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来一本小众读物:
王小圈的《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旁征博引深入剖析“什么是有趣”“为什么有趣”“如何有趣”三大命题,把“有趣”重构成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真正做到“开卷有趣”,且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有趣是对个人魅力的最高评价。我们能判断什么人有趣,却很少能说出有趣是什么。此书融合历史、人文、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知识,培养你的逻辑能力,有趣有料有干货!

书摘如下??
◆ 第1章 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
>> 当一个人既不愿意为“正事”付出太多,又嫌弃“消遣”回报太少时,一种困惑、迷茫、犹疑、不悦的感觉就出来了,我们称之为——无聊。
>> 叔本华还说过刺猬困境(Hedgehog's dilemma)
人跟人就像冬天里的刺猬,围着彼此取暖又不能把彼此戳到,
所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随着大城市人口流动性的增加,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大,后果之一便是“容易有孤独感”——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孤岛与孤岛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交流,更易无聊。
◆ 1.2 有趣是个什么东西
>> (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晋书·列传第五十》
翻译:
王徽之曾住山阴,一日夜里大雪初停,月色清朗,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他独自饮酒咏左思的《招隐诗》,突然想起戴逵。彼时戴逵在剡溪,便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晚才到,到戴逵门口不再上前反而返回。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拜访戴逵,他说:“我本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逵呢?”
王徽之劳顿一宿才到目的地,却没有见戴逵,只留下了这段“乘兴而行,兴尽而反”的千古佳话。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夜发生了什么,只能从那句“兴尽而反”中感受到王徽之的愉悦和满足,这一夜,他必然不觉得无聊。
把过程当作目的,在无聊中寻找意义。别人以为你在拜访戴逵,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是在找乐子,只要乐子找到了,戴逵见不见也就不重要了。
◆ 第2章 在柴米油盐中守护诗和远方
>> 或许人很难摆脱琐碎烦扰的生活,去追求高高在上的纯净信念,我也并不期冀有人这么做。但活在一地鸡毛的“当下”,徘徊于朝九晚五的打卡机,如果能让“诗和远方”融入其中,大概能摆脱几分无聊与乏味。
>> 当我第一次遇到披萨的时候,我有两种选择:
1.把披萨归类为“大饼”的理式,馅儿在上面的大饼。
2.新建一个叫“披萨”的理式:面粉做的,烤制的,上面会配芝士或菜。
人之初,性本懒。添加新的理式相当于在硬盘上新建文件夹。
让我们来做个假设。假设刘奶奶是个勤俭节约很少外食的人,她预测自己将来遇到披萨的机会不多,觉得没必要新开文件夹了,就说:“披萨不就是大饼吗?”然后把对披萨的认知归类到大饼的理式中。
假设刘小小是个刚到大城市的青少年,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没真正开始呢,将来肯定还会遇到披萨,就说:“原来这叫披萨,我知道啦!”后来他果然遇到了很多披萨,薄边的、厚边的、芝心的、铁盘的、方的、圆的、搁龙虾的、搁香菜的。
我们再假设刘奶奶大病一场后性情大变,病愈后老当益壮开始放飞自我,走遍千山万水到处旅行——
第二次遇到披萨,她说:“哦?那不是薄边方盘的大饼搁了点芝士和火腿嘛!”
第三次遇到披萨,她说:“哦?那不是厚底的火焙大饼上面搁了龙虾肉嘛!”
第四次遇到披萨,她说:“哦?那不是薄底大饼涂了层番茄肉末嘛?”
第五次遇到披萨,她说:“累死我了,这是披萨。”
她的“大饼”文件夹里类型太多,管理起来太麻烦了,为了省力,她新建了一个叫“披萨”的文件夹。
假设刘小小到了大城市后觉得不适应,选择回到乡村种地,承包了一百亩田和一个山头的果园,每日田间地头忙碌。五年内他的生活中再也没有遇到披萨,渐渐忘记了披萨是什么,连“披萨”两个字也从记忆中褪色了。你让他回忆起五年前那个吃了披萨的夜晚,他一拍脑袋:“那大饼味道不错,叫什么来着?”
