENdvfo8A6d9XV5yRmjXmSEglfmTK0m0yg/640?wx_fmt=png)
这对面临经济和婚姻窘境的夫妇,某天奇迹般地发现一对受伤的天使落入他们的后院。男主人为取悦妻子,用一把银光闪闪的砍刀狠狠地砍下天使的翅膀,天使被他们囚禁在浴缸之中,沦为赚钱的工具。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hJQbvvd8oibK7xdfzfOV6GJAEuELIaeYKjaL1auEfosW6NqsXAbRztBaFlbNGlG0jK5JE4QzTXwgnJaFqiaDibHw/640?wx_fmt=png)
女主人带着羽毛出门招摇撞骗,她向人们许诺,不管是什么愿望,天使都能实现。
于是,一副颠倒缭乱的众生相就此展开:有人倾慕,甚至垂涎天使的美丽和圣洁;有人因为曾经祈愿没能得到回应而对天使大打出手……
而在妻子看来,她利用这些无邪的天使并无什么过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她过上自己“应得”的人生。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97eUXxnluyBadViajdGw0sVZcwSqbnBdv8H6dkj8A1kZ7ib9gwRyjiccmiaAeDz6fV0xVib3dDuUR2Z6AIjupFqQ49w/640?wx_fmt=png)
歌剧中,反复出现的“羽毛是棘手之物,若它落在奸人手中……”暗含隐喻,因为“羽毛连接天堂与地狱”。起初丈夫插在妻子头发中的三根羽毛是招摇和撞骗标志,最后丈夫将羽毛一根根地插进自己的左臂动脉,让观众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成为男主人救赎的一种方式。
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可能就在一念之间。
媒体和评论曾这样评价《天使之骨》——
“2017年获得普利策奖的杜韵歌剧《天使之骨》,这才是真家伙。”——《歌剧新闻》
“杜韵的大胆而灼热的《天使之骨》歌剧以贩卖儿童为主题,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和混合音乐的元素,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纽约时报》
“这部歌剧令人不安,有力,原创,有效地利用了电子和视频,让我晚上做了噩梦,但我仍愿意再次观看。”——《华盛顿邮报》
(▲上下滑动查看)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97eUXxnluyBadViajdGw0sVZcwSqbnBdviaTEt1SbruIweWBIhpbZJfA6kiciaNsEqMm0Q8D1vfHTc13FcJOpZTsAQ/640?wx_fmt=png)
用艺术呈现社会关切
《天使之骨》的创作,源于杜韵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2010年,杜韵在一家书店中偶然读到一本书,书中以散文、诗歌、信件的形式,讲述了数个与“人口贩卖”有关的故事。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97eUXxnluyBadViajdGw0sVZcwSqbnBdvuIxXLoMCWv35EJ3p22DANosdg5ezWqzLMNLDEg67CfMLxNAqdukZjQ/640?wx_fmt=png)
杜韵
“当你自己没有经历过这个事情的时候,你的理解其实是很有偏差的,你会比较主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从前,我觉得人口贩卖离自己很远,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其实这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杜韵说。
2010年她应费城表演艺术中心委约创作了一部30分钟的作品,剧作家劳斯莱斯·瓦弗瑞克与杜韵合作,出于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他们创作了一部关于“天使”的作品,这便是歌剧《天使之骨》的创作缘起。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97eUXxnluyBadViajdGw0sVZcwSqbnBdvEYmUX5wuTGzwOwrYh3GJsFR7aKcfXormic9Oo7bc7lu5LMgQibIWQtsA/640?wx_fmt=png)
杜韵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发生是极为复杂的:“不单单是‘对与错’,‘善与恶’这么简单,所以我们都很感兴趣去做这样一部复杂的作品,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世界性话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hJQbvvd8oibK7xdfzfOV6GJAEuELIaeYICPKOHnmqcu69TMTPkeeL6T9iaVpF3P7N07G8BvTY5UPVLtYZ5Aiaadg/640?wx_fmt=png)
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探索人口贩卖的主题?
