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古桥中有一个响亮而有含义的桥名,才能铭记在百姓的心中,又能流传历史。所以,我们钟埭历史上的古桥名称很有特色,不忘初心,记忆红色景点的历史,有佛教方面的传承,有文化名人的涌入,还有匠人祖师的身临其境,再有自然景物来传入民间,连集市贸易也成了一个桥名,富有桥名的特色意义,流传和继承至今。请看下面两座桥名“七星桥”、“吼桥”,再有称“菜塘桥”就是其中一例。以自然景物星星“七星桥”。七星桥,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三孔梁式古老石板桥,全长20多米,宽只有2米,桥的东西两头桥堍台阶极少,每孔上平铺3块石板搭建而成,共有9块长板石,中间桥板两边有石刻“重建七星桥”5个字,桥面无栏杆。关于七星桥的建造,清《嘉兴府志》有记载: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里人谢震荣、曹玉衡筹资建造,嘉庆二十一年里人郑枚等人筹资重修。清代乡贤朱彝尊诗云:“风墙水栏尽飞花,一曲春波潋艳斜。北斗栏杆郎记取,七星桥下是儿家。”清代钟溪人沈步青所著《钟溪棹歌》记载:“秫酒莼羹苜蓿盘,七星桥上月栏杆。郎今休羡汾湖蟹,妾处时尝段墅鳗。”并注:七星桥在溪西南段墅塘。1958年,钟埭划归平湖县管辖,桥位于平湖县钟埭镇联丰村与五一村交界处,为嘉善塘钟埭段。七星桥,实为三孔,也称三星,为何称“七星桥”呢?传说当年建桥时,请了个风水先生,并讲好请他看好风水后,将桥名一并取定。有一天,这位风水先生手拿向盘过来了,有当地造桥筹资组织者,以及造桥作头师傅一起陪同他到实地察看了地形。这位风水先生看准后,选择某某黄道吉日作为开工之日,并选定方位,定开工日打第一个桥桩时辰为“半夜子时”,但没有告诉作头师傅桥名,就不声不响地拿着向盘离开了。造桥作头师傅发现时,已经追不上他了。后来风水先生传来信息说,你们打桥桩这天我会准时到的。造桥师傅没有办法,虽桥名未取,也只能按他选定的黄道吉日开工。石匠们按指定桥址方位挖桥基、运石料、锯木桩,做准备工作。白天全都做好,吃过晚饭只等良辰。但不知什么原因,开工吉日选定在寒冬十二月,良辰又是半夜子时,因此等得石匠师傅个个都冷得发抖,石匠师傅正忙着要去取稻草烧火取暖时,突然从黑暗中走过来一个人,大喊一声:火不能点燃,时辰到了快打桩啊!先生已到了造桥现场,石匠们立即动手打桥桩。就在这时,不知为什么,原来天空乌云密布,突然映出七颗明亮的星星,闪闪发光,照得造桥现场一片光亮。只听见先生的声音:“桥的名有了,叫七星桥。”可是人们只听到他的声音,却不见他的人影,天又转暗了。后来这座桥就名为“七星桥。”当年建桥时,这里一片荒凉,人走在桥上看过去是“前无屋,后无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是这样,周围还是个冷落地。桥东西两边远离人居村坊,南边是只宽广的河漾,四周是河流交叉。因漾大河宽水深,故称“十字漾”,又称“七星桥漾”,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经常发生落水死亡事件。这漾的南河直接流向汉塘,北流嘉善塘,桥西北处是旧坟弄,据传很久以前这里是破落人家的旧宅。有家大户住宅,住宅之间有一条弄,称“文弄”。后因大户破落,旧宅上只见坟墓,俗称旧坟弄,约几亩田方圆,但无人去开发利用,所以树木茂盛,一片阴森森,一到傍晚人们都惧怕在这里经过,但要走七星桥,这里却是必经之路。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浜,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农业学大寨”挑坟填浜运动中才夷平为田地。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在旧坟弄北侧小浜处,依据联丰大队民用宅基地的统一安排,又有施姓、曹姓等在这里建造楼房,成了小型的自然村落。七星桥桥身高,桥面窄,桥两边又没有石栏杆,加上桥面斜坡长,遇到大风及结冰雪冻天气,桥面易滑,一不小心行人就容易滑倒,故而碰到冰冻雪天经常有人做好事,在桥面上撒一些龙糠和稻草防滑。1965年,平湖至嘉善班轮船通航,在七星桥西南侧约200米,建造轮船候船停靠码头,名为“七星桥”码头。