他的“披萨”文件夹常年不使用,被大脑删除了,为了不损失信息,大脑把披萨归类到“大饼”文件夹下。
你问我披萨到底是不是大饼,我说这因人而异。说“披萨是大饼”既没有侮辱大饼也没有瞧不起披萨,更没有损了格调丢了情怀,这主要看个人对信息处理的需求。
一个披萨爱好者如果把所有披萨都归类到“饼”之下,和新疆的馕、土耳其的pita、山东杂粮饼、杭州葱包烩、天津煎饼果子放在一个文件夹里,每次要从文件夹里提取一个特定的信息就要先把这些全部扫一遍,非常麻烦,他最好建一个“披萨”的概念可以把各种披萨都扔进去。
>> 这些文件夹就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文件怎么归类,某个文件夹你有没有建,这根据个人习惯来,建不建随你高兴。但一个人的文件夹的分类是否合理,层级是否明晰,密切关系到一个人的信息使用效率。
我们观看电脑屏幕时,假设画质无限清晰,那我们能看到的清晰度取决于屏幕上的像素点有多少,你不可能看到比屏幕更多的像素。
>> 而我们观察这个世界时,能看得多清楚则取决于你的理式文件夹有多少,你不可能思考到比理式更小的单位。
一个理式中只有“黑”和“白”的人,想不到灰色地带。一个理式中只有“是”和“非”的人,想不到大道中庸。一个有趣的人,眼中的世界绚丽多彩,而一个二元视角的人就如活在黑白照片里。
有趣的人有足够的“理式”,即使很多是日常中无用的。
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毫无用处,人就是喜欢这种不计成本的无功利性,所谓的无用之用。
>> 这个世界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对理式的归纳和认知也是无穷尽的。一个人脑中的理式文件夹越多,他心中的世界的分辨率就越高,看到的东西也越丰富,对知识的梳理也越清晰。这将直接促成一个人形成层级清晰的知识结构、快速读取的缓存能力、精准到位的表达水平。
人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数量级的理式积累,越是擅长的领域,积累的理式越多。一个人脑中的理式积累越多,眼中的世界便越分明。
◆ 2.2 审美,到底审的是什么
>> 美学(Aesthetics),源自希腊词根,原意为“察觉,感觉”。
>> 节食时人会满脑子都是食物,与食物对抗占用大量大脑内存,会严重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就算真减下来,也是暗淡的皮肤、松垮垮软塌塌的身材。
>> 如果健康就是美,那么,最美的身材一定要裹着一层不薄的皮下脂肪:肥肉上的皮肤细腻光滑手感柔软,微凸的小腹守护内脏的温度。万一摔倒,无处不在的肉肉360°提供减震功能,万一出现意外,肉肉们作为储备能源提供紧急庇护——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脂肪的伟大意义,无论你觉得它们美不美,它们默默守护人类千万年。如今,人类中的一小撮人从饥饿威胁中逃脱了没几年,就开始厌恶身上曾经赖以保命的脂肪,真是忘恩负义。
◆ 2.3 “城会玩”,玩的是什么
>>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入选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如果把句子拆开来分析下,每个词都有点意思。“你们”做主语表示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一种围观的心态。“城里人”未必真的指城里人,只是用来泛指对方,在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中相当于置自身于“我们乡下人”,主动形成与对方的对立,整句话就有了一种戏谑的自嘲。
“城会玩”走红的背后,是人们对规律的日常生活的背叛,以及对新鲜娱乐方式的追求。
如何实现“会玩”呢?
第一步,把日常生活解构。
第二步,把解构后的生活重新拼接、组装。
>>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对“会玩”的欣赏,体现了我们对挣脱常规生活方式的渴望。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解构和重组,以期待生活变得更有趣一点。
◆ 第3章 兴趣是天生的,无聊是被逼的
>> 这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一段宣传语:
If you are you, breathe. If you breathe, you talk.
If you talk, you ask. If you ask, you think.
If you think, you search. If you search, you experience.
If you experience, you learn. If you learn, you grow.
If you grow, you wish.If you wish, you find.
And if you find, you doubt. If you doubt, you question.
If you question, you understand and if you understand, you know.
If you know, you want to know more.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you are aliv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这段话的论点就是“If you are you, you want to know more”,人生而好奇。
>> 如果最终一切都会消失,你我,你我所爱的人,爱你我的人,这个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自私如我并不关心人类进化,也不在乎死后洪水滔天,善恶忠奸,反正你们最后都得死,那么此时此刻我在此地又是为何?我为什么要这样走一遭?——因为我太好奇这个世界,我活着就是为了给无数个问题寻找答案。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3.2 越长大越无聊:自戕式发育
>> 如果要我写日记,我只需要写一页,然后复印365份,每天拿一份填上日期就行了。”——我的一个朋友说。
>> 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而上了大学之后呢,好像啥都不会了!
