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ICU重症监护室纪实|与死神赛跑的60天

ICU重症监护室纪实|与死神赛跑的60天

阅读量:3659313 2019-1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National Day

点击上方可完整收听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心血管外科ICU
“夜班交班,病人总数29人,病危两人,RAPP辅助三人,ECOM辅助一人,昨天再次开胸一人,11床是昨天的肺体外搭桥患者,术前心功能稍微差点,夜间的话情况还算稳定,小便还可以。”
每天早上八点,是ICU晚夜班和白班的交班时间,所有医生、护士都会集中在一起进行患者病情的梳理和护理工作的交接,而交班的每个细节都关乎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ICU,每个人都是120,发现情况,快速反应是这里的常态。
“8号床血压下降,心脏骤停,把抢救车拖过来,准备抢救。”说话的王燃燃医生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ICU的一名主治医生,在ICU已经工作4年,处理突发情况,临危不乱:”我们谁也不知道这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里都是重症病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严密的监护,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像之前那个苗苗,我们谁都没有放弃。”
苗苗在ICU的病床上
医生口中的苗苗来自新化县农村,年仅十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她,因心肺功能衰竭,在2019年4月12日不得不接受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成为目前我国接受这项手术年龄最小的患者。
苗苗术后转到心血管外科ICU病房,病房护士长谢霞回忆起第一眼看到她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得那天后半夜3点多,苗苗手术结束回到监护室,全身皮肤大面积青紫,头面部浮肿非常厉害,身上插满了各种管道,苗苗非常消瘦,双手双脚摆在外面就像竹竿一样的,摸上去冰凉冰凉的,让人觉得特别心痛。”
心肺联合移植,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手术,因患者年龄小,受体对外来器官有排斥反应,监测和对症治疗难度极大,尤其是感染问题等等……,术后的苗苗能否顺利闯过难关、延续生命,成为摆在ICU全体医护团队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而这个任务从苗苗进入ICU开始就亮起红灯:“出现了很严重的出血,4月12号到13号,我们所有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在跟这个出血做斗争,虽然我们补充了凝血因子,也大量补充了血小板,尽量恢复她的凝血功能,但是还是出血没有减少,在4月13号我们所有医生都感到快要绝望的时候,苗苗的出血量突然减少了,这个时候我们感到希望又来了。”
说话的是心血管外科ICU 副主任陈金兰医生,苗苗在心外科ICU的60天生命接力里,是她带领着医护人员,衣不解带的监测和救治:“这个孩子很坚强!在术后第四天的时候,突然她能睁开双眼,我们说什么,她也能点头和眨眼睛,这个时候她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信心,我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更加时刻守护在那里。”
医护人员正在询问病中的苗苗
这种时刻守护不是一天24小时,而是60天,1440小时!在这1000多个小时里,心血管外科ICU病房从科主任、到护士长、再到普通护师和护工,没有一人休息,用心外科监护室周文杰医生的话来说,就连睡觉,都在苗苗的病床旁:“那天是五一,晚上10点多的时候,我发现苗苗体温升高的很快,但其它生命体征都显示是正常的,高烧一直持续,到了凌晨5点体温还降不下来,经过科室会诊分析可能是感染,也有可能是排斥反应,但是这意味着治疗方向是不一样的,如果选错了,那我们之前所努力都白废了。凌晨5点多,我们进行了紧急全院大会诊,15分钟内所有人都到齐了,马上开展紧急降温措施,这一忙,就是54个小时。”
 
5月3日上午11点左右,苗苗发烧的主要原因终于找到了,体温慢慢恢复了正常。稍稍松了口气的陈金兰才发现手机里有自己大女儿打来的18个未接电话,原来5.1那天是她孩子的生日,做妈妈的不仅没有陪在身边,连声祝福都没有:“我真是不记得了,以前过生日呢也没有陪过她,我那天出门的时候还记得是孩子的生日,但是来到科里之后,苗苗的情况真是太不好了,然后会诊什么的就很忙,就忘了看手机,到现在孩子还念叨我,做为母亲,我确实觉得心里挺愧疚的。”
记得病床上苗苗的每一次监测数据、血压变化,却忘记了自己对孩子的承诺……不仅是陈金兰,ICU的护师杨占春也有相同的经历:“我们在ICU工作的,基本上都会跟家里有沟通,就是家里的那些大小事都别找我们,我们肯定顾不上。但家里人也理解,一般都会支持,为什么,因为人命大于天嘛。所以院里每年评优秀家属,我们ICU的基本上都会上榜。换个科?那事总要有人做吧,人总要有人救人啊。”
副主任 陈金兰
接受记者采访
没有华丽的言词,一句“总要有人救啊”说的理所当然。其实在我们半个多月的采访中,我们问过很多类似的问题,试图挖掘出他们内心的话,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大同小异,“没有办法”、“来不及想”、“总要有人做”……在大家与小家之间,在生命和生活之间,是护佑生命的医德,让他们每次的回答都纯粹而果断。
 
在长达60天的严密监护下,陈金兰率领的ICU团队帮助苗苗先后闯过了大出血、细菌感染、免疫排斥和心脏移植排斥等多个重要险关,2019年6月10号,苗苗病情稳定,正式从ICU转诊到普通病房。陪伴在病床前的苗苗妈妈,笑容满面:“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这里的医生护士对我孩子的辛勤付出,我小孩很高兴,我心情也很高兴,我也很感动,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
护士长谢霞表示,每救活一个生命,就是一次创造奇迹的过程,但奇迹的背后需要永不停歇的付出,这种付出从行动、到思想,镌刻在每位ICU医护人员的血液里:“别人都说我们这里的人很急躁,其实不是这样,我们碰到突发情况,先是马上处理,我们不能等,因为对我们ICU 的患者来说,多一秒钟抢救时间都意味着生的希望。别看我们这里的护士都很瘦,但吃的都特别多,吃饭还特别快,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这也算是职业习惯吧!”
护士长谢霞用日记本记录
苗苗每天的情况
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ICU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时刻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待命状态、随时准备突发应急,这种“习惯”让他们在监护室仅仅几十米长的过道里每天步行过万;让他们在面对生死危机时从容不迫,竭尽全力,永不放弃。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万众瞩目的欢呼,却用“默默无闻” 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惊心动魄。这就是普通ICU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
一场ICU的战斗又将开始,明天推出“生命的重新绽放”。(本篇完)
图为苗苗在ICU的第50天
医护人员帮助她进行康复训练

第一集
苗苗的60天
在许多人眼里,“ICU”三个字母神秘而危险,这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英文缩写。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医生们每天都在和死神进行着无声的搏斗,他们的辛苦超乎常人想象。
湖南新闻综合广播联合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推出“永不停歇的生死较量——ICU重症监护室纪实”三集专题,旨在展现当代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真实工作状态,引导尊医重卫的良好舆论氛围,向在一线精研医技、守护百姓健康的医者致敬!
本篇记者|申晨






湖南新闻综合广播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
扫码关注我们
湖南新闻综合广播公众号
微信号 : hn10281028
新浪微博:@湖南电台新闻综合频道
我知道你在看哟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