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历史组公开课

2019年10月17日金秋时节,美丽的校园迎来了内蒙来访的校长团,王琦老师在初一5班进行了的校级公开课的教学实践展示,同时也是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培项目培训的观摩课之一。教学处陈主任、德育处马主任陪同内蒙古来访的几位校长和历史组的全体老师参与了听课活动。

王琦老师的教学内容为《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直接影响着其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王琦老师通过精美直观的课件展示,介绍了青铜器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青铜器图片,推断其功能和用途,判断所属类别,感受青铜器的种类之多,工艺之美;通过节选的视频片断,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铸造的方法,感受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课堂上以多样的历史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观察、阅读及分析能力,形成合理的历史想象,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在介绍甲骨文时,通过识读涉及商代社会各个领域的甲骨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理解释读甲骨文的意义,渗透对学生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琦老师史学功底深厚,善于钻研,业余阅读了大量相关历史书籍。在设计本课内容时,精选典型材料、图片和视频,指导学生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设计有效问题,逐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分析史料、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课通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讲解和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整节课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生动,课堂氛围和谐,设计问题框架明朗、思路清晰,选择图片、视频得当,直观生动,符合初一年级的认知水平。课堂人文气息浓厚,对初一新生循循善诱,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受到听课领导老师一致好评。
供稿:梁 梅
摄影:梁 梅
审稿:教学处
编辑:屈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