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15年,这个贫困小村庄“飞出”20多个大学生

15年,这个贫困小村庄“飞出”20多个大学生

阅读量:3762406 2019-10-25


编者按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发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响应号召,走进贫困地区,帮助贫困人民,战胜贫困挑战。谱写了一曲扶贫帮困的华美乐章。
五湖四海的干部群众,通过贯彻精准扶贫战略,在实战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提炼出有效的模式,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2019年10月,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深入全国三地,推出《脱贫攻坚·跨越蜀道》专题,探寻扶贫攻坚中那些动人的故事。与你分享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展现的中国智慧,也为即将到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奏响序曲。
昨天,我们推出了穷困的永和变了乾坤,今天是第三篇,甘肃岷县。
撰稿 | 记者 林怡龄 蔡黄浩
岷县扶贫语录
老百姓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
咱村里人现在对教育读书的看法改变很多了,我们那会是小学读完就不读,慢慢的是初中读完就不读,这也是一个进步。
现在,一心村的家庭几乎能供得起孩子读书,最需要的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脱贫最主要还是靠教育,因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法。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 东方网·纵相新闻 制图
许多年以后,见到那些从一心村走出大山的孩子,何鹏军仍会想起他曾经返回家乡,在那里任教的两年时光。
2005年,他选择回到一心村的东方网希望小学教书。那时,学校刚刚建成一年,崭新亮丽的3栋教学楼和1栋办公室,给一心村的基础教育带来了新样貌。在它旁边,何鹏军与同辈人从前读书的一心小学,因为破落成为了历史。随之离去的,还有 “读书无用论”的教育观念。

自何鹏军那一辈开始,一心村村民的教育观念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从仅有少数家庭支持孩子读书,到全村几乎砸锅卖铁也想保障孩子的教育;从30年来第一次出现一个大专学历,到今年走出5名大学生,一心村里一代人影响着一代人。
目前,中国的精准扶贫到了脱贫攻坚时刻,“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一心村的贫困代际传递,正在被教育所阻断。

1
村里出了大专生和村医
深秋清晨,一心村仍旧被雾气笼罩。这个位于中国甘肃省定西市最南端县城——岷县的村庄,坐落在山沟里。它呈带状分布,距离县城约有半小时的车程。西部地区的日出,总是来得稍晚,凄凄凉风冻红了人们的脸颊。

沿着唯一的山路驱车前进,当阳光逐步爬满山头,学校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嬉闹声也逐渐清晰。距离岷县清水乡政府5公里处,一座与其他村舍显得不太“协调”的建筑映入眼帘。它是附近几个村子所拥有的唯一一座小学——东方网希望小学。
2004年,东方网出资30多万元将一心小学从条件较差的原校址迁至现在的所在地。
2005年,完成了校舍重建和各类用品添置工作后,学校正式更名为“东方网希望小学”。相比此前,竣工后的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8倍,校舍面积增大近2倍,运动场面积和绿化面积均增加了10多倍。
十四年过去,当何鹏军重新走进这所学校,走进曾上过课的六年级教室时,操场旁边的小树、彩虹跑道以及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无不勾起他的回忆:“那会我带着学生一起种树,门口附近那些,就是我们之前种的,当时郎牛巧也在。”

