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人智学丨灵视与意识——道对进化之推动

人智学丨灵视与意识——道对进化之推动

阅读量:3756393 2019-10-24



CLAIRVOYANCE AND CONSCIOUSNESS
The Tao Impulse in Evolution
 
 
灵视与意识
——道对进化之推动
 
 
作者:T.H. Meyer
 翻译:觉醒翻译社
 
 
 

                           
第15章  阿里曼对西方道之势头的攻击
今天,像最近各种出版物所表明的那样,有许多对道的新论。在政治和世界观的领域的一个困惑时期,“道”这个词或这个声音在很多方面从在上几个世纪那特别被印盖于西方世界脸上的东西中,唤醒了对一种相当不同的文化和世界观的期许。 居住在美国的华人作者黄忠良(Chungliang AlHuang)在他的书《量子汤》(Quantum Soup)中,通过书法,寻求对“精神差异”的调和做出贡献。加州人类潜能学校的主任约翰·海德(John Heider)出版了一本道之书,承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唤醒和开发人类领导能力”。海德的书是写给“每一个……希望在家庭或团体里,在学校、职业、军队、政治或行政中担任领导角色的人”。甚至连显然平凡如烹饪这种事都又再被刻意地与“道”联系在了一起。  “人人都学道”——这是当一个人扫一眼这个或那个最近的出版物时会给出的描述。因为甚至在现代自然科学中,一种对道学的特定倾向开始呈现。就此一个人会想到弗里特乔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的书,《物理学之道》(The Tao ofPhysics),出版于几年前,里面作者尝试描述“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学之间的相似之处”。
在这样的出版物中,在何种程度上我们是在应对一种适合当代的真正道学呢,如我们试图在第13章中描述的?又在何种程度上是对在意识进化中属于遥远过去的某些“时刻”的老调重弹呢?让我们暂且看一眼卡普拉的书,《物理学之道》。
《物理学之“道”》--卡普拉
写这本书是源于它作者的一次体验,他在第一版的前言中如下描述了此次体验:
“五年前,我有过一次美妙的体验,让我踏上了通向写下本书之路。一个夏末的午后,我正坐在海边,看着海浪滚滚而来,感受着自己呼吸的节奏,这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整个环境都在参与一场巨大的宇宙之舞。作为物理学家,我知道我周围的沙子、石头、水和空气都是由振动的分子和原子组成,而这些(分子和原子)又是由粒子组成,这些粒子通过产生和破坏其它粒子而相互作用。我还知道,地球的大气层不断地受到一阵阵‘宇宙射线’的轰击,这些高能粒子在它们穿透大气时经历着多次碰撞。从我对高能物理学的研究中,所有这一切对我来说都很熟悉,但是直到那一刻以前,我只是通过图形、图表和数学理论来体验它。当我坐在海滩上时,我以前的体验变得栩栩如生;我‘看见’能量瀑布从外太空倾泻而下,其中粒子在有节奏的律动中被创造和毁灭;我‘看见’元素的原子和我身体的原子,参与到这能量的宇宙之舞当中……”
 就一个现代人“体验到”他的“身体”与宇宙其余部分的合一而言,虽然一方面,某种道的品质可以被归于这个体验,而另一方面,它的唯物色彩则是明显无疑。首要的是,参与进这个合一体验的“身体”并不包括灵魂与精神,这一事实已经体现了这种色彩。它被表达得更为清楚,如果你观察到卡普拉的体验被导向“元素的原子”和“宇宙能量之舞”。然而亚特兰蒂斯人仍说到“伟大圣灵”,搏动贯穿所有的自然现象,对此现代人在个别和活跃产生的观念中再次识别到祂,所以这里(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中)我们面临的是“伟大物质”,尽管某些能量特质被归属于它。就像左鞋右穿,远古道之体验的这个物质化的形式对应于意识的被动性和这位物理学家倾向于东方神秘主义的思维模式。 在他描绘东方神秘学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相似之处的努力中,卡普拉允许自己通过致幻植物来获得“启发”——又再以一种物质的方式——而这些植物向他“展示”了“心智如何得以自由流动,灵性洞见如何自行到来,无需任何努力,从意识的深处浮现”。