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闲时花开;作者刘娜
有人说,他们的故事,一开始就是错的。但人世间的诸多事,又有哪一桩从头到尾,都是无比正确的。
青年张艺谋
“合作数年期间,我没见张艺谋打过一个哈欠,他好像天生没有那个功能,至多只是几十个小时没有睡眠后,眼睛里有点小血丝。” 在《宿命——张艺谋的孤独》这本书里,周晓枫用尽笔墨证明: 从黄土高坡走来,红遍全中国,争议和成就一样耀眼,罪名和盛名一般著名的张艺谋,禀赋异常,特质极端,非我族类。
张艺谋身上,最显著的两个特质:
一是,不知疲倦。二是,倔强如驴。 前者的证据是,无数个饥肠辘辘的饭点,多少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工作室的所有人都熬得人困马乏,精疲力尽,对张艺谋投去怨恨+愤恨+仇视的眼光,那个不知饥困的导演,依然神采奕奕地分享着他的奇思妙想。 他就像一个不知人间烟火的外星人,拥有使不完的能量,不休不眠,直至将内心一个个跳动的火苗,点燃成一个个绽放荧屏的故事。 后者的佐证是,不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一举成名后,瞬间置身舆论漩涡,此后经年饱受争议,还是这世纪前19年里,他的书生意气和商业炒作发生剧烈碰撞,历经兄弟反目、超生罚款,又回归到家国情怀,他始终不变的个性是: 沉默,倔强,执拗,逃避冲突,从不解释,拒绝申辩,宁肯把剧痛铸成子弹,一颗颗射进自己腹腔,也绝不把它外化成伤疤,展示给看客,博得理解,或再次误解。
生冷倔,是陕西汉子的特质
“澄清事实毫无用处。”
张艺谋多次对身边的人说,看看那些网络之争,甄子丹和赵文卓,韩寒和方舟子,方舟子和崔永元,旁观者看得云里雾里,一团乱仗,多是跟着起哄,能有什么是非曲直的结论。 对媒体的设防,对人性的洞察,让他身上陕西汉子特有的生冷倔,分外鲜明,又颇具杀伤力。 这样一个犹如来自外星的张艺谋,在遇见太阳般璀璨的巩俐后,他们那段众人皆知的情感史,在掀开第一个篇章的瞬间,已注定了最后一个篇章的句点。
命运抉择
哪怕在今天,人们写到娱乐热点和名人婚恋时,仍会时不时提到张艺谋和巩俐那场惊世骇俗的情事。
那时,他们都还年轻
关于他们当年缘何分手,网络众说纷纭。 有人说,张艺谋当年出轨巩俐,让他和前妻肖华的女儿张末,对巩俐甚是反感,张末不同意爸爸娶巩俐。 有人说,张艺谋离婚后,巩俐曾多次表达结婚的念头,但张艺谋并无再婚打算,这让为受尽流言的巩俐,甚是心灰意冷,所以另嫁他人。 还有人说,在和张艺谋恋爱期间,巩俐就移情富商黄和祥。巩俐的水性杨花,让张艺谋异常恼火,所以,俩人反目成仇。 更有人说,张艺谋需要的是一个贤妻,而巩俐注定是一个女皇。张艺谋正是洞穿了这一点,才把巩俐从自己身边推开,推向波澜壮阔的余生。
张艺谋为巩俐说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这些理解,更像是解说者站在自己的山头,对高处不胜寒的那对男女的隔空指点。 多年后,两鬓斑白的张艺谋和不再年轻的巩俐,在分道扬镳整整20年后,江湖重逢,再度联袂。
一个仍固守着野心,一个仍坚持着骄傲,但20年的岁月磨砺与理解慈悲,让他们在相互体谅中,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弄丢彼此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 或者说,拆散他们,不是别人,而是他们各自的性格里,那早已写好的命运。
大佬当年也疯狂
张艺谋比巩俐大15岁。
在认识巩俐之前,他已和青梅竹马的爱人肖华结婚。俩人1978年领证,1983年生下女儿张末,1988年离婚。 恰在1988年,张艺谋平生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也是巩俐主演并一举成名的处女座,在柏林电影节拿下中国第一个金熊奖。
赞誉和盛名呼啸而来,发妻和新欢一同曝光。
在那个民风尚不开化的时代,出轨、离婚和第三者,令人谈虎变色。尽管,自从有了婚姻制度和名利争夺,这些源自人性本能欲望的事情,在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压根儿就没有断过。 所幸,那时网络不发达,传媒不兴盛,网络讨伐没有今天这么可怖。正值盛年的张艺谋,和绽放花期的巩俐,以十年合作,精品不断,获奖无数,渐渐堵住了舆论之口。 从《红高粱》《代号美洲豹》《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和巩俐彼此成就,灵感碰撞,以特有的中国式叙事,和特有的中国式美颜,频频征服世界。