何鹏军口中的郎牛巧,是他的一名学生。“我以前就在这教室上课,她比较特殊。”环看着陌生又熟悉的教室,何鹏军感慨到。曾经,他告诉郎牛巧,“唯有读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他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何鹏军小学是在一心小学就读,当时只有两栋教学楼。冬天时,学生们需要从家里找来破旧的废铁盆生火。新学校没盖起来之前,一心小学艰苦的学习环境持续了很多年。
1993年出生在一心村的李军芳,依旧记得2000年左右时上学的情景。
“都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水坑。木质的书桌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戳破纸张,考试都得拿本书垫着。”李军芳说道。那时,每当冬天来临,学生们的手指都是冻肿的。两三年后,村子里才通电。“我们晚上都是点着煤油看书学习。”
东方网希望小学的前后对比
而比李军芳年长的何鹏军,其学习环境显然更为艰苦。年幼的他,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彼时因为贫穷,一心村里大部分孩子初中就辍学了,或是在家里帮忙干农活,或是外出打工。小学学历的人比比皆是。
杰费里·萨克斯在其著作《贫困的终结》中有这样一个命题:“地理就是命运。”岷县或定西市便是如此。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山大沟深的定西市曾被联合国划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而素有“中国当归之乡”美称,风景优美的岷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样的大山里,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多一个劳动力显然比多一个读书人更为重要。
但何鹏军由于身体单薄,父母觉得他并不是干农活的料,便一直供他读书。“当时是五年制教育,我们班30多个同学,读到五年级的只有8个,初中毕业的有5个,到县城读高中时就只剩我一人了。”
从定西师专毕业后,何鹏军曾在福建待了两个月,也有留在那边的念头。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返乡教书。
2005年,作为村里三十年来第一个读到大专的人,何鹏军的事例在村子里几乎家喻户晓。此时,1998年从职业高中毕业的张芳平,在村子里已经当了七年村医。为了照顾孩子,他也放弃了县城的工作机会。
因为两个女儿因病夭折,只有小学二三年级学历的父亲,在张芳平初中毕业后,鼓励他到职业高中学医。而姐姐们的夭折,也深深触动了张芳平,当一名医生早已是他的梦想:“我们小时候看病太不容易了,在这个山沟里,发烧都是大问题。”
“那时我的同学都去山西土砖厂打工,他们春节回家时我还挺羡慕的,但我还是坚持继续读书。”张芳平说,“那会,父亲是想着我学会一门技术,起码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张芳平在自家院子里接受采访  图/蔡黄浩
如今负责着三个村子医疗的张芳平,显然已经不仅是只顾小家了。无论何时,村民们一个电话打来,他都会出诊。而村医的身份,也给了张芳平成就感和声望。“他们总是要亲自开车过来接我,这里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我。”
尽管何鹏军的父母和张芳平的父亲选择让下一代继续接受教育,可能“事出有因”,但第一个大专生和“高学历”村医的出现,已经开始影响着村民的教育观念。
2
改变命运的两位女孩
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何鹏军到东方网希望小学教书的两年时间里,尽管最多时有190多名学生,但一心村的教育观念依旧十分落后。“我记得刚来时接手的是毕业班五年级。但这些学生在四年级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没有一个及格的。”
那时,这所学校里也仅有两名正式教师,四名临时聘用教师。虽然师资力量有限,但何鹏军意识到,随着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质量也必须跟得上。在他和另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的成绩开始飞速提升。何鹏军任教的两年里,东方网希望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全学区前三名。
郎牛巧便是其中一位优秀学生。但如贫困农村里众多女孩的命运一样,她早早被父母定下了与表哥的娃娃亲,往后的日子几乎一眼便望到了头。