——一个老段子
>> 为了成为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我们不得不削掉那些没用的神经元,把用得着的养大。为了成为一个能在社会化大生产时代胜任细分化工作的人,我们不得不削掉那些没用的关注点,把有限的精力分配到专业领域。
◆ 3.3 像哲学家一样观察世界:视角陌生化
>> 谁的人生会有趣一点呢?——儿童。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陌生的。想像儿童一样兴致盎然,就要先把这个世界陌生化。
◆ 第4章 “有趣”是一种技能
>> 小朋友的口头禅是“买菜又用不到XXX”——XXX可自行替换成微积分、英语、诗经楚辞等。他期待这辈子能做的最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大概也就是买菜了。他不了解建筑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审计师、出版策划这些职业是怎样的状态存在,他在“对学历没要求”这个大前提下做出“打游戏赚钱”这个选择,并不是基于自由意志,而是基于无知,他不知道还有其他选择。
>>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的知识储备越广,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识储备,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知识储备的获得渠道很多,主要渠道不过三种:历练、阅读、交友。
>> 历练需日常实践,所谓“知行合一”。
很多东西不上手永远学不会,比如游泳、做菜、编程,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过永远不懂,比如办公室政治、婚姻爱情、亲子关系。
>> 把重复的日子投入到不重复的实践中,人生体验会增加得更有效率。年轻就该出去“浪”,没见过“大风大浪”,如何在年老时有脸说“平淡是真”呢?
>> 旅行不是必需的,不需要自带优越感。比如资深宅男康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东普鲁士,靠着阅读和思考构建其思想大厦——而阅读是必需的。
>> 如果用旅行打比方,碎片化阅读就好比是旅行中的“一万元欧洲八天十国游”,你知道你去过很多国家,跟别人聊起来,别人也知道你去过很多国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段子的优势在于篇幅短,机动性强,车前马上随手就看,阅读之前不需要大脑预热启动,几秒钟看完,大脑会迅速做出“我又了解了新知识”的判断,给人以愉悦感。由于篇幅短,知识深度十分有限,你会以为自己了解了很多,但实际上懂得无非是诸如“花是红的”“这样做是不对的”“xx有毒”等扁平的零散的简单信息。这些琐碎的信息都带着“新鲜事”的光环向我们索取注意力。
>> 有时候人们乐意读长一点的文章,比如网络小说,玄幻修仙类的100万字起步,全文数百万字的小说满天飞。这些小说不少都有一套模式,然后开启循环,就像你用播放器听歌一样,比如——
·奥特曼模式:王小圈捡到一个武器,去打小怪兽,小怪兽被打死了,王小圈捡到怪兽掉落的宝物,功力大增,去打下一个小怪兽……怪兽等级越来越高,王小圈也越来越强,直到万众敬仰天下闻名。
·超级玛丽模式:王小圈遇到王子,王子对王小圈一见钟情矢志不渝,女二号来欺负一下王小圈,被修理;女三号来欺负一下王小圈,被误会,后来真相大白,王子更爱王小圈了;女二号再来欺负一下王小圈……最后王小圈打败所有妖艳贱货,赢得了王子。
这样的文章虽然长度足够,但在知识储备方面效率不高。
以上的阅读都不需要付出精力和耐心,收获的是快感而非知识,这种现象我们在第1章中提到,称之为消遣。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尽管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取用对于大规模的组织来说非常珍贵,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海量资源能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消遣的知识太多了,真正有用的知识就被隐藏在海量信息之后,被埋藏起来不容易找到了。
>> 历练、阅读和交友这三种知识储备的方式对比如下表,无论是历练、阅读还是交友,都有“高投入高回报”的模式,以及“低投入低回报”的模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选择多少付出,就能预期多少收获。这两种模式往往同时存在,没有高下之分——同一个人可以今天看《网游之龙傲天称霸天下》,明天看《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可以今年欧洲八天十国游,明年再找个国家深度自驾一下。
>> 投资往往高风险高回报或低风险低回报。一个投资组合,常常会对这两种回报的资产做一个配比,在风险和回报中取得一个平衡。构建知识储备也是一样。我们既需要吃力地啃艰深著作,也需要厕所里刷段子;既需要深交三五知己,也需要电话簿里的泛泛之交——这些组合让我们不流于肤浅,又不至于太辛苦。
◆ 4.2 世界不是平的——信息管理能力
>> 在愈演愈烈的碎片化中,我们的注意力时长渐渐变短,在一次又一次的刷手机中,我们不再有耐心读完一篇数万字的文章,不再有耐心看完一堂两小时的公开课视频。如此凶险的事实,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被切割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生命。