——你会感觉好像你可以切实地领会上述提及的两个世界历史的“道之歪曲”是如何小规模地活跃于此,以为从中《物理学之道》——为一本传遍世界的书所称扬的一切——被构想出来的潜在体验和意识而铺路。 然而,所有真正的现代道学都必须经由“思维之道”而获得,卡普拉的书正是一个代表,揭示了重建一种缺乏思想的道学的现代倾向。因为“道者”卡普拉非常开放地承认:“理性的分析思维和对神秘真理的冥想体验之间的鸿沟,对我来说曾是,并且仍是非常困难的。”换句话说:他并没有意识到思维-意识和灵视-意识是连在一起的,亦即,思维-意识是如何隐式地或通过内卷化,已将灵视包含于其中。由于这样的缺乏认识,替代形成的错误问题势必会被每一只当代盲鸡(即盲目之人,源于第13章所用的比喻)所问,它没能找到躺在“理性”思想的抽象稻草中的灵视之珍珠,因其漫不经心地匆忙前行,慵懒地想象着在“灵视”这个概念下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卡普拉本应提出的问题根本不是:我要如何能够从“理性的”思维进往神秘的超感知洞见,其看起来似乎远在天边?而应是一个相当不同地形成的问题,即:以内卷的形式包含在所有理性思想中的灵视之因子如何能被开发,或进化,以便它能超越独立于感觉的抽象思想,进入超感知领域的更高阶级?  上面提到的关于“道”的出版物,尤其是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从西方流传出去,这无疑并非没有重要意义。如我们所见,正是在西方,古老的道之势能被保存得最久。这一点被西方人感知到了,并且他能够发展出一种强烈的冲动,将自己与这潜在的灵视连结起来。然而,决定性的问题在于,他要如何去做这个,以及他是否允许自己接受清晰的认识,抑或直觉的冲动的指引?跟随后者的诱惑力在远西地区要大得多,由于那里的道之势能在思维灵视的方向上,相比在处于蔷薇十字会和后来与之相连的现代灵性科学的持续影响下的欧洲西方,远没有那么纯净和成熟。 鲁道夫·史坦纳称之为“阿里曼”的那种灵性力量,以日益增加的强度试图将道之势能纳入他自己的影响范围,这样他就能够按照他的意图使人类变得具有灵视。一种此类的阿里曼性质的灵视无疑会在最高程度上满足对幸福的主观欲望,但却仍总会是一种在更深意义上缺乏思想的灵视。因为阿里曼的最大兴趣在于将个人理智的人类理性排除在外,个人的这种理性理应伴随并制约着所有今天与未来的灵视在意识发展的常规路线上。史坦纳以一种最为准确和无误的方式描述了阿里曼的这个兴趣,当他说:“夺取人类个体智能并将其占为己用,以便它能变成他的力量并被用来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这就是阿里曼恒常和狂热的努力……阿里曼永恒的努力是占用人类的智能并阻止他们意识到通过他们自己的理性力量他们能够成就什么。”例如,阻止他去理解,对这种智能的使用同样也是获得当代灵视的最为“合理”的起点。 在1919年11月15日做的一场讲座中,就在详细讲述了即将到来的阿里曼在西方的转世以及为其铺路的几波推动的数周之后,鲁道夫·史坦纳如下谈到了阿里曼想要强加于人类的那种灵视,一种缺乏理解和理性的灵视,只对自我主义的本能有吸引力:“通过最为惊人的艺术,阿里曼将带给人类所有的灵视知识,这些知识直到那时只能藉由高强度的劳动和努力来获得,正如此处的本意即是如此”——亦即,藉由一种可以通过运用健康的人类理解力来理解的灵性科学。“只须想象一下那会是多么的便捷!人们将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他们可以像物质主义者那样生活,他们可以吃吃喝喝……将不需要任何的灵性努力……当阿里曼在指定的时间于西方转世时,他会为实践最为壮丽的魔法艺术而建立起一座伟大的神秘学校,而原本只能通过艰辛的努力获得的东西将会被倾倒给人类……今天那些说: ‘我们不想知道关于灵性科学的任何事情’的好逸之人,会落入他魔法的魔爪,因为通过这些惊人的魔法艺术,他将能够使大量的人变成幻想家(seer,也有预言家之意)。”歌德的诗歌才华已经清楚地感知到了阿里曼的这个意图:
“就你们蔑视的理性和知识,
正是人的最高力量之所在!”①
因此靡菲斯特/靡非斯陀(Mephistopheles,歌德所著《浮士德》中的魔鬼)讥笑浮士德,正当他准备出发去展开他伟大的世界之旅。
“让那虚诳的精神蒙蔽你,
白魔法的作用和施展束缚你,
这样我就牢牢地把你握在手中!”②
 
