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林忠钦(副部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林忠钦(副部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阅读量:3666493 2019-10-2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世界林氏总会”全球2000多万林氏宗亲林氏家人自己的圈子;
林氏家人团结的圈子;
林氏家人互助的圈子;
林氏家人联谊的圈子;
林氏家人交流的圈子;
林氏家人分享的圈子;
林氏家人正能量的圈子。

林忠钦(1957.12.06- )。机械工程专家。浙江宁波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主任。
长期从事薄板产品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质量控制技术,为提升中国汽车车身制造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数字化封样技术,有效缩短了车身的开发周期,提升了开发质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建立了中国的汽车板使用技术,为国产汽车板替代进口板和高强度钢板批量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从事中国制造质量与品牌战略发展研究,和中国海洋装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战略研究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省部级一等奖5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就奖,何梁何利创新奖等。
1978年至1989年,林忠钦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参加工作;1994年至1995年,作为高级学者访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997年至2002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2002年至2004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2004年至2004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2004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0年至201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忠钦长期从事薄板产品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1975年8月至1978年2月,林忠钦成为四川宜宾县双龙公社插队知青。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2月至1983年9月,担任重庆市429厂助理工程师。
林忠钦院士
1983年9月至1986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1986年3月至198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1989年4月至1997年8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师、副系主任。
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作为高级学者访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1997年8月至2002年1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
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4年8月至2004年12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2004年12月至2010年1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2017年2月21日,担任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副书记;2月23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职务。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林忠钦建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质量控制技术;提出了数字化封样技术,有
2012年12月3日 摄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化制造重点实验室效缩短了车身的开发周期,提升了开发质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建立了中国的汽车板使用技术;林忠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林忠钦从事中国制造质量与品牌战略发展研究和中国海洋装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战略研究报告。
林忠钦在薄板和薄壳弹塑性稳定性理论的研究方面,解决了初始缺陷板壳和板组在横向剪切效应作用下的后屈曲路径和屈曲传播的理论问题;在薄板冲压成形理论研究方面,揭示了材料硬化、各向异性特性对拉延筋阻力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模具压边圈在冲压过程中压力的变化规律,实现了冲压成形中材料回弹的有效控制;在车身制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适合中国汽车工业的车身制造质量控制体系,完成车身装配的匹配优化,实现了车身试生产的一次成功,代替了中国国内外采用多轮物理螺钉车实现功能匹配的方法。 
学术著作


林忠钦兼任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交大大型民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中心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制造业质量品牌组”组长、国务院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主任、科技部“973计划”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咨询组组长、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大-宝钢汽车板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交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先进制造技术合作实验室主任、上海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现代设计法学会理事长、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型民机创新能力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上海市决咨委委员、第二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林忠钦是中国车身制造质量控制体系开拓者。(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评) 
林忠钦为中国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网评) 
林忠钦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汽车板精益成型技术、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薄板产品数字化封样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理论和技术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
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二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渐台)。林姓是风姓别支,又作梵。中华书局刊印的《辞海》合订本载:林 ,“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在民间,比干一直被尊为“文曲星”。
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7位。2016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18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 林氏族训 |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
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
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慎,乡裏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
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
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斗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
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
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 林氏家训 |
林氏家族,鼻祖比干。始祖坚公,后裔全球。闽林禄公,晋安郡王。
忠孝传宗,智勇称雄。三千多年,名震天庭。同根共源,血脉相连。
互牵相信,共赴前程。双木成林,万林成功。当今林氏,族内团结。 
外姓羡慕,做强做大。林氏事业,再创佳绩。传承比干,弘扬妈祖。
学习宗贤,建设长林。西河林氏,万载千秋。
林家人自己的圈子
长按二维码世界林氏总会是2000多万林氏宗亲的共同精神财富
请转发,点赞,分享!功德无量!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