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学术动态]上海交大陆铭:中国区域经济40年 在聚集中走向平衡

[学术动态]上海交大陆铭:中国区域经济40年 在聚集中走向平衡

阅读量:3646060 2019-10-21


2019年10月18日下午3:00,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第4期缙云经声论坛,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在B401报告厅举办了“中国区域经济40年: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主题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祝志勇教授主持,来自西南大学及其他兄弟高校师生、重庆市发改委相关部门同志近400余人参加。讲座由西南大学中国西部非公经济发展与扶贫反哺协同创新中心协办。讲座之后,西南大学温涛副校长为陆铭教授颁发了我院客座教授证书,双方就学术指导、合作与人才培养等就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陆铭教授首先从全球化与城市化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卓著成效的原因,全球化带来大量资本,而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双轮驱动中国经济增长。
以上述事实为基础,陆铭教授基于古典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学阐释了“聚集中走向平衡”命题;检视了中国城市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差异,指出当前中国现阶段人口集聚速度滞后于经济集聚,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提出应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发挥区域间要素比较优势,促进地区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相匹配,在集聚中实现经济均衡发展。
陆教授着重介绍了空间均衡下的不可能三角,即控制人口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与减少农业补贴三者无法同时实现。如果加强人口流动限制,则大城市受益于规模经济会发展更加迅猛,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为缩小城乡差距,又导致农业补贴进一步加大。陆教授认为应放宽人口流动限制,促进城乡间、城市间按照要素比较优势,引导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聚,使得各地区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在集聚中走向空间均衡。
随后陆教授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惧怕集聚和人口流动,农村地区的土地改革进程较为滞后,不愿资本下乡,担心资本过度集聚侵蚀农民利益。二是对“宜居”存在误解,当前普遍把“宜居”视为“青山绿水和低密度”,进而以限制人口和产业集聚达到控污要求,陆教授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与污染加剧并无确定性关系,二者经济相关性较弱。陆教授认为现代城市的宜居首先是创造就业;其次是消费的质量和多样性,特别是服务消费的质量和多样性;城市的环保应更加体现为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三是缺乏公民观念,人们的利益格局仅仅与家庭和社群结合在一起,却看不到整个国家和城市层面有共同的公共利益,在城市人口规模和如何对待外来人口的问题上,表现尤其突出。四是分权模式下的均匀发展理念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传统观点将平衡发展理解为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分布,而现代经济的均衡发展是指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在地区之间的均等化,以及地区之间的分工,分权模式之下每一个地方都追求短期投资和经济增长最大化,同时中央动用行政力量把资源引导到欠发达地区,造成要素空间错配。
最后陆教授探讨了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政府转移支付强度与城市距大港口的距离成反比,政府土地供应政策紧松程度与房价收入比呈正相关关系,内陆地区政府主导型投资对GDP拉动作用削减速度更快,内陆地区加快新区建设引致的政府债务风险更为严重。
陆教授指出政府已经开始在逐步进行政策调整,2019年8月2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所提出诸多政策导向与“在集聚中走向均衡”思想相符,以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作用。
主讲人简介:陆铭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工作,曾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香港科技大学、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等知名高校访学。他是学术畅销书《大国大城》的作者。出版《空间的力量》、《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合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合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合著)、《工资和就业的议价理论:对中国二元就业体制的效率考察》等专著多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教材《劳动经济学》、《劳动与人力资源经济学》和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微观经济学》(合著)。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ComparativeEconomics, Wor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Review of Incomeand Wealth等外文杂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杂志。研究成果获得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事部人事科研奖等在内的多个奖项。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