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研究生考生正在报名中,一则新闻却引起热议:湖南大学69名2019级研究生放弃入学。从准备复习到入学考试,考研至少需要花费数月心血,好不容易考上心仪的大学,何以遽然“放鸽子”?而这种放弃入学机会的行为,是否涉及失信违约问题?对于这一话题,不仅网友吵翻,专家也各有见解。
新闻链接
被放鸽子的不止湖南大学
日前,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取消郑博阳等69名2019级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公示》,称依据《湖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的规定,拟取消郑博阳等6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
具体规定为:“新生……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提前向学校请假,并附相关证明,请假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周;未请假或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据媒体报道,这种情况不独在湖南大学出现,而是各个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普遍现象。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数名曾放弃研究生入学机会的学生。一名在读本科生告诉记者,在他认识的学长中,就有超过4人有过“弃读”经历,“当时挺难理解他们的选择,现在倒很佩服他们的勇气。”
读研,只是毕业选择之一
从湖南大学的公示中可知,这69名研究生应属自愿放弃入学资格。何以复习得那么艰辛,而放弃得又如此爽快?据湖南大学核实,这些研究生新生多因出国、工作等个人原因申请放弃入学,另有少数新生则是逾期未报到。 因其它机会而放弃入读研究生的情况,并不罕见。正在美国读博的杨同学告诉记者,2014年即将本科毕业时,他曾一边备考北京大学,一边申请澳门大学。在获得后者的推免资格后,他又了解到一个在美国边教书、边读研的项目。出于家庭并不富裕的考虑,他最终选择了去美国半工半读。 “当时纠结了整整两天,综合各方面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这一决定。”杨同学告诉记者,本科毕业生一般会同时准备多条出路,最终做出决定。此外,目前读研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来说,也并非最好的选择。 弃读研究生或因非全日制遭歧视出现这一现象,除了弃学者个人原因之外,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的不利条件,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据统计,在湖南大学公示的名单中,有54人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全部弃学者中占比约78%。据报道,湖南大学法学院招生办工作人员也坦承,其学院有9名弃学者,是因为未被录取为全日制研究生,而调剂为非全日制研究生。 而在此前不久,网上就出现过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遭受歧视的讨论。据网上爆料,有用人单位直言“非全日制研究生等于本科生”、“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有学者表示,相比于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认可度较低。一些企业不承认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且在相同条件下会优先选择全日制研究生。
“录而不读”是否有失诚信?
对于放弃研究生入学资格的行为,是否涉及诚信问题,网友们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浪费教育资源,应记入诚信档案;有人认为这属于双向选择问题,学生也有权选高校。 正在美国读博的杨同学认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本科毕业生的未来选择也更趋多元,临近毕业时大多会有几手准备,这并不涉及诚信问题。在美国,研究生“录而不读”现象更加普遍,申请者会同时申请数所大学,最终选定其中一所,而且即使录取以后也可能不去报到。 不过 ,如果学生没有报到,就会令学校陷入被动地位。杨同学解释,此时学校会尽快征询候补名单上学生的意愿。 与杨同学看法不同,刚完成2020年研究生考试报名的于同学则认为,研究生新生被录取而放弃入学,确实会对高校造成损失,应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和应对机制。“从道德上来说,我不支持这种行为。但毕竟是人生中重要的三年,这种行为也确实可以理解。”
观 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从本质上看,录取之后放弃录取、报到,这属于学生的选择权,因为考研本就属于学生的选择,对录取学校、专业不满意,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就业或出国留学),都可以在被录取后做出放弃录取、报到的选择。对于学生的选择权,应该予以尊重,不论是高考改革,还是研究生招生改革,都致力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不能把选择权问题混淆为诚信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钟景旭
“录而不取”现象反映的是部分学生在考研、出国和工作规划时的不慎重态度。一些优秀学生确实有“骑驴找马”倾向:一旦有更好的去处,他们就会放弃在国内读研、另谋高就,这种行为极易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从个人选择和教育权利上来说,学生的确可以选择放弃入学,但考生报名参加考试和复试时,其实已经和报名高校构成了契约和承诺关系,录而不读造成的资源浪费确实是一种不负责的失信行为。
建议教育部门参考公务员考试规则,确定考生被录取而不报道(不可抗力原因除外),就要取消该考生在若干年内继续报考国内高校和机构研究生的权利。对于高校而言,也可以在复试阶段,与确认录取的考生签订诚信协议,使其在确认录取后清晰告知是否报道入学,一旦考生言而无信、录而不读,就要取消该考生以后报考该校的权利,甚至对学校做出一定的经济补偿。总之,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拟定更清晰、更细致的工作指引,也需要对广大考生进行诚信教育来配合。
羊城晚报评论员戚耀琪
对于高校来说,“录而不读”当然影响招生秩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人人都有利己考虑。比如,被学校调剂为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仅以后在就业市场遭歧视,而且要多交学费。这一切都是个人的抉择衡量,都有机会成本,其中一部分成本只好由倒霉的学校来承担。 面对这种情况,与其惩罚,不如破解。比如考虑使用经济手段,类似通过面试就要交保证金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考生形成一定的约束。或者学校增加弹性计划数,应对个别录取人数的增减。总之,学校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机制。
网友留言
@超级碗:正常的双向选择,大惊小怪什么啊!@一路飞一直飞:实属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遵循时代规律!@阿淼哭唧唧:我害怕考不上,他们考上了又不去……@我落人间人自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贵,无奖助学金,毕业后学历社会不认可,放弃入学很正常,不用大惊小怪的。@ hello_红色石头: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投 票
往期精选
向左滑动浏览》
统筹:孙 璇 孙朝方
监制:鲁钇山 郑华如 周乐瑞
采写:谢杨柳 陈亮
制图:麦宇恒
编辑:Addie 青芒(实习生)
校对:叶子翠
审核:鲁钇山
签发:蒋铮
猜你喜欢按以下步骤
把羊晚君设为“星标”
在小编看来一方面学校要有应对机制另一方面学生要慎重选择从而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