曾经有个红极一时的话题:“为什么明明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后来这个话题被转化为:“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话题看上去有些悲哀,后来又被治愈地转化为:“为什么有些明明一事无成的人,说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
◆ 4.3 玻璃钢心——感知能力
>> 真正的强大应该是“我什么都感知得到,可是我不为所动”,即又敏感又强壮——拥有一颗“玻璃钢心”。
◆ 4.5 天马行空有航线——严谨的想象力
>> 一度很好奇,为何西方超人的飞翔状态是身体与地面平行的悬浮态,而中国神仙的飞翔状态是身体与地面垂直态?为何人们对飞翔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后来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解释:超人是从地球的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在地表移动,要用飞机类比;而神仙是在天上和人间之间移动,要用火箭类比。真是非常一本正经的回答。
◆ 第5章 有趣是一种态度
>> 同理心的匮乏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而且是一个很难自知的现象。
世上只有妈妈好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开妈妈的怀抱
幸福哪里找
>> 学者Rogers描述同理心具有三个成分。
1.情感的: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2.认识的:正确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3.沟通的:正确传达对这种情绪和感受的了解。
很多时候我们自第一步就发生了问题。
>> 有一种甜,叫台北的“非常辣”;
有一种辣,叫成都的“没啥味道”;
有一种中杯,叫星巴克的“大杯”;
有一种热,叫“你妈觉得你冷”。
>> 低龄儿童常常为自己的玩具假想一个人格。在一个5岁孩子的眼中,心爱的玩具是他最爱的小伙伴,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最爱的小伙伴被最信任的人夺走送人,简直惨无人道,不亚于30岁的成人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和好友劈腿。
快乐和悲伤,都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们是相对于我们内心的感知尺度来定义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对他们的境遇抱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 比如,某些人可能每天做到7点起床去上学按时做作业就可以捐个大楼进藤校,但另一些人每天5点起床翻山越岭去学校苦读最后中专都考不上——前者还是努力过的,努力7点起床也是努力啊。
由此看来,我们经常说有些人“把孩子生在终点线上”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把孩子生在超光速跃迁通道上”,轻轻一动,嗖地就没影了。
>> 他们不知道对于真正的穷人而言,努力活着就已经费尽力气,贫困山区一天到头辛勤劳作,大太阳下除草、大雨天排水的农人,是好吃懒做吗?在劳动力市场上兜兜转转干一天算一天打零工的人,是好吃懒做吗?天天在井下卖命挖矿的人,能通过努力挖矿成为煤矿老板吗?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足够的教育,没有接触这类信息的能力,他们不知道装修和月嫂在务工者中算高收入,更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接触这个行业的人。
同样,演员一天拍戏18个小时,连续几天通宵,算很努力吗?我只想说,如果你给我一部戏几千万元,我可以豁出半条命。
这世上哪有什么努力不努力,只有值不值。
>> 问题是,一旦我们已经知道某个东西(例如一首歌的旋律),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情形。我们的知识已经对我们下了“诅咒”。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因为我们无法随时重建他们的心智状态。
——《哈佛商业评论》2015年12月
>> 这个观念最早由Robin Hogarth提出,指出当一个人有很高深的知识时,他通常失去对没有相同知识的人感同身受的能力。Hogarth先生提醒知识分子要有敏感同理心,才能将理念有效地沟通。
>> 举个典型的例子——
当你教年迈的长辈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时候,脑中是不是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个你怎么不知道?”
义工活动中,我教老人家用手机会让我元气大伤。我永远无法明白为什么用微信发个图这么困难?为什么你搞不清楚如何给文件存档?