这里的百姓出行到平湖有了轮船,在七星桥上步行的人减少了。70年代初,因要便利乡村水陆交通,将古老石板“七星桥”拆除,在原址改建为单孔双曲混凝土钢架水泥拱桥,而在桥南边安装水泥钢筋栏杆,以保障行人安全。桥全长仍是20米,宽2米,两边没有合阶,可供自行车上下桥,桥名仍为“七星桥”。1990年5月,经平湖县交通局批准,在联丰七星桥西南側约300米处与对河白马乡人民村航道乌桥港,设立联丰摆渡口,归联丰村村委会管理。后因平钟公路建成并通车,在1995年停渡。2003年12月,交通部门将桥北移100米,桥名仍用“七星桥”,东西走向,跨嘉善塘。全长54米,宽7米,净高3.5米,设计荷载汽车-15级、挂车-80,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现位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钟埭街道)钟埭村西南从清代以来几经周折,重建、翻建的七星桥直至今日仍在为社会交通服务,为人们传递着传统的古桥文化。天上一条彩虹,却成了一座古老石桥的桥名,这就是自然景物的显灵,也是与人的心灵构通,给大家介绍“吼桥”的故事。吼桥,原称“虹桥”,这座古老的石桥位于原白马乡吼桥大队(后为红建大队北端)。据《嘉兴县志》记载,虹桥。元至正元年(1341年)建造,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吼桥,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桥顶上有一块雕刻龙形方形石,两边桥柱上顶装有桥耳朵伸外,桥的两边斜坡装有石栏杆。因河面宽,桥的跨度比较大,又是水路交通要道,所以桥面很高,周围地域宽广,远远望去似一条彩虹:“虹”,平湖方言叫“吼”,有句俗语称“东吼日头,西吼雨”,民间把“吼”看作气候的象征。桥北堍面向南,一座庙名为“孟将”的庙。规模虽不大,装饰却比较美观,庙屋尖上有双龙抢珠砖雕装饰,内有“孟将”菩萨雕像,此庙在20世纪50年代末毁除。当时钟埭至平湖有12里路,农民进城到平湖都是以步行为主。吼桥就是必经之桥,桥南北西侧各有一个“水车棚”。没有牛灌水时。可供行人休息。传说,在造桥期间、有一天、来了个算命先生模样的人,他走到造桥的工地上,向造桥石匠师傅问长问短。这一天,天气特别炎热,造桥师傅都是汗水湿透衣衫,汗淌得睁不开眼,个个都热得透不过气来。这个算命先生笑嘻嘻地对师傅们说,你们辛苦啦!现在要有点风凉爽一下,再来点雨降降温那该多好啊!这时,工地上有一个造桥师傅不耐烦地对先生说,先生,你说得轻巧,这是天意呀!先生你又不是神仙,这事人是办不到的。这个算命先生听了,哈哈一笑,只见他将手中的折扇往空中一扇,说时迟,那时快,突然西边天上堆起一块乌云,一场大风大雨即刻到来。石匠师傅们都躲进了工棚间,一时间,火热的天气变凉爽了,身体也舒服了,大家回过头来再去寻找这个算命先生,他早就不知去向了。顿时,雨过天睛,天上出现一条半个月亮形的彩带,大家高兴得拍手叫好。当时不知哪一个石匠师傅说了一句,这是天上的虹呀!在旁的那个造桥作头师傅一听,灵机一动,突然脱口而出,我们造的这座桥,就取名为“虹桥”吧!就这样传下了“虹桥”桥名。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改称为“吼桥”,至今仍用这个桥名。说来也奇怪,这座吼桥造好后,只要天气晴,有太阳,如你上午拿一块砖或一个大一点的泥块,走上桥顶上桥东边丢下河去,会即刻在桥洞西水面上映出一条彩虹。下午用同样的方法在桥顶上把泥块、砖块往桥西丢下河去,也会即刻在桥东水面映出一条彩虹。后来,当地的小孩常以此作为在桥上玩的游戏。历史上,吼桥是钟埭行走平湖必须经过的一座桥,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平湖至嘉善开通客轮航班后,平湖至钟埭的客轮,吼桥也是通航要道,在桥北车棚西侧设有简易轮船停靠码头。直到1963年,钟埭镇西大街建立轮船码头后,客轮航道往钟埭西嘉善塘通航,原吼桥港不再通航,码头也停止使用。随着时代进步,乡村形势变化,交通运输繁荣,这座古老的环洞石拱桥不再适宜通航,20世纪70年代将原石拱桥拆除,改造为单孔槽钢横铺水泥板桥,既拓宽桥洞水面,又方便来往船只通航。1983年,白马乡政府为方便东西交通,在红建大队“一粒珠" 北侧,又建造了一座单孔双曲混凝土钢筋水泥桥,全长42米,宽3.5米, 跨径35米,标高6米。