“她学习很刻苦,几乎稳居年级第一。”从三年级开始,郎牛巧和同学们,就挪到了新校区——东方网希望小学学习,她后来成为了何鹏军的学生。
郎牛巧曾经的老师何鹏军接受采访  图/蔡黄浩
2006年,九年义务教育的春风最先刮到了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开始全部免除学杂费。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郎牛巧和李军芳的不少同学,还是在初中就辍学了。“我们那时很多人读到一半就不读,初中的时候,我的同学已经嫁人生子。”李军芳说。
而郎牛巧也有着类似的苦恼。“她的父母受农村传统的影响,观念比较落后。”何鹏军说。定亲时,郎牛巧刚读初二。此时,何鹏军在2007年9月通过事业单位的招考,正式成为了一名老师,被调到了岷县蒲麻初级中学。“那时起,我就离开了这所学校,但心一直在这。”
 “她来问我该怎么办?”郎牛巧不知所措,只能向曾经的老师何鹏军请教。“想想都好害怕!”在一封信里,郎牛巧曾如此表达过她的心情。
 “我当时就跟她说,你不要考虑家里的事情,你相信我跟你说的话,知识改变命运。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以后考一个本科,甚至读一个研究生,你的表哥他配不上你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就会跟你退婚约。”
躺在炕上的郎牛巧,看着满天繁星,想了一夜。那时,她的父母已经通过努力,给自家盖了四间新瓦房,但郎牛巧仍向往着大山外面的世界。“整天起早贪黑,翻一两座大山去种地,种完地回来做饭、喂猪、养鸡、养牛的日子……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或许是何鹏军那村民皆知的事迹让郎牛巧看到了希望,也让父母有所犹豫。那一天过后,郎牛巧选择了发愤读书,试图改变自己的人生。
2013年,考上大学的郎牛巧如愿与表哥退婚。如今,从河西学院毕业的她,已经在南疆基层工作了两年。“她真的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十年后回看,何鹏军很是感慨。
郎牛巧放在家里的数张奖状  图/蔡黄浩
实际上,从初二下定决心起,郎牛巧已经走向了人生的另外一条道路。而远在270公里外的平凉市,一位刚读完大学的女生,也差不多在同一年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变了自己以及一心村孩子往后的命运:自愿选择到岷县支教。
2008年的岷县一切都稍显落后,来自城市里的赵丽不免感到惊讶。每当黑夜降临,她甚至害怕自己一个人出去吃饭。“有一次晚上吃饭,几个男的在我后面,反正就是说的话不好听,我吓哭了。”
岷县的艰苦和落后,没有让赵丽打起退堂鼓。回忆起刚到岷县的生活,眼前的赵丽,眼角已有泪水。“这个选择是我自己做的,那我就会坚持下去。”这一咬牙的坚持,就是十年甚至一生。十年前的她或许难以相信:自己会在岷县扎根,见证着它以及一心村的发展。
这十年里,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岷县悄然发生了改变。2011年,岷县扶贫办启动实施了该县麻子川乡漩涡村、清水乡一心村(2017年改清水镇)、西寨镇大寺村等10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清水镇扶贫干事后双青表示,一心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共有贫困户190户762人。
借助药材及养蜂产业的大力发展,岷县迎来了新生。中药材、蜂蜜与毛尾草(一种草料)是目前清水镇三大支柱农产品。“现在,一心村的家庭几乎能供得起孩子读书,最需要的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何鹏军说道。
3
 “现在会创造第二个巅峰”
2016年,因为工作调动,赵丽来到了东方网希望小学,与之一起的,还有李正良和李军芳等,他们的到来,即将影响着一心村如今这一代儿童的命运。
李正良的教龄如今已有14年,2016年,他被选调到这所学校担任校长。“当时我基本上没有思想准备,还是有点紧张,那么大的担子压在我身上。”
李正良刚到这所学校时,校园里的两个工程还没停工,学校里有些凌乱。空降带来的不安和焦虑感,日夜围绕着他,“现在学校环境好了,我就一直思考,这所学校要怎么才能办好,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工程竣工时,李正良开始多方筹措资金,完善着学校的教育设施。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各种教师培训也在同步进行。如今,学校里的老师除了工作调动,基本没有大变化。而电子屏幕搬上讲台,亦让这些孩子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