对我而言非常基础的可视化操作,对没有任何电脑使用基础的老人而言难过天。
我依稀能记起自己第一天在课堂上打开DOS系统电脑时的战战兢兢,我依稀记起举手问老师“为什么密码输入显示不了输入的字母,只能显示***”时的啼笑皆非;
但因为“知识诅咒”,熟练使用电脑的我已经失去了对电脑小白感同身受的能力。
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知识诅咒”的存在,以让自己在老人家反复咨询问题时艰难地保持耐心。
>> 因为理解,不会有愤怒,不会有怨恨,不会有剑拔弩张的气氛。我的人生,始终会按照我的意愿去做,但是我一样谢谢你对我的好意,并到此为止——这是我的同理心。
人很难假设自己不知道的身份和立场,这是同理心最最难的地方。
>> 同理心并不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几分认同,却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几分理解,以减少戾气。我有同理心,不意味着我愿意妥协,但同理心能让我在保持立场、保留意见的同时,最大化平复心情,看清真相,保持心情。
◆ 5.2 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个人特质
>> 他怕自己点的菜上来后不好吃,怕自己挑的东西回头后悔,怕自己选的电影不好看。他怕承担这些风险,于是主动放弃了选择的权利。这样即使吃到糟糕的菜,他可以对自己说:“这不是我选的,不用懊恼。”
>> 和那个长辈比起来,我们这一代更自由,也更需要担当。
大到选大学选工作选对象,小到选菜单选电影选目的地,我们终于可以说出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来之不易的自由。
如果说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决定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那我们的每一个选择也决定了我们自己是什么模样,以及我们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模样。
如果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去做一个“随便”的人,那一个个“随便”会让人在漫不经心中流失其独特的个人特质,成为芸芸众生中面目模糊的剪影。
◆ 5.3 我打起脸来自己都怕——自嘲
>> 我打起脸来自己都怕——自嘲
◆ 5.4 赞美、倾听、反驳——情绪沟通
>> 女生例假的时候说:“我肚子疼。”
简单的一句话会有很多种意思。根据生理情况的不同,这句话可以是带着懊恼、撒娇、求关注的情绪,也可以是带着“卫生棉好难受”“生人勿近”“血流成河”的情绪,有些情况严重的还会带着“我要变性”“想死”“怎么还没死”“宇宙为什么还没有毁灭”的情绪。
这个时候如果对方没有接收到任何情绪信息,只是针对“肚子疼”三个字的文字信息说“多喝热水”,下场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再极端一点,当双方对彼此的情绪都无法感知的时候,就是爱情很难坚持的时候。比如说异地恋,我给个忠告吧:永远不要和你的恋人打字吵架,文字只能提供语言内容,无法提供情绪,极其容易引发误解,到时候表情包也无法拯救你。
同样,如果一方在恋爱中没有意识到另一方对情绪信息的天然呆,一味以自己的体感要求对方,那么对方也会觉得“你无情你无意你无理取闹”。
>> 一个会听的人,他往往很懂你的表达方式,你表达100分内容,他能接到99分,中途信息不丢包。
一个很会听的人,他往往很懂你的内心,你表达80分,他能接到100分,能脑补出20分你由于无法表达但内心确实那么想的内容。
一个非常非常会听的人,只需要你一杯酒一个眼神,就能像三体人沟通一样达到百分百无损信息传输,根本不需要语言这种拙劣的交流工具——到这个程度,“倾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能力。
介于以上理由,生活中往往有三类人成为极佳的倾听者:
真正懂你的密友;
随叫随到的备胎;
口风很严的路人。
>> “有趣”是相对的,对方对你的“观察”超出对方对你的“预判”,就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有趣。要做到这种“观察”超出“预判”,只有两个办法:优化自身的观察,或是降低对方的预期。这是一种观察值和参照值之间的落差导致的好感。
>> 据说在反驳一个人的时候,会让对方对你的注意力提高一大截。所以总裁玛丽苏小言剧的那个思路是对的:反驳高富帅,吸引注意力。只是作者对总裁的日常生活了解不够,写不出逼真一点的桥段。
如果不是——“小秘书反对总裁莫名其妙的欺负,坚称平民也有人格,或是一不小心弄乱文件倒洒咖啡博取注意力”,而是——“小财务反对总裁对新一期企业债券利率定价过低,因为上头风防银根吃紧,老主顾各种迹象显示他们都没什么余粮还在死装,很有可能募集不足”。
如果这样写的话,总裁可能会对小财务印象深刻,再搭配稚嫩的妆容,无畏的表情,焦虑却振振有词的语气,他可能真会觉得——这个新人,傻,但有意思。
反驳的前提,是有主见。
>> 每个人有自己的感知世界。找到一个能反驳我的人,互通有无,我就拥有了更多的世界。这种愉悦感,比起直接开拓新世界的愉悦,更为强烈。