属东西向,横跨在嘉善塘上,桥名为“新吼桥”。1986 年,平钟公路通车,平湖至嘉善航班停航,码头停止使用。2007年10月,因开发区企业发展,道路交通运输需要,将原“槽钢横铺水泥板”吼桥拆除重建,仍为南北向。现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全长29米,宽35米、设计荷载汽车-15级,挂车-80公路桥,位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钟埭街道)兴平一路北端,桥名仍为“吼桥”。这吼桥继续传承着桥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既有佛教涌入桥名,又有民间集市贸易的兴旺而用上了一座桥名,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流传和继承至今,也是我们钟埭镜内桥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就要说到原钟埭镇永兴村,现为钟埭街道沈家弄村的“菜塘桥”。菜塘桥,又名“忏堂桥”,位于现钟埭街道沈家弄村18组,平兴公路北侧。原为单孔平板石桥,东西向坐落,横跨在菜塘桥港上。港为南北流向,南流入原曙光村东栅湾漾,向东北白杨地转往上海塘。菜塘桥港在上海塘潮水进退潮时,河流水急而清。据传,菜塘桥建于明嘉靖年间,造桥时没有桥名,后来取名“忏堂桥”。民间曾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菜塘桥桥基位置,靠近朝阳庙,这些造桥师傅每天听到朝阳庙里传来和尚一阵阵的拜忏声,干活干得劳累时,听到这动听的拜忏声,也会觉得精神些。有天,造桥的作头师傅到造桥工地现场,因为这一天是这座桥的桥顶石结顶,他是专程前来贺喜的。就在这时,又从朝阳庙里传来拜忏声,作头师傅站定一听,声音悦耳,连说好听。其他石匠们看到师傅喜欢听这声音,急忙对他说,师傅,这是朝阳庙里和尚的念佛拜忏声呀!作头师傅回过头来一看,桥的结顶石正好完工,就笑嘻嘻脱口而出:桥名有了,就叫“忏堂桥”。就这样,“忏堂桥”的桥名传开了。清人沈步青所著《钟溪棹歌》有诗云:“漾桥东出水潆洄,古庙朝阳暮课催。便问忏堂桥远近,南村左折北村隈。”并注:“漾桥在溪东二里(溪指钟溪),朝阳庙在六净庵右。庙南百步有忏堂桥,桥西南有南村、北村,为予族世居之处,”告诉我们忏堂桥的地理位置及四周环境。又有嘉善倪廷铨诗曰:“风土人情不易摹,伊谁倚调续鸳湖。忏堂桥畔诗翁笔,绘出钟溪一幅图。” 讲述了文人沈步青在忏堂桥畔吟诗作画的情景。后来,新桥落成了,不仅使百姓交通得到便利,附近百姓还能在桥上赏景游玩。夏天一到,晚上男女老少都前来桥上乘凉聊天;清晨,当地农民常在桥上两边买卖农产品,这里成了集市交易的菜市场。因为人气越来越旺,故当地人把“忏堂桥”称为“菜塘桥”。到了清末,集市以“桥”为名,成了菜塘桥小集市。1961 年,菜塘桥旁边的沈士奇家为钟东公社驻地。为方便群众,在菜塘桥西侧设立钟东供销社,供应化肥、农药农具等,并开设有烟酒、糖、油、布匹等的杂货部。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开设肉店、茶馆,还有信用社分部、卫生院分部等。后来,在东桥堍还开设茶馆兼书场,形成一个乡村小型集市小镇,并以“桥”定名,为菜塘桥小集镇。1962 年,钟东公社并人钟埭公社。1996年起,城乡加快公路建设,车辆流通发展迅速,菜塘桥小集镇的商品流通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部分商店停业,菜塘桥小集镇生意逐渐冷落,交易无集市。古老的石板菜塘桥,1973年被拆除,原地改建为水泥拱桥,桥名未改。后因建设平兴公路,于1988年拆除水泥拱桥,将它南移200米左右建造为公路桥。跨径20米,全长28米,梁底标高6米,行车道宽7米。2004 年,平兴公路加宽,公路桥面加宽到26米,跨河长度为35.04米,主跨结构为混凝土钢筋水泥板桥梁,梁底标高3.46米,桥名仍为“菜塘桥”。古老的菜塘桥虽早已拆除,只剩石桥桥墩遗址,但移地建造的新菜塘桥继续在为社会交通服务,菜塘桥的历史故事仍在当地老百姓中传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