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不同于教科书中的慈禧

不同于教科书中的慈禧

阅读量:3735870 2019-10-24


   这是六月上旬留下来的一篇稿子了,没写完,但已有了梗概躯干,今天心血来潮将其补足手脚,于是有了这篇小文。——19.10.23 西安夜
   
   
   先前的预告中说好要写”切尔诺贝利往事“,但随着毕业设计的编撰节奏逐渐吃紧,慢慢没了热情,10号毕设答辩完,到现在也没有动笔的想法,便也渐渐搁置了。早些时候看了个关于慈禧的小文,便对这个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的人产生了兴趣,查找了相关资料,汇总为这篇小文,权当博各位一笑。
    从小学的历史故事到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慈禧一直不是正面角色,自始至终都伴随着都是”谁跟老佛爷寿诞过不去,我就让他一辈子都过不去“这种典型反派台词出现在书中。但不得不知的是,慈禧作为清朝实际控制者的时间长达四十七年,这个记录在清朝仅次于康熙和“十全老人”乾隆。放眼华夏,不仅超过了武则天和吕后,且超越了大多数皇帝。能掌控中国这么久,假如慈禧完全像教材中所说的那样迂腐自傲,我想她是没机会统治中国这么久的,毕竟就算百姓不推翻她,仅是宫里、江南的权臣们就不会让她坐在这个位置上太久。笔者想从戊戌变法运动作为切入点,讲一讲不同于教科书中的慈禧,使这个人物能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立体一些。

   慈禧
    正式介绍下这期的主人公,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绪年间(1861年至1908年,合计47年)实际上的主政者。她是咸丰皇帝的妃子,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在她统治期间发动政变两次,李煌出两次,推动变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清朝皇后之最,超过了清朝开国的孝庄文皇后和孝德、孝贞(即东太后慈安)两位咸丰的正妻。
    我要讲的这段故事开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六月,彼时正是戊戌变法的前夕,光绪命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提交给慈禧,并希望得到慈禧的应允。这个《明定国是诏》是什么呢,”明定国是”者,“明确国策”也,它是光绪颁布的诏书,是光绪计划开展戊戌变法运动而下的诏书,按教材中慈禧的路数,慈溪肯定是不会同意这个《明定国是诏》的,但慈禧非但没有否决这个诏书,还默许了光绪对变法反对者的制裁,这时慈禧的形象和我们脑海中的变法反对者的印象大为不同,是非常支持变法图强的,持续百天的变法运动这一事实也侧面印证了慈禧起初对变法的态度,若开始即反对的话,变法绝不会持续百天之久。但是什么导致的慈禧后来对变法运动的态度大为转变,甚至发动了人生中唯二两次政变之一的戊戌政变呢?

康有为
    原因有二,其中一个原因是,变法威胁到了慈溪的政治生命。1898年9月14日,时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经天津抵京。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博文为顾问,并给予伊藤博文实权。变法派官员在伊藤博文到达后,纷纷上书,要求朝廷重用伊藤博文,这使保守派官员大为慌张,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就事件报告慈禧:“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杨崇伊的言论之激烈,令慈禧也不敢大意,但此时的慈禧仍对光绪和变法运动持保留意见,便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希望了解光绪对伊藤博文到底怎么想。
    这一了解可不要紧,又牵出了变法派的一大主张。伊藤博文与李提摩太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上书光绪:
“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上书言道:
“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
《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的作者雷家圣认为,这是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等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所以慈禧太后惊觉事态严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雷家圣亦认为“合邦”为外国的阴谋,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即曾与日本人联系,要与日本人联合召开“两国合邦大会议”。戊戌变法开始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建议中、美、英、日四国“合邦”,藉以对抗俄国,他指出,这在当时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李提摩太却向康有为提出这种建议,动机令人怀疑。康有为更向光绪建议要向李提摩太与伊藤博文“商酌办法”,则控制权将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外交的骗局,利用康有为等人对国际常识不足的弱点,诱骗康有为等人与光绪将交出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给外国人,任由外国操控宰割。
    戊戌政变之后,许多官吏纷纷上书弹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兵部掌印给事中高燮曾于八月十一日上奏言:“从前朝鲜被倭人戕妃逼王,其明证也。”福建道监察御史黄桂鋆上奏:“大约康有为等,内则巧夺政权,外则私通敌国,其主持变法之说,皆欺人语也。”民间学者王先谦也批评康有为“借兵外臣,倚重邻敌,以危宗社,又兼崔胤、张邦昌而有之,诚乱臣贼子之尤也。”当时的官僚与士大夫,已经将康有为等人的阴谋与朝鲜的乙未事变作比较,并发现了其中的相似之处。    另一个原因是,变法不仅触动了慈溪的政治生命,更威胁到了慈禧的人身安全。1898年9月16日,光绪在颐和园找见统帅新建路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昇任他为侍郎候补。毕永年与谭嗣同议软禁太后事。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于9月18日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透露慈溪联同荣禄,要废除光绪;并说光绪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并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以命其归政或谋杀慈禧。两天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报告给了荣禄。也有一种说法,袁世凯离京前将谋害慈禧的计划密告给时任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这无疑惊动了慈禧,导致其态度的转变。促使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    虽然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维新派”的一些进步举措,还是被慈禧留了下来,比如维新派筹划组建的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就被保留了下来。其次,慈禧在搞掉“维新派”后,没过几年,她就开始搞“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许多内容,就采取了“维新派”当中的“西化主张”。比如,“废科举”这一举动,就是慈禧同意的。《清史稿》里,也记载:
“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
可见,慈禧并非全盘反对“维新派”,她反对的,是“维新派”的某些幼稚的、危及自身性命的举动而已(如“围园杀后”、邀请日本侵略者一起“变法”等等)。如果,当初“维新派”直接找慈禧“谈生意”,而不是找光绪,可能历史就会改写。再看看“洋务运动”的“中兴四名臣”,与慈禧一起搞改革,结果个个都混得风生水起,虽说甲午一战,输得一塌糊涂,但好歹“洋务运动”也为近代化打开了局面,还留了许多工业遗产和近代人才给后来的民国,也不算太坏。但是,随着慈禧和光绪的相继去世,“清末新政”也慢慢“半途而废”了。
    不得不说,在慈禧的“戊戌变法-戊戌政变”阶段,慈禧做了一些好事,也希望事情能向好发展,但事物发展也不是她一人说了算,历史舞台上也不是她一人的独角戏,她是无法阻止清朝的溃亡的。慈禧1908年去世,在她死后仅三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个在鸦片战争后又残喘了71年的帝国轰然倒塌。正如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所预言的那样,只要清朝强权人物一去世(轴心一烂),清朝就会顷刻土崩瓦解,这个能维系清朝的强权人物,只能是慈禧。
    慈禧前半生做了很多正确的决定,但在晚期也翻了很多错误,还是要分成两方面来看。小文到这里也就进入尾声了,希望能给读者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中国近代史中叱咤风云的人物。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接下来打算每周争取能写写东西,毕竟最近又变成了独来独往的生活状态,很多话、感想和新思路只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了。目前的打算是分享一下最近读的书和相关启发,希望能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读者,也能使我自己有进一步的思考。   就是这样啦,祝你新的一天快乐、顺利!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