因此,人类首先会被剥夺他的个体智能——“人的最高力量”——以便然后他能以一种完全被动的方式接收阿里曼性质的灵视这个“礼物”。与可以通过理性来理解并尝试在所有种族、阶级或宗教的差别之上建立一种普遍的人类理解的灵性科学截然不同,阿里曼肯定会通过他的魔法艺术使个人变得“极具灵视力”,“但会以这样的方式,以致每个人的灵视会是严格的差异化:一个人会看见,第二和第三个人却看不见!” 
困惑会盛行于人类之中,尽管变得对灵视智慧的基础具有接受性,但由于他们的超视视象全然的多样性,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不和与冲突。然而,最终,他们全都会对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象感到满意,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能看进灵性世界。就这样,地球上所有的文化都会落入阿里曼的魔爪。人们会屈服于阿里曼,仅仅因为没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获得阿里曼准备好并能够给予他们的东西……今天人类无意识怀有的所有灾难性的倾向都会起作用。阿里曼性质的力量正在非常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在现代人类之中的“无意识倾向”,而现代人类想以将个人思想(良知)排除在外的代价来收受灵视这个礼物。

让我们再看一下在爱尔兰的古老道之石。它或许被视为灵视和理性的意识相互贯穿的一个象征,两张相对的脸庞的视线在天空高处相会,正如我们也在现代“灵视之珍珠”中以最为基本的方式体验到它。正是这种相互贯穿,将要通过“阿里曼化”人类灵视的潜能来阻止。形象化来讲:道之石上的两张脸庞必须要从相反的方向凝视,这样灵视和理性的意识的视线将永不相会!这就是爱尔兰“道-十字”的阿里曼化版。 从前,西方的古老道之势能已曾遭阿里曼势力及他们的人类仆从以最为糟糕的方式误用。在朝着“阿里曼化”现在和未来的灵视力量的倾向中,如鲁道夫·史坦纳所描述的,我们必须要认出一种更为高效的“道特”活动。 这是似乎特别威胁到西方的可怕前景,但它实际上威胁到无论何处,只要尝试走一条看似轻巧的捷径,从旧式的灵视到被认为是“新的”灵视的发展,而同时却鄙弃“理性和知识”。 译注:
①在《浮士德》第一部,“书斋”那幕里,靡非斯陀穿上浮士德的长袍,说:“Reason and knowledge only thou despise,The highest strength in man that lies!”根据这句话的英文,这里翻译成:“就你们蔑视的理性和知识,正是人的最高力量之所在!”而在《浮士德》的中译版中,这句话则被翻译成“尽量蔑视理性和学识,蔑视人间最高的能力!”
②同样在《浮士德》第一部,“书斋”那幕里,靡非斯陀接着说:“Let but the Lying Spirit blind thee, White magic works and shows that bindthee, And I shall have thee fast and sure!”根据这句话的英文,这里翻译成:“让那虚诳的精神蒙蔽你,白魔法的作用和施展束缚你,这样我就牢牢地把你握在手中!”而在《浮士德》的中译版中,这句话则被翻译成“尽量在幻术和魔法中,让虚诳的精神加强自己,我就这样绝对地掌握住你!”
第16章 结论
“道”之声传遍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自我”于亚特兰蒂斯诞生之时,人类于朦胧和梦幻般的灵视意识中体验到神性在所有自然和灵魂的存在中的主宰及作为;这个降下的人类圆极(Entelechy)③被感受为来自“形之灵”的一个礼物,而它从中涌现的这些创造性之灵,对这接受性的年轻“自我”在灵视中是可见的。 这个人类“自我”在那时有着圣餐杯的形态:灵性存有与事实大量地流入其中。亚特兰蒂斯人的灵魂生活以其和世界的紧密联系为特征,而“世界”处处与灵相互交织。