深秋时节,教室里前后两个炉子早已放入炭火,开始一天的供暖。大山里的清晨,寒风萧瑟,双颊冻得发红的学生们穿着单薄的衣服,一遍遍在操场上来回走。
“白日依山尽……”他们大声背诵着前一天刚学的古诗。得知炭火已烧起来时,他们便飞快跑进教室,从袖子里伸出双手在火炉上烤。
“现在前后有两个炉子可以供暖,我们那时是没有的。”2016年返乡来到这所学校后,李军芳主教数学,兼教美术、音乐、体育,平均一周下来要上十几节课。这里的老师,总是身兼多职。

教室里,尽管电子屏幕反应有些缓慢,但底下学生们几乎睁大着双眼,目不转睛。“这种教学方式更为直接有效,学生们会有直观的感受。”一位老师讲道。与城市里规矩安静的课堂不同,这里的孩子总是争先恐后回答着老师的问题,课堂显得十分活跃。
在这样的环境下,村子里一些曾经将孩子送往县城读书的家长,也开始把孩子往回送。“虽然他们是因为某些原因不得已将孩子送回来读书,但如果学校教学质量没保障,他们还是不会这么做。”李正良说,“而且现在中途辍学的,一个也没有了。”
今年元宵节,得知有家长想把孩子留在家里干农活时,李军芳和村上的几名干部二话不说便前去做了家访。“我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都能把家长思想工作做通。”现在的一心村,每户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在逐步好转,更多的人选择拼尽全力供孩子读书。
杨智贵砸锅卖铁,做梦也想供自己的两个孩子读完大学,即便因此致贫。为了帮扶杨智贵一家,当地扶贫办为他们安排了一万四千元生源地助学贷款、1500元雨露计划,帮助两个孩子完成学业。此外,还提供农机具补助,为其购置旋耕机和搓黄芪机,帮助杨志贵一家发展中药材产业。
据后双青介绍,这五年来,通过产业扶植,截至目前,一心村脱贫173户712人,未脱贫只有17户50人。“剩下的17户几乎是没有劳动力的,只能变成低保户和五保户而实现脱贫。”
与此同时,经济的改善,使得一心村里的留守儿童逐年减少。“今年一心村有110人到外面打工,但留守儿童很少了,很多母亲会选择留在家里照看孩子。”张芳平说道。
“咱村里人现在对教育读书的看法改变很多了,我们那会是小学读完就不读,慢慢的是初中读完就不读,这也是一个进步。”张芳平的大女儿张碧婷,今年考上了三峡大学的小语种专业,为此他在家里简单摆了十几桌,邀请村里人一同庆贺。
“我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全力支持孩子上学。”每次谈起自己的孩子,张芳平总是藏不住脸上的笑容。
何鹏军说:“相比70后,现在也为人父母的80后,他们更多人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会更渴望孩子读完高中甚至是大学,从而走出这里。”
事实上,不只是长辈,那些曾经到过外地的孩子,也开始幻想着大城市的生活。在东方网支持下,小学里的一些孩子曾经到过上海世博会,回来后无不兴奋。“那会有些学生就说不想回来了,以后也要去上海读书。”赵丽说道。
周五下午,报了舞蹈社团的学生们在操场练舞。 图/蔡黄浩
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那些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也能更好地顾及孩子的教育。
晚饭时间,赵丽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她不断放下手中的筷子,拿起手机回复信息。老公在一旁催促着她先吃饭,“等会儿再回消息吧。”但赵丽还是不忍,这些信息,几乎都是来自在外打工的家长的问候。
“我的孩子最近在学校表现如何?”对于这重复无数次的问题,赵丽一直耐心回答。她笑道:“通过微信群,父母们都在实时抓孩子的学业。有些家长不放心,夫妻俩还轮流变着方式询问,有时爷爷奶奶还要再问一遍。”
一心村里,走出大山的一代正在影响着下一代。他们听过何鹏军、张芳平的故事,发奋图强希望改变命运。当李军芳的表哥给她们家送来东西时,她总会很惊奇,因为这都是她从未见过的东西。“我那会就想像表哥一样出去读书。”
而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拜,让她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把自己所学传授给下一代,并且鼓舞着这些大山里的孩子。
“我以后也要像老师一样,到外面读书!”“我想当一名音乐老师。”“我要像杨伟强哥哥一样!”“我以后也要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生活工作!”尽管这些年幼的孩子或许还难以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但扶智先扶志,理想和信念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埋下。
现在,何鹏军设想着在东方网希望小学里弄一面榜样墙,将考上大学的孩子一一列出来。
周五下午,李军芳在教学生弹电子琴 图/蔡黄浩
经过十五年的援助,东方网希望小学里目前已有了幼儿园和阅览室,电脑和电子琴等设备均配备齐全。周二和周五下午,学生们各有一节课可以参加自己报名的社团活动。
从一心小学到东方网希望小学,从何鹏军到张碧婷,一心村的教育状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十五年来,这里走出了20多位大学生。“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脱贫最主要还是靠教育,因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法。”后双青说道。
通过教育,一心村的部分人,已经改变了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
今年农历2月份,郎牛巧结婚了,正式把家安在南疆。刚工作时,她便给父母打了两万元,逢年过节总是发红包送礼物。“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她的父亲开心地笑着。
下班后,郎牛巧跟母亲视频电话,聊聊家常和工作。图/蔡黄浩
谈起郎牛巧,她的父母很是骄傲。他们现在很后悔没让自己的二女儿和儿子继续读书,“二女儿初中毕业后就没读了,现在嫁到附近的村子,还是干农活,生活不是很好。”而他们的儿子跟村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与媳妇和孩子分隔两地。
何鹏军仍在岷县四中教书。他打算在一心村弄个合作社带动经济发展,目前还在筹划中;张芳平既是村医又是村主任,靠着自己所学,生活水平在村子里算是中等偏上。每周,他都会跟远在湖北求学的女儿视频聊天,透过手机屏幕,家里三个姐妹互相鼓舞着要努力学习。
 “我教书那会,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个巅峰,我觉得现在会创造出第二个巅峰。”看着如今村子里和学校的发展情况,何鹏军充满信心地说道。
(岷县脱贫攻坚调研报道组:蒋科 林琰彬 林怡龄 蔡黄浩 金晟 李欢 刘雅雯)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编辑:陈浩洲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