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地方民协动态 | 宜兴通过水乡古桥印存珍藏历史记忆 紫砂陶印上的明清石桥古风犹存

地方民协动态 | 宜兴通过水乡古桥印存珍藏历史记忆 紫砂陶印上的明清石桥古风犹存

阅读量:3725777 2019-10-24


为江南水乡古桥治印,通过印存珍藏记忆,延续江南文脉。这样的一种创意之举,10月22日在宜兴美术馆举办的“宜兴百座历史名桥紫砂印展”上,成为成功实践。与金石、象牙或者竹木等印材所不同的是,作者选用原矿紫砂作印材,通过创作坯材、设计印纽、篆刻、烧成等过程,使得浸润着宜兴地域文化的紫砂陶印面目可亲。

宜兴境内湖荡星罗,水网密布,自古以来桥梁众多。据当地有关部门普查发现,宜兴境内现存的130多座明清时期建造的石桥中,有石拱桥120座,至今仍横跨在沟渠河道之上,古风犹存。这些古桥在建造时独具匠心,无不闪烁着群众的智慧。有些古石桥集群而砌,在水网地区营造起水陆交通枢纽。有些古桥截洪、泻洪两不误,桥面上还预置了方便独轮车交通的车辙,较好地体现了桥梁功能的多重属性。这些古石桥用料讲究,青石、黄石居多,古桥最大石料单体重达5吨左右。古桥的桥墩和桥栏部位的装饰手段丰富多彩,石雕工艺精湛,还有古色古香的楹联石刻等,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中,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鲸塘桥桥梁最大跨度达52米,是宜兴最长的古桥。

为宜兴百座历史名桥治印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萧子君,曾经担任过宜兴市文联副主席。萧子君介绍,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在紫砂印材上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创作手法,拓宽了篆刻艺术的视野。比如,在宜兴百座历史名桥紫砂陶印当中,陈塘桥是作者儿时记忆中的桥梁,因此,他在这方紫砂陶印边款的内容创作上,动了一番脑筋,融入了较多的情感因素。肖子君表示,印章文雅端庄,独立于世。所谓边款,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宜兴百座历史名桥紫砂印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宜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据策展人、承办单位负责人宜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卫江安介绍,“宜兴百座历史名桥紫砂印展”自去年秋季开始筹备,由书法篆刻家萧子君用原矿紫砂印坯治印,全国各地书法家夏潮、罗杨、章剑华、储云、封开许、张铁甲、杨军、刘洪祥等题写宜兴百座历史名桥桥名,宜兴历史名桥陶印、书法一并将在宜兴、南京、北京、武汉、山东、广东等地展出,这个主题展览被列为2019第十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
据宜兴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介绍,从目前已知情况看,宜兴现存古石桥的数量在苏南县(市)中最多。1982年起,宜兴率先将5座古桥列为文物保护对象。迄今为止,宜兴水乡古桥分别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和文物控制单位。近年来,宜兴水乡古桥近年来成为当地作家、画家和传统文化爱好者集中关注的对象,相关作品层出不穷。当地作者所著《宜兴地名志》《宜兴地名传说》等专著都对于宜兴水乡古桥的历史沿革及相关建筑知识作了介绍。不仅如此,宜兴水乡古桥还成为当地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的活教材,爱护和保护水乡古桥成为当地社会各界共识。在宜兴市政府编制的《宜兴地名保护录》中,宜兴地名保护名录的范畴涉及宜兴历史名桥桥名、河荡、街巷道路、名胜古迹、自然村等等,这些历史地名被用地名牌明确,在外的游子归乡倍感亲切。
(转自无锡观察APP)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