需注意的是,想要修正他人的世界观,必须有自己的更为自洽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反驳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段数,要谨慎挑战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被人反驳不要紧,自己想去反驳别人结果被一击反杀,会很尴尬。
◆ 第6章 有趣需要变现
>> 炫耀”,或者叫“展示优势”,是很多生物所具有的心态。尤其在求偶的季节,阿德利企鹅炫稀罕的鹅卵石,缎蓝亭雄鸟喜欢炫耀它采集的蓝色反光的小玩意儿,极乐鸟炫羽毛,园丁鸟炫耀它精装修的巢穴。用公平的眼光看,这些和人类祖先早早在进化树上分道扬镳的生物,和相亲大会上写着“三房两厅”的“都市精英”没有太大分别。
◆ 6.2 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吗
>> 但我们需要每一个人都“外向”吗?码农编程,会计算账,设计师改改改……这些工作并不会因为你的开朗活泼增加KPI。
>> 人生就像马尔科夫链下的股票,过去所有利空利好的总和都反映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的股价上。现在这个时间点的你,是你人生过去几十年所有阅历累计的总和,是你所有知识结构和三观的总和,是你脑容量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单身者说起对另一半的预期时会轻描淡写一句“没啥要求,聊得来就行!”
>> 人生中的陪伴都是一时的,只有分别是永恒的;热闹都是一时的,只有寂寞是永恒的。寂寞的时候再妖娆的宝莱坞也无法令人骚动,再狂欢的杯觥交错也无法令人开怀。人寂寞起来,除了酒杯,无处可逃。在别人面前,我永远是同事,是朋友,是子女,是恋人,是下属,是上司,是买便当的客人,是对着电脑的“加班狗”……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宇宙是我的,天地是我的,我是我自己的。为何不自我接纳、享受着纯粹美妙的寂寞呢:这是我——一个内向者的心声。
◆ 6.3 有钱了不起吗?你说呢
>> 电影《失恋三十三天》里,女主遭遇男友劈腿,浑浑噩噩茫然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她问一个事业有成正准备娶美艳拜金女的男性:“为什么有钱人喜欢娶这样的姑娘呢?”
>> 对这样的有钱人而言,相比时间和精力,钱是小成本,三五万元买个包,小意思;对穷人而言,钱很难赚,时间比较廉价,不如花时间去打动她。
这告诉我们:人,始终在寻找低成本解决问题的方式。
>> 我只想借此说明:一个理性人始终倾向于低成本解决问题,而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之前,弄清什么对你来说是“低成本”才是问题的关键。
成本
>> 其中一种叫“极简主义”。
衣服不要多,但要有质感。
朋友不要多,但要有交情。
信息不要多,但都很重要。
读书不必多,但要有深度。
东西不必多,但要用得着。
◆ 第7章 终极有趣——精神世界的创造与维护
>> 个有趣的人,往往不是那个给予“绝对舒适”感的人。
就像那些可以轻松胜任毫不费力完成的工作,做完后,我们会觉得不错,但不会太开心。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却是那些艰难辛苦后完成的事情。
让人念念不忘的,也是这样的人。
>>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全是套路。
>> 真正的真实,不是你眼睛所能看到的这些光影,不是拍着胸脯说“项目发展得好就发奖金”的上司,不是一脸关切地说“女人啊皮肤保养最重要”的商场推销员,不是电视上忧国忧民的政客,不是镜头上义愤填膺的记者——真实的世界,不是你眼前的世界,而是你心中对眼前世界运行规则的理解。
如果说眼前的世界是马会跑,太阳会转;那三观的世界就是牛顿三大定律,是爱因斯坦质能守恒公式。
如果说眼前的世界是朝九晚五,是加班赶地铁,是恋爱结婚,是朱门酒肉臭,是乡村中国,那三观的世界就是柏拉图苏格拉底,是孔子老庄,是加缪,是马克思·韦伯,是费孝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世界。
◆ 7.2 一只随波逐流的帆水母
>> 有一种很漂亮的蓝色透明小水母——帆水母。它有一个充气的帆状浮囊来维持浮力,平时让风吹着走。鳔上有像帆的构造,帮助它们随风而荡。帆水母的种群非常大,常结成宽达100千米的大群在海面上漂游。它们随风飘荡,有时也会搁浅在沙滩上成片死亡。
这很像是人类社会的写照。大多数人一团一团淹没在群体中,以统计数字的形式存在着。
>> 如果你今年不到30岁,那你退休前大概会遇到3次以上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波及,4次以上断崖式股灾,2~3次房价周期性下降;如果你这辈子不必经历战争,对比世界历史,你已属于幸运的一员。
与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相比,大多人都只是一只随波逐流的帆水母,
在时间和空间中开个眼界,才能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和外界是什么关系?