 随着基于苏醒的感觉和对个人理性的使用的客观意识之发展,“自我”逐渐开始体验其自身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单一实体;然后它开始越来越将自己与整个世界及与灵性存有和事实对立开来。现如今,头一次,对神性的渴望得以升起,而人类几千年来寻求通过宗教崇拜恢复其自身与神性之间断裂的联系;“religion(宗教)”一词源于拉丁语“religare”,意思是再连结。思维必须要发展,以前的灵视必须要却退;然而,在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所有思维中,灵视仍是其固有或内含的一部分——它就是“灵视之珍珠”,注定要在古老和未来的先知性(seership)之间搭建桥梁。 随着卡利年代在1899年结束,人类进入了第三个伟大的发展阶段:一种新的灵视必须要被获得,但要以一种全然有意识的方式并完全保留同时发展的自我意识。这种灵视必须经由在思想中设想超感知的事实和实体来准备和伴随,因为现在或未来的超视视象——无论它们关于灵性存有与事实的表面或真正的内容会是何等壮观——都不能评定它们自身的意义;它们本身只能变得外显;通常都是对完全发展的主权思想,它们最深处的本质得以揭示。就那个程度而言,思维就是渗透现在和未来所有超视视象的酵素。而漠视思维并任由它凋零就等同于正中了在上一章中描述的阿里曼努力的计谋。通过这些努力,阿里曼力图将与“自我”连在一起的个人思想能力排除在外,并紧接着最终将“自我”本身排除在外。 阿里曼的这个努力代表了对在世界历史中仍然存在的“道”最为彻底的颠覆;因为“道”与人类个体的起源和发展是最为根本地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必须要认识到以“道”为中心的对进化有着广泛深远影响的一股力量。正是“道”的这个最重要的面向,鲁道夫·史坦纳在已经提到过的1905年的公开讲座中描述了它: “‘道’表达了那最高境界,对此大部分人类得以敬仰并已尊崇了千百年。它被认为是世界及人类的一个长远目标,人于自身之内如胚芽般所携带的最高因子,有一天它会从人类本性的最深处发展成为全然绽放的花朵。道既表示了灵魂的深藏之基,同时也预示了一个崇高的未来。不仅是‘道’这个名,还有一想到‘道’本身,就让那些对它有所洞见的人充满了羞怯的敬意。‘道’的信仰是基于发展的原则,它宣称:今日环绕吾者,只不过是必将要被超越的一个阶段。我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参与其中的这个发展有一个目标,我将朝着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努力,而在我之内存在着一股力量,激励着我走向‘道’的伟大目标。如果我能在我之内感受到这股伟大的力量,如果我能感受到所有生物都正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那这股力量就变成了指引的力量,在风中朝我吹来,从石头里发出声响,在闪电中放出闪光,在惊雷中隆隆作响,从太阳向我发送它的光芒。在植物里它表现为生长力,在动物中则表现为感觉与感知。它正是那将为每一个崇高的目标持续不断地创造一种又一种形态的力量,通过它,我知道我与整个自然是合一的,伴随着我每次呼吸,它从我之内流出又流入我之内,它是我体验为生命本身的,进化中的最高精神之象征。我感觉这股力量即为‘道’。”
 当这伟大的“道”之“指引力量”表现为植物的生长力,动物的“感觉和感知”——它在人类身上又是如何表达的呢?这即是我们要在此处问的问题。 正如“自我力量”是我们的研究导向的答案。 那么鲁道夫·史坦纳所说的那个“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之内如胚芽般所携带,并且有一天会圆满结果”的“最高”之物是什么呢?——我们会回答,自我性(Egohood)。 那“崇高的……‘道’的伟大目标”呢?——自我性的圆满。  作为“灵魂的深藏之基”——因此“形之灵”将“自我”下放到人类本性的三重躯鞘之中。 我们得谈及“自我”这个礼物。通过这个礼物,人变成了神圣之人。但是,“被赋予”的自我仍是一个“不完整”的自我,而人所有的思维、感觉和意志在后亚特兰蒂斯的进化过程中,必须以更为纯净的形式充满神圣的自我本性(ego-nature)的力量。如此人类会让“自我”这个礼物变得圆满;“自我”会成为一项人间的成就。多被引用的浮士德的话也会因此适用于“自我”的发展,尽管以一种变更的形式: “凡受自你父辈遗产的已借了出去,重新争取回来,去真正地拥有它!”④
