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山、多水、也多桥,北京的古桥类型多样,既有雄踞都城四方的四大古桥,也有富丽堂皇的皇家御桥,还有街巷里坊河流之上的便桥,但要若论最有人文气息的,当推什刹海的银锭桥。
哨鸽迎眸上碧霄
远看苍郁西山秀
京城一景亦堪骄
沐雨经风银锭桥
愚饱
四
北京
什刹海
随笔
四题文
七
绝
这首诗吟咏了京城一处著名的水文化遗产——银锭桥的绝妙风景。

银锭桥是一座汉白玉石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交汇处,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银锭桥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长约12米,高、宽均约8米,跨径5米。桥上有5块汉白玉材质镂空云花栏板及6根翠瓶卷花望柱,整体呈现出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有着皇家园林景观的独特与秀丽。享有银锭观山美誉,同时与古桥相关的名人数不胜数,李东阳、纳兰性德等。正是因为这座古桥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北京古桥中所占的地位,因此一直是水文化遗产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为了让这座古桥的深厚历史文化展现于公众,王崇臣老师带队的北京水文化遗产团队先后多次前往银锭桥调研,搜集古桥的历史文化信息,梳理古桥的发展演变的脉络故事,编辑成具有趣味性科普绘本、微信文章和短视频,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将遗产的内涵通俗、生动展现出来。让很多人“熟悉”但不了解的银锭桥,通过了解到背后故事,从而对古桥产生兴趣喜爱。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推动北京水文化的宣传保护,目前团队也正在谋划北京水文化遗产系列重要遗产视频的制作,系统构建北京水文化遗产视频宣传库,本期我们就随水文化遗产团队的步伐走进“银锭桥”。


李 晓 玉
环能学院 19级
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硕士生
桥在我的脑海中的意义就仅仅是跨水行空的道路。但是随着深入的了解银锭桥,我深深的被它独特的景致所吸引,这座小小的汉白玉桥即承载着美景,又浓缩着历史,通过这份工作,让我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产生了深深的热爱。
我感觉这件事情特别有意思,坐落在什刹海的银锭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却不见得有几人注意到这个“银锭观山”的燕京小八景之一,而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文化遗产变得可观可感、生动形象起来。


王 宇 洁
环能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动力171 本科生


周 坤 朋
土木学院 博研17级
建筑遗产保护 博士
我感觉这份工作很有有意义,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参观游览一处文化遗产,仅能看到它的现状、面貌,很难体会到他鲜活的历史。而我们的工作能够将一座桥的历史,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就真正的能让这些沉寂的遗产“活起来”、“亮起来”,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北京水文化遗产”团队

“北京水文化遗产”团队是我校王崇臣、王鹏老师带队的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下的以研究北京水文化遗产为子课题的研究团队,团队致力于北京水文化遗产类型、历史文化、现状等基本信息的研究。近两年,团队调研了北京16个区、209处水文化遗产点,其间拍摄图片1.4万余幅,积累文字40余万字,建立了北京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同时为推动北京水文化的宣传保护,团队还开通了微信、建立了网站、出版了系列图书等,构建了系统的北京水文化遗产宣传体系。目前团队正在谋划北京水文化遗产其中重要遗产视频的制作,系统构建北京水文化遗产视频宣传库,未来团队将陆续推出更多精彩视频。


办学定位
秉承“立德树人、开放创新”办学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建设领域高级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

戳图更精彩



【初心·使命】明湖畔的“考研”跆拳道队——我校第十二届教学基本功比赛“最受学生欢迎奖”获得者刘金亮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校长张爱林讲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供稿:周坤朋
策划:李守玉
责编:王洋
审核: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