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4+7之后 中标企业业绩不升反降!解散销售团队能否挽回狂澜?

4+7之后 中标企业业绩不升反降!解散销售团队能否挽回狂澜?

阅读量:3752162 2019-10-24


近日,业内传出北京嘉林药业由于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阿乐)在明年的4+7扩围中未中选,将解散其销售团队的消息。
一切似乎早有预料,也似乎出乎意料,此话题迅速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热点。
按照此前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中对采购周期的要求——中选企业不超过2家(含)的品种,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1年;中选企业为3家的品种,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2年。采购周期视实际情况可延长一年。采购周期内采购协议每年一签。采购周期内若提前完成当年约定采购量,超过部分中选企业仍按中选价进行供应,直至采购周期届满。而且次年约定采购量原则上不少于该中选品种首年约定采购量。
//4+7扩面正在颠覆药企销售模式//
除了流标企业在裁掉医药销售团队,中标企业也在调整战略。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上,此次赛诺菲和石药欧意、乐普药业三家中标,挤掉了首轮中标的信立泰。据某媒体报道,赛诺菲中国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已在解散波立维的医学团队以及销售团队,其中有部分人员已分流到其他团队”。4+7带量采购可以解决企业采购量的问题,这样企业自然可以通过解散销售团队,把相应支出节省出来,看着似乎也于情于理。
在国内,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4+7”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推进,跨国药企在中国逐渐失去“超国民待遇”,面临价格和市场的双重打击。受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医药代表备案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医药代表这一群体,仍然会在新一轮裁员中首当其冲。
可以看到,在4+7带量采购持续推进的撬动之下,这一岗位的洗牌已经启动。对于跨国药企而言,过专利期原研药的最后一块利润高地已经失守,与之相关的销售人员都面临转岗或遭裁撤。  而从全球情况看,在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过专利期原研药被临床替代的洪流下,剥离核心业务,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是制药巨头们的共同选择。不止默沙东,诺华、GSK、罗氏、礼来、辉瑞、阿斯利康等,都加入了“卖卖卖”的大军。  未来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变革的持续加剧,全球医药市场也将进入震荡期。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非专利药将成为“弃子”。创新药这条赛道也将硝烟四起。可以看到,上述调整销售团队甚至直接解散的企业,不仅有未中选企业,也有中选企业。
  
业界感慨,带量采购中标是找死,不中标是等死。而对于一线销售人员来说,这样的负面影响来得更快。
不过昨日(10月21日),赛诺菲中国正式向媒体发布官方声明,回应原文称关于“解散波立维的医学团队”的信息不属实,公司目前正在谨慎评估中。
新浪医药了解到,2011年底赛诺菲成立基层医疗事业部,主导相关产品向县级医疗市场的推广。2013年其基层医疗事业部覆盖范围扩大到13个省市,主推的药物里就包括波立维。受4+7影响,若真如业界推测,那么赛诺菲很有可能缩减这部分该品种销售团队。
反观之,那些此前市场几乎为零的中标企业,他们的态度是不会删减销售团队,而且还会为更好地扩大市场,增加相关销售人员。
和此前被大家广泛谈论的行业变化趋势一样,4+7正在颠覆药企以往的带金销售模式,传统医药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环境。这一变化也在慢慢落地成真。
值得一提的是,在无缘瑞舒伐他汀钙片、苯磺氨氯地平片采购之时,京新药业就曾发公告称,此次流标对这两个产品的后续销售拓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不过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两个产品在其他市场的销售推广。
针对4+7带来的系列冲击,行业人士认为药企可以增强多渠道营销,日前21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也提到加快发展医药电商,支持处方信息共享,如能借助医药新零售渠道,利用互联网医药平台优势去占据院外市场,或也是一种战略选择。
※免责声明:1.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2.(无法溯源的部分)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立即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3.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或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转载需求,请与原作者联络,本公众号不负承担任何法律责任;4.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