人类通过这项成就或“获得”提升成为神圣的人类。众神最为神圣的礼物和人间最为神圣的成就:这就是人类的“自我”发展发生在其之间的两极。 但如今人类总体上只能通过抽象思维,经由激活那“于他之内的自然之存在”并允许“大千世界的伟大圣灵”以概念的方式在他的个人意识中说话,来正确地表达他宇宙般具创造性的自我本性。这就是如在第13章中讨论的思维之道。 即使对真正的自我认识的一知半解,也会立即表明,相比达到客观思维,取得感觉的普遍性要更加困难。每一个有决心获得思维清晰的人会承认,统管感觉的法则也能在概念上被理解,就如数学或外在自然的法则,这对所有具思维性的人都是一样的,正如所有独立于感觉的一般化概念。真正的思维永远无法“谈”及“我”对痛苦或欲望的想法;然而在我们每天的感觉里,最大的重点正是在于,它是“我的”感觉。因此人在一定程度上于其思想中学会控制的主观个人要素,在他的感觉里是优先占主导地位的。 但正是通过纯粹思想,一种独立于主观个人要素的,更高层次的感觉能被获得。我们在鲁道夫·史坦纳的《神智学》(Theosophy)中读到,“最高层次的感觉,事实上并不是‘自行’到来的那些,而是经由在思想领域的充满精力和坚忍不拔的努力而获得的那些”。当这充满精力的思维变得能够联系到超感知世界的事实时,那么,如鲁道夫·史坦纳就这份获得的感觉所说的:“没有什么感觉和热情能与温暖、美和欣悦的情感相比,它们是通过与更高世界相关的,纯粹、清晰的思想而被点燃。” 一个人可以轻易地想象到,人的普遍自我本性于意志的范围里,在也给这后者铭下“宇宙自我”(Cosmic Ego)之性格的尝试中,有着更大的困难要克服。 伴随着现代人如刚才所描述的那些更高层次感觉的发展,他也能开始体验到他真正的普遍自我/宇宙自我(universal ego),一旦它于纯粹思想中,在不再属于物质世界,而是属于以太世界的鲜活思想的领域里领会它的真实本性。“来自超感知世界的灵魂和圣灵会使祂们倾于这些生机勃勃的思想。”在生机勃勃的思想的领域里,使自己“倾于”人类的最为重要的存有是基督存有(Christ Being)。在这生机勃勃的思想的领域里,人类“自我”会在自由中学会接近这个“世界-自我”的存有,他“把他的帐篷搭在了以太世界里”。 因此人类“自我”,在将自己从它曾栖居于其中的,真正宇宙-灵性的自然的怀抱中分开,随其“走进它自己的怀抱”之后⑤,如今能再次在自由中朝着完成它真正的灵性任务前进。 当人类进步超越了抽象的思维和鲜活的思维,不仅对于被“自我”穿透的普遍感觉,还对于被“自我”穿透的意志,就他自身的存在而言,他将已然达成伟大的道之目标:在他自身的每一个部分,他将已然从一个被创造的自我,进步到一个创造性的自我。作为在众灵之中的一个自由之灵,他将有意识地作为第十等级,参与到对世界的未来塑造之中。 正是人类本身,将逐步地通过思维、感觉和意志的自我活动,把“道”注入世界——即那曾从万能的“形之灵”传响而出遍及整个宇宙的“道”。  如果存在的万物,是,曾是,并将是‘人’,那么人之成为(man’s becoming)的完成包含了从之前“神-人”(God-man)那被创造的、不自由的“自我”到未来“人-神”(Man-god)的自由的、创造性的“自我”之转变。在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所有过程和现象,都是这宏伟转变亦或直接,亦或间接的镜像表达,这个转变正发生在时间的浩瀚长河里,并在个人和在人类整体中由“道”这股伟大的指引力量发动。 译注:
③ Entelechy,隐德莱希,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使用的词,希腊原文为ent-elecheia。Entelechy原义为在目的中,亚里士多德用它表示达到了目的的、完成了的实在、潜能的“实现”,也意译为“生命的原理”、“生命的本原”、“圆极”、“实体”、“生机”。
④ 在《浮士德》第一部,“夜”的那幕里,浮士德说:“What from your father's heritage is lent,Earn it anew, to really possess it!”根据这句话的英文,这里翻译成:“凡受自你父辈遗产的已借了出去,重新争取回来,去真正地拥有它!”而在《浮士德》的中译版中,这句话则被翻译成“凡是你受自祖传的遗产,只有努力运用才能据为己有!”
⑤ 人类“自我”将自己从它曾栖居于其中的,真正宇宙-灵性的自然的怀抱中分开,随其“走进它自己的怀抱”,这句话可简单地理解为,人类“自我”从神的庇佑中独立,就像孩子离开父母,进而走上自己的旅程。
END

