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叔谈书第 9 期文 | 点叔本文为十点书店原创
昨天,一位韩国艺人自杀离世的新闻,将“抑郁症”这个名词,重新带回我们的视野。
但是,1980 年前,中国几乎没有「抑郁症」患者。
当时,从苏联来的「神经衰弱」支配着中国人的认知。
许多人羞于表达内心的痛苦,怕被冠上“软弱”的标签。「胸闷气短」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则成为人们求医时常用的表述。
所以多数患者那时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直到最近十年,在媒体反复科普下,抑郁症在中国才逐渐摆脱道德污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
中国约有 5400 万抑郁症患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接受了治疗。
我们身边有千万人挣扎在泥潭中,却因为对抑郁症的认知不够,而没有主动寻求任何帮助。
如今似乎只有出现在社会新闻中,抑郁症才能重新得到重视。
有网友一边为离世的人惋惜,一边继续把微博上坦言自己患抑郁症的明星,冠上“博关注”、“炒作”的标签,议论纷纷。
对抑郁症的偏见,其实一直都深埋在人们的心底。
点叔最近在书店翻到一本书《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作者左灯,是个90后姑娘。
和千万普通人一样,她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喜欢在微博上发发段子、发发牢骚。
直到她因自杀未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经历了病发、怀疑、确诊、病重、自杀、送医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事件以后,左灯踏上了“人生新征程”。
为了改变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她将自己在精神病院抗抑郁的经历集成一本书。
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世事无常的调侃,然而点叔看完却丝毫未觉得轻松,只有满心的愧疚。
有多少悲剧,正因为无知,终酿成大祸。
被污名化的抑郁症
“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觉得我想太多。”
知乎搜索“抑郁症的表现有什么?”
最高赞的评论不是学术的解释,而是抑郁症患者平淡的一句自述:
“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
其实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比病症本身更难受的,是他人的态度。
即使近年来媒体一直在反复普及,我们仍可以在网上看到对抑郁症患者的冷嘲热讽。
最常见的评论是“矫情”,甚至有人直言抑郁症是富贵病,没事闲的。
痛苦不被理解,求救得不到回应,于是酿成了无数的悲剧。
我们无心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某天,好友给左灯打电话,在电话里质问她:我不懂你,你是不是在逃避什么?
左灯说,你觉得我在逃避什么?
朋友回答,是现实。要工作,要面对,要承担压力,你就想往那儿一躺,来逃避这一切。
事实上,左灯为了维持工作,曾痛不欲生地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两个月。直到病情爆发,被父亲强制命令辞职。
挂掉电话后,左灯陷入了崩溃状态。
她放声尖叫,发了疯似的以头抢地,殴打床铺,哪儿硬就往哪儿撞。
周围的病友们,纷纷来阻止她,抚慰她。
但左灯一个字也听不进去,那一刻,她的本能就是求死。
“抑郁症带给我的伤害,一方面来自它本身,另一方面,切切实实地来自我真心诚意的朋友们。”
抑郁症患者的自白
“我们不是想太多,我们只是生病了”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中,左灯用最平和的笔触,对抑郁症进行自我剖析。
抑郁症的开始,是突然对一切曾经热爱的东西丧失兴趣。
然后是身体机能响起的警铃:胸痛、头痛,记忆力明显减退,行动力变慢,打翻水杯,打翻饭碗。
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涌出眼泪,人也开始变得非常容易疲惫。
一开始,晚上10点睡,后来晚上8点睡,再后来,下班回家7点就能入睡。
即使睡这么久,仍然觉得累,每天都感到身体被掏空,像被人暴打了一顿。
再到后来,每说一句话,就感觉自己要耗费掉一辈子的力气,身上的能量,仿佛完全被榨干。
抑郁症是死神的唾液,它能溶解掉你所有的精力与希望,让你在肮脏、黏稠的泥淖中沦为绝望感的囚奴。
即使中了1000万元大奖,都唤醒不了你对生活的热爱。
在住院前的两个月,她一边工作,一边苦熬着跟死神搏斗。
她咬紧牙关熬过生不如死的早上,熬过痛苦的中午,直到迎来症状减轻、相对美好的晚上。
当每一个黑暗的白天到来时,左灯都告诉自己:活到晚上,至少活到晚上,活到晚上,一切都好了。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患者难以理喻,甚至有点可怕。
但她颠覆了普通人对抑郁症患者的成见,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患者一点都不软弱,恰恰相反,他们很勇敢。
她说:活着,是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却是我们拼死捍卫的梦想。
亲近的人得了抑郁症,我们能做什么?
在和有抑郁症的人相处过程中,有的人觉得疲惫不堪,有的人充满歧视,还有的人希望做到陪伴,却找不到方法。
当患者病得无法自拔时,也许来自身边亲人朋友的一句抚慰和理解,就能够拯救他们。
左灯在一次发作时,理智崩坏,咬着牙艰难地吐字:爸……爸,放……我……走……吧……
她的父亲,忍住眼泪,在一旁宽慰道,加油,熬一熬,过去就好了!
左灯平静后,问道,你是不是很后悔生了我?
父亲斩钉截铁地说:
“不后悔。永远都不会后悔。二十多年,你从来没让家里人担心过,也没麻烦过家里人一点。你会得这个病,就是因为你实在太乖了。”
父亲的一句话,将她从黑暗中拽出来。
“我不需要你功成名就,不需要你出类拔萃,你什么都不用做,你就做我的女儿!”
这件事后,左灯的抑郁症大大好转。
对于很多在抑郁症边缘的人来说,在求医问药之外,他们更需要来自亲人朋友的陪伴,理解和触手可及的温暖。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小晴逼迫患病的丈夫辞职,远离高压的环境,好好休息。
丈夫的病情反反复复,好的时候会开心地笑,还会欣赏路上的花。
坏的时候,会整个人躲进被子里不敢出来,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还怪自己拖累妻子。
但小晴从没有放弃过,她认真倾听丈夫的烦恼,鼓励他把每天的状态记录下来,没有强迫他努力,只希望一切顺其自然。
渐渐地,丈夫开始尝试社交,跟其他抑郁症患者交流,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
他说,我的抑郁症没有痊愈,但是会和这个病好好相处下去,这是一个寻找真我的过程。
也许此刻,你的身边就有亲人、朋友、同事正在对抗抑郁。
当他们发出求救信号时,希望你不要用敷衍的态度作为答复。
在寻求帮助之前,他们或许已经无数次否定自己的存在,但还是竭尽全力地活着。
在精神上有障碍的人,往往都是不愿意伤害别人,而宁愿选择伤害自己的人,他们都是温暖而善良的好人。
也许此刻,你深陷抑郁,无法自拔。
请不要一个人承受,不要害怕,勇敢发出求救,因为在你身边还有无数在乎你的人,他们会一起努力,帮你走出来。
因为“再黑的夜,都会迎来黎明。”
今 日 话 题
你如何对抗抑郁情绪?
留言获点赞前两名
点叔将送你『聚利时』经典款一枚
文 | 点叔
本文为十点书店原创,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点叔还希望你们看看
点个“在看”,再黑的夜,都会迎来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