“与管弦乐作品不同,一部歌剧的产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天使之骨》从有了音乐、剧本到最后呈现给观众,就像美剧一样一边拍摄,一边修改剧本,根据观众的反馈,对创作进行调整。”杜韵说。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97eUXxnluyBadViajdGw0sVZcwSqbnBdvJwplKlmlZRTiaIgf9yFNE57UicxKbYBz7BjeS2SrnYtIYB0Gwp42dfKQ/640?wx_fmt=png)
通过对事件亲历者的走访和交流,她和编剧多次修改剧本,将之前30分钟的作品中只占据较少篇幅的中间人的角色重新调整修改,前后历时七年,终于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后来发现对中间人,包括妻子和丈夫,都有种同情感。虽然他们身上有罪恶,但是他们从懦夫到最后的歇斯底里,和他们最后处境的变化,我认为放更多的篇幅在他们身上,整个作品更有张力和深刻性。”杜韵解读到。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97eUXxnluyBadViajdGw0sVZcwSqbnBdvfdboQyzoiatmAm9ONUiatLjYUTVFkMXpuqv2dLnJkHASZv7jicQ3I6ECA/640?wx_fmt=png)
杜韵说:“面对这一尖锐的社会问题,《天使之骨》选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将被贩卖的女性塑造成天使,观众在观演时也会感受到整个故事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开,当歌剧结束后,发现剧中的故事似乎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不复存在,但歌剧带给人的思考却是真实可寻的。”
重新审视21世纪的歌剧
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西方歌剧的传统正经历着越来越大、甚至是根本性的转变。歌剧创作的潮流正在转向更轻型体量、更强流动性、更多跨界元素的融合,以及对普遍现实问题的关注。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97eUXxnluyBadViajdGw0sVZcwSqbnBdvzhINJLMSfibvR6ViadNIv0NciavhcuF4Qoufkcgwy7aXic6vdHgIYmIK2g/640?wx_fmt=png)
长约80分钟的《天使之骨》整体营造出一种在情绪上始终高度紧张的氛围,且毫不回避故事内容的黑暗,但节奏把控又极为准确。如杜韵所言,事实上,“作品的直率正源自于现实的残酷”。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部作品都是难得一见的典范之作。《天使之骨》的本质是一则关于贪婪导致灾难的原创性寓言。手法上,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方式将神圣和亵渎交织在一起并列展现。
▲《天使之骨》中格里高利圣咏风格的合唱段落
歌剧中存在着相当强烈的音乐风格对比,观赏过该歌剧的观众,无不对此印象深刻。断崖式的音乐风格转变的同时,也完成了场景的转换、角色的转换。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hJQbvvd8oicZTRs09TficKj7sxkvkxYNZNicGQZLuHuwXI4ibZfNhAkxlXh2VYicGuRkKJoWV5mLKrzrcyu7iaict2tA/640?wx_fmt=png)
杜韵在《天使之骨》中,为两位天使和这对夫妇设置了截然不同的音乐素材,前者神圣、单纯——在受辱之后或有歇斯底里;后者从出现之初即伴随着低劣的、市井的录音带音乐。
▲《天使之骨》中混杂了真实声音、音效、录音带与人声对白的段落
从一开始如唱诗班吟唱的圣乐的圣洁感到此后音乐的质感突变,混剪入暴力电影中的枪声、嘈杂的电话铃声、呼啸而过的车辆等等“具体声音”,完成了对情绪的烘托和节奏的转换。
▲“女天使”朋克声部演出片段
《天使之骨》里面有丰富的音乐元素,不仅有女中音、男中音、男高音等美声唱法声部,在塑造“女天使”这一角色时还使用了朋克这一歌剧中很少出现的声部。
▲《天使之骨》中女天使控诉被强暴的朋克摇滚风格唱段
杜韵说:“作曲家不会为了新锐而新锐,使用朋克歌手来塑造女天使也是出于角色需要。这是一个相当于受害者的角色,她忍受着很多痛苦的折磨,需要用朋克这种方式在舞台上实现呐喊,传统的美声唱法显然不适合表现这种歇斯底里。”
此外,杜韵将管弦乐、电子乐、中世纪复调、格列高利圣咏、独立摇滚、卡巴莱歌舞等元素也融入这部歌剧中,从听觉上极大丰富观众的观演体验。
空旷的舞台之上布景极简,转台的使用将空间转换与剧情发展完美贴合。
▲女主角电视访谈片段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在歌剧的末尾处,场景突然转换,这对夫妇中的妻子被邀参加一场电视访谈。舞台上出现一架摄影机,对准舞台中央的女主角面部,背景的投影上清晰地呈现出女主角各种细微的表情,和她在舞台上矫揉造作的整体形成一种宏观和微观视野的反差,加深了歌剧的荒诞,引发观众的反思。
全剧结束时,笼罩舞台的半透明幕布突然开启,将整个后部舞台区域以“穿帮”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众人注视着舞台中央聚光灯下的女主角,他们的静默无言与舞台中央主人翁的扭曲、挣扎形成鲜明的对比,将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特有的湮灭意味发挥到了极致。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QhJQbvvd8oibK7xdfzfOV6GJAEuELIaeYpYM5ehawWjgmL5umwPABegTMuQ1LykibdFeKRo8QoKkrYvxAdic7Iz3g/640?wx_fmt=gif)
与前辈们不同的是,以杜韵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作曲家闯荡国际乐坛时面临的是一番与以往不同的景象。
也许二十年前,一部作品还要靠民族乐器等“标签”来引起注意,随着中国古典音乐和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大家可以用同样的语汇进行对话。
杜韵认为一个艺术家生长的故土影响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敏感度和体验度,这种文化基因是无法抹去的,她也一直很注重作品里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的运用。“虽然创作《天使之骨》没有刻意地加入中国元素,但这些中国元素却一直融入在我创作的DNA中。”杜韵说。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hJQbvvd8oibK7xdfzfOV6GJAEuELIaeYlPxFEy1kzDJXxiaKEPJHYFaGgvApyLKNk6JW9M9SgDzjNlTTup3gTQQ/640?wx_fmt=png)
正如杜韵所说,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个体的,艺术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开放而积极的理念正与北京国际音乐节不谋而合,借助北京国际音乐节这样的平台,以前沿视角为观众展现歌剧艺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让艺术走得更快更远一些。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97eUXxnluyAtl1exKQFlMiby0dlD9uia3khjTguTUxAiaRLzBXsnZJhibiazPkuUpqfSAjzYeT5IcV6vhK9dMLHE9ag/640?wx_fmt=jpeg)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责编 | 桂姝蕾
记者 | 段 译 桂姝蕾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杨立新:永远讲不完的《雷雨》
?“武林盟主”坐论侠义,武侠精神在当代如何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