▲11月9日--12日 麦耶老师《人智学的当代应用》课程▲




自在园服务号
(自在园学苑)
精品好课 ? 线下沙龙 ? 线上微课
课程福利及优惠
每周一更,不容错过!

公众号界面回复“人智学”阅读更多文章 
荐:自在园近期课程
10月25日-27日自在园第四脉轮疗愈课《活出|爱的饱满与奉献》
11月9-12日丨麦耶老师《人智学的当代应用》课程
11月15-17日丨一凡老师第一脉轮疗愈课
11月16-17日喜咪卜老师财富信念曼陀罗彩绘工作坊
12月5-8日悉昙曼陀罗艺术心灵彩绘高阶工作坊
2020年元旦 | 胡因梦老师深度心理占星综合解盘班
线上课:
燎燎老师丨占星与觉知线上课程
金科老师线上课 I 人类精微系统图丨进化生命之旅
减压冥想Toning |《内在调频与压力转化》全球首发上线!
深圳本地的朋友添加顾问微信留言“003”,可加入自在园深圳交流群。方便大家线上线下零距离互动。
自在安娜
扫描二维码添加
自在园

配图来源:Google Images
本文编辑:Charles & Knox
欢迎微信留言或邮箱与我们分享您的研学与实修体悟
投稿请联络:link@zizaiyuan.org
微博@自在园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