巩俐是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明星
金鸡奖、百花奖、金熊奖、金棕榈奖、银狮奖,他们联手囊入怀中。他们见证着彼此最好的时代,也终将逝去盛年高光的时刻。
“我不是经常想那个时候,但我确实怀念那个时候。那是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创造性过程。那时,我们不必担心票房。” 多年后,历经情路坎坷,也看透名利虚幻的巩俐,接受采访时,淡淡地说。 果敢随性的巩俐,和隐忍倔强的张艺谋,截然不同。
她敢爱敢恨,不为他人言论左右,看重情义更注重自我,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 这种真实泼辣的个性,最终也把她推向暗战之央。
见证《归来》
张艺谋和巩俐风头正劲的时候,山东商人张伟平和他的爱人,在一场饭局上以巩俐粉丝的名义,结识了张艺谋。
张艺谋虽懂拍戏,但不善周旋人际关系,虽在艺术上是个天才,但在经营上很不开窍。 那是商机遍地的上世纪90年代,张艺谋急需一个商业团队。
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擅长策划营销的张氏夫妇,看准了这一点,也赢得张艺谋信赖。张艺谋和张伟平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史上长达16年的“二张”时代。
“二张”也曾情同手足
但,张氏夫妇很快发现,相比要面子、怕拒绝的张艺谋,重自我、真性情的巩俐,更难搞定。要想长久“独霸”张艺谋,当务之急是把巩俐从张艺谋身边支走。 怎么支走? 男女关系,永远是杀人无形又一刀致命的利器。 有次,未曾谋面的赞助商黄和祥,想让巩俐参加一场活动。巩俐不想去,张艺谋鼓励她去。于是,巩俐就带上了张伟平爱人一起出席。 活动中,黄和祥邀请巩俐跳舞,出于社交礼仪,巩俐答应了。但后来,转述给张艺谋的话成了:轻浮挑逗的巩俐,当场就和黄和祥跳起了贴面舞。
巩俐和黄和祥
张艺谋心里有了芥蒂,但他又以一贯的作风来处理:
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求证,只是一味憋屈在肚里。 “发现张艺谋和巩俐之间有了轻微裂痕,张伟平夫妇表面上安慰张艺谋,继续每天以劲爆揭发为主,捏造各种谎言,巩俐渐渐被说成早就心有别属,背着张艺谋暗度陈仓,(张氏夫妇)向张艺谋宣称时,还都冠以亲眼所见的幌子。” 关于那场旧情宿怨,作家周晓枫这样写道。 当局者迷。其实,张、巩之间的误会,是个一戳即破的谎言: 张艺谋只要向巩俐求证,便可得到亲口答案。张艺谋稍微换位思考,就会明白巩俐真要暗度陈仓,缘何一次次又带上他的眼线——张氏夫妇? 但,张艺谋害怕冲突,又生性倔强,天天处于自我折磨中,甚至逐渐冷淡巩俐。
不明就里的巩俐,眼看着张艺谋对自己越来越疏远,情急之下向主动求婚,得到的答案,是被媒体写过千万遍的那句话:
不着急。
近10年南征北战和荣辱与共,近10年青春挚爱和守望等候,换来的却是一句不咸不淡又模棱两可的“不着急”。
巩俐忍不下这口气,甩袖离开,决绝毅然,没有回头。
她也曾想过为他穿上婚纱
太阳般的女人,原本独自就能发光。她之所以一次次向那个犹如外星的沉默男人臣服,是因为她热烈地爱着,所以才持续地燃烧。一旦,她发现真情错付,马上就会拂袖而去。
这是大女人的尊严,也是大女人的骄傲。 “我当初的心思,全部在张艺谋身上,怎么可能初次见面,就挑逗黄和祥?如果我早和老黄好了,又怎么会向张艺谋求婚?” 2014年,巩俐参演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归来》时,谈起往事,痛心疾首。
《归来》,也是张艺谋和巩俐的归来
其实,在此之前,早已知道往事真相的巩俐,参演张艺谋指导、张伟平投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答应签约的条件之一就是:
在拍摄现场,绝不能见到张伟平夫妇的影子。 多少愤怒和无奈,多少委屈和哀伤,才能让走路带风的女皇,做出如此史无前例又杀伐决绝的反击。 后来,随着“二张”合作矛盾越来越多,兄弟冲突无法调和,不得不迎战的张艺谋,在“放走”巩俐20多年后的某个寻常午后,聊到旧情,忽然用手捂住那雕塑般硬朗的脸庞,哀叹道: 都怪我中了圈套。
性格决定命运
因为张伟平夫妇的谗言,那个犹如外星男人的张艺谋,才弄丢了他的太阳女人巩俐吗?