◆ 7.3 吸引力相对论
>> 有趣是多么“客制化”的东西,再好的东西总有人讨厌,再烂的东西总有人捧臭脚,梵·高生前郁郁不得志,巴赫死了五十年没得到重视,苏格拉底被民主雅典投票投死,布鲁诺被教会炭烤,他们在当时可都是全民讨厌的人,即使被讨厌被无视,你又焉知你不是正确的那个?
>> 做人要有这样的底气,在美不美、胖不胖、有趣不有趣这种标准不定的事情上——
如果有人觉得你丑,那一定是他没眼光,美丑标准自古多变;
如果大家都觉得你丑,那是时代审美都跑偏;
如果有人觉得你胖,那一定是他没常识,肉肉是热量的保障;
如果大家都觉得你胖,那是大众尺度不健康;
如果有人觉得你无聊,那一定是他没智慧,你明珠暗投;
如果大家都觉得你无聊,那一定是群体水平低下;
只有服装店导购才能判断你美不美,
只有医生才能确诊你胖不胖,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日子过得爽不爽。
>> 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的交错中,我们有权尽一切可能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去白眼他人,去无视他人的白眼。
寂寞也好,热闹也罢,或忙成狗,或懒成猪,或积极上进,或消极抵抗,或矫情造作,或将心比心,或浪迹天涯拍照片,或死宅成性拆快递——
没什么状态不可以——除了穷。
学王熙凤的话说,就是:“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竟叫人笑话我不成?”
素来只有我看天下人“有趣”与否,岂能在乎别人看我“有趣”与否?
>> 人与人的交流是一场探险。它是两个人两个世界观的碰撞,碰撞的结果可能是毁灭,也有可能是交融。发现一个有趣的人,就是发现一个新世界——是对旧世界的突破,对新世界的探索。而一个人是否有趣在于他分享给你的新世界有多大。
>> 工作的时候,他最害怕的是舒适感。因为上坡的人不会觉得舒服,如果你觉得舒服,你就是静止的状态,你就危险。
>> 我觉得思想上也是这样,努力在非常舒服的时候自己去找不适感,去分析思考问题,去质疑自己的观点,去打破自己的思想桎梏,而不是去“求认同”。尽量去一点一点啃食让我觉得辛苦的艰深的书,而不是止步于高潮迭起的快感文字爽到飞起。
>> 那些我可以轻松胜任毫不费力完成的工作做完后,我会觉得不错,不会太开心。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那些艰难辛苦后完成的项目。
让人念念不忘的,也是这样的人。
有趣的人,他有自己的世界,他不是走进你的世界,而是为你打开一扇窗去参观他的世界。或许他的世界让你感到惊讶,甚至不认同。但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后,你开始理解欣赏他的世界,从此你与他彼此都拥有了两个世界。
所以,首先,你要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完全属于自己的稳固的世界。你敞开世界欢迎别人来游走参观,参观者可以是路人亲友,可是古哲先贤。你自己则每日在这个世界里修修补补自得其乐,有时候也会自己给自己刮一场龙卷风,放一把火,让一切推倒重来。
>> 我不喜欢被人调教,也不喜欢操纵别人。
我喜欢,互相玩。
◆ 点评
点评:★★★★☆
人生中的陪伴都是一时的,只有分别是永恒的;热闹都是一时的,只有寂寞是永恒的。寂寞的时候再妖娆的宝莱坞也无法令人骚动,再狂欢的杯觥交错也无法令人开怀。人寂寞起来,除了酒杯,无处可逃。在别人面前,你永远是同事,是朋友,是子女,是恋人,是下属,是上司,是买便当的客人,是对着电脑的“加班狗”……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宇宙是你的,天地是你的,你是你自己的。为何不自我接纳、享受着纯粹美妙的寂寞呢。
但愿余生有醍醐灌顶的通透,也有豁然开朗的狂喜吧。
极力推荐大家去买书来看!简直是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