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人永垂不朽,伟人思想永放光芒!点击左上方 星火论坛 进入,点击关注,再点击右上角的小点点 ??? ,点击置顶公众号或设为星标,让我们用一颗崇敬的心,一起探寻伟人思想!

郭凤莲:大寨沉浮
作者:赵东威
“农业学大寨”这句口号响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口号诞生的时候,16岁的郭凤莲已经在大寨的山梁上填沟造田苦干了两年,成了“铁姑娘队”的队长。而她的父辈们则已经这样干了10年。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地处太行山腹地。贫穷、饥饿是太行山腹地一方乡民的集体困顿,而大寨人想靠自己密布老茧的双手打破这个困顿。郭凤莲说:“白天修土地,晚上回来修房子。所以回想起来,我们那个年代也没有想到要收入多少钱,只想好好干,完成国家的统购任务,剩下的粮食可以吃饱肚子,还可以通过卖给国家粮食,把钱拿回来以后能分个衣服。”
他们成功地在青石板上造出农田,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大寨精神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整个中国。其间,郭凤莲也由“铁姑娘队”队长变为党支部书记。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富裕”的愿望清晰而渺茫。郭凤莲想,大寨可能要走一条富裕的路子,但是怎么富裕没有方向,还是种好粮食、多打粮食、给国家多交收统购粮,通过粮食来挣钱。她说,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搞副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多打粮食。
两三代人的苦干,山梁上造满了梯田。可郭凤莲记得,1978年,大寨卖出30多万斤玉米,每斤8分钱,一共收入2万多元。这一年年底,作为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列席十一届三中全会。
记者:您当时是茫然的状态吗?
郭凤莲:茫然的状态,当时也感到对改革开放理解不了。在这之前轰轰烈烈学大寨,三中全会一开,一下子对大寨有一些其它的评论。所以我(感觉)是不是干错了?还是触犯了什么法律了?
记者:那天开会的时候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吗?
郭凤莲:有了,公报出来以后就开始“解放思想”,报纸上“真理标准的检验”的社论登出来,副版上就提了“学大寨”、“学大庆”怎么学错了。
记者:您心里担心或者害怕吗?
郭凤莲:不害怕,怕啥,不怕。我们也没有做错了什么。总感到可能国家政策有一个大的变化。

郭凤莲和大寨人又拿出了当年修梯田的劲头。郭凤莲带着大家,她说:“反正没钱我就找钱,自己的钱花进去,没有路费,我就去找朋友借一点。出去以后就找项目、找资金、建工厂、办企业,就是红红火火那么几年,大寨就发生了变化。”
几年的时间,大寨从政治的典型变成市场化的品牌,在合资创办的企业中,仅“大寨”这两个字就给村子带来企业25%的股份。用郭凤莲的话说,到现在她感到稳下来了,“包括这次转型发展确实也有影响,经济有点下滑。但是基础条件已经都摆好了,设施条件都完整了,压力就小了。现在就是顺顺利利地转型,稳步前进。”
今日大寨,让守业者感知安逸,也看见希望。郭凤莲说:“老年人养老金什么的都有了,幼儿园都建起来了,学校都好了,现在大寨的基础条件确实挺好,但在这个基础上,怎么样把旅游事业再发展起来、打造起来,把大寨产品的品牌打造起来,这两项打造起来以后,又是很好的路径。”
点击

致敬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