我不这么认为。 张艺谋对巩俐的失去,看似源自张氏夫妇从中作祟,但根本源于张艺谋性格中好面子、不沟通、善隐忍的底色。 这种底色,是张艺谋的铠甲,也是张艺谋的短板,是中国男人的集体特质,也是中国男人的普遍暗伤。
在积极的阳光下,这种底色可以诠释为:
忍辱负重,屈己待人,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宁肯人负我我也不负人。 但在辩证的阴影下,这种底色就折射成:
不懂沟通,不会解决,不敢直面问题,害怕知道真相,因把面子看得太重,而把里子苦得太狠。 而不沟通,或不会沟通,恰是亲密关系最致命的伤害。 这是张艺谋的宿命。
又何尝不是一代中国男人的宿命。 相比而言,无畏人言的巩俐,直面刀锋的巩俐,爱憎分明的巩俐,说到做到的巩俐,肆意舒展的巩俐,犹如太阳一般璀璨的巩俐,也是摆脱男权枷锁后,寻找自我的新一代女性的代表。
他的沉默,她的张扬
只是,在倔强如驴的盛年,沉默寡言的男人,遇见太阳般璀璨的女人后,注定有一场无法绕开的激烈碰撞,也注定有一场终将错失的江湖相望。
这是纠缠,也是哀伤。
爱过错过
令人欣慰的是,来自外星的男人,和太阳般耀眼的女人,历经相爱相恨、相遇相失、离别重逢后,骨子里相通的那部分,还是培育出慈悲的花朵,让不再年轻的他们,最终摒弃前嫌,握手言和。 “巩俐是中国最好的演员。” 当年迈的张艺谋,成了别人的丈夫后,面对镜头,坦荡地说。 “他是我的青春期教育,很多东西都是他给我的,那是后来才领悟的。他的平和低调,他的刻苦,包括他从不张扬的野心。人总是要付出代价才能明白一些道理,我很感激遇见了他。” 当色衰的巩俐,离婚后又遇见灵魂之爱,接受访谈时,这样评价张艺谋。
这是相爱过的人,唯一的救赎。也是错过了的人,最后的珍重。
他们爱过,他们错过,他们老了
但我们,荧屏之外的我们,身为看客的我们,距离那个外星男人和太阳女人都很遥远的我们,还是从这寥寥数语里,看见了人间情爱相通的悲欢,还有我们自己的爱情物语。
“青梅枯萎,竹马老去,从此后,我爱的人都像你。”
这是懵懂又倔强的我们,弄丢那个年少爱人后,在苦苦跋涉的长久动荡里,流泪念出的诗句。 “那时,我们年少,我倔强地以为,我不说你也知道。后来,我们走散,才明白很多故事,结局早已写好。” 这是人到中年的我们,因倔强吃过很多亏后,终于认清接受命运的安排,回忆起那无法重返也终将逝去的青春,在梦里给往事的一个拥抱。
“如果一切重来,怕是还要重蹈覆辙。因为,那样的境遇,那样性格的我们,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我不后悔,我们相爱过。所以,你想起我,也不必自责。”
这是逐渐老去的我们,丧失倔强如驴的盛年后,在日益平和的暮年,将无数句话浓缩成一句,对过往陈年旧情的解说。
愿你记得我,愿有情人相濡以沫
是的。
所有爱情,到最后都是好的。如果觉得还不够好,那是还没有到最后。所以,不要慌张,不必哀伤,更不要苦苦迷茫,你只管朝着心的方向,仰望星空,面朝太阳。你想要的一切,都在来路上。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欢迎转发、评论和点在看〗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酱妈育儿日记
陪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宝宝辅食好物等你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