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是于在泉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东门当保安的第九个年头。这些年,走过东门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于在泉值班室桌子上不过多了几页诗词手稿,添了几本集子。一切都在变化,一切又仿佛没有改变。
![]()
邂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于在泉闲赋在家的父亲,每临春节都会在南京上新河镇花记裁缝店门口卖春联。休息时间,于在泉就陪父亲一起。春联上的对子既有讴歌新生活的,也有承袭旧诗词的。联中的遣词和化用的典故,给于在泉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于在泉喜欢诗词,而长在风情万种的金陵,守着端庄典雅的东南大学,让他把生活过出了诗意,从中品出不少雅趣来。
“有时候和同事在一起,喝了点酒,四处走走,我会吟上两句苏东坡的词,他们也很喜欢。譬如‘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特别契合吃完酒之后,天一热,人口干舌燥的情景。”于在泉说,记书记词多了,诗词会融入生活,内化进言谈容止中。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自然而然就能看出来了。
在东南大学做保安的日子,滋养着于在泉的诗词雅致。东南底蕴浸润他的文风,他的笔尖又流淌着东南风物,生生不息。“平时出门的时候,我一看到东大的东西便心生喜悦。桥头堡那边的‘红旗’是东南大学设计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前国立中央大学杨廷宝教授设计、齐康院士完成的,生态文明教育馆也是齐康院士设计的……”出现“东南”二字的篇章,像《滕王阁序》里的“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抑或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于在泉皆是张口即来。
![]()
知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012年,于在泉写了一首四言诗,机缘巧合下发表在东南大学的校报上。
欲寻学府,进香河畔。鼓楼钟声,唱经抑扬。沙塘融暖,丹凤朝阳。六朝松赞,梅庵异香。四牌楼下,门出成贤。远眺北极,后湖荡漾。蓁巷凄凄,碑亭沧桑。延龄百年,止于至善。
短短六十四字,于在泉反复推敲,字字斟酌。进香河、丹凤街、四牌楼、成贤街、碑亭巷等地名景点,与“止于至善”的校训融合,使东大的人文氛围淋漓毕现。提及“沙塘融暖”四字,他特别解释道,沙塘园原是学生吃饭的地方,附近的保卫处楼上也常常可以晒被子。吃饭暖和,晒被子暖和,再联想起杜甫“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诗句,便得此四字。
于在泉说:“登校报这件事,我想都不敢想。当时是一个编辑看到后说写得好,就拿去给了校报主编。‘梅庵’句,我原本写的是‘梅庵暗香’,化用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主编帮我改成“异香”;我之前写的是‘进香河旁’,他把‘旁’改作‘畔’。这么一改,顿时份量和意境就提升了。”
![]()
于在泉喜爱东南大学深厚的文化积淀,醉心于南京涌动的金陵风雅。早晨七八点,于在泉一般会到附近的名胜,跑上一个小时,“我喜欢到这些地方跑步,能够学到东西。”说到此,于在泉背出了雨花台景点处乾隆留下的名篇,“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于在泉背诗并不刻意,在景点锻炼时,一边跑步一边记忆,时间一长自然烂熟于心。
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以前这里有一个保安,他也喜欢诗词。我们俩经常在一起背诗,我背不出来,他就提醒;他有时候记不住,我也提醒。保安这个队伍人多,有相同志趣的相对也多。我们一起学,相互促进。”于在泉一直就是“背着玩儿”,从来没想过今天有这么多人采访自己,更没想到被称呼为“保安诗人”。“我想这个事情也就是一阵子,这阵子过去也就归于平淡了。”
于在泉对人生始终心存一份豁达。未来,他想多走多看,“朱熹写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即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向上。于我而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过上诗意的栖居。”
部分内容整合于东南日报、龙虎网
采访|武怡静杨姝琨
文字|武怡静杨姝琨孔德淇
责编|孔德淇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感谢大家的阅读,你的阅读是对小编的鼓励,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小手轻移点一下右下角,点“ 好 看 ”,谢谢对小编的支持,小编一定每天给你们带来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