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辉煌70年·追梦新时代||南京江宁“小视频、征文、摄影”展播(四十一)

辉煌70年·追梦新时代||南京江宁“小视频、征文、摄影”展播(四十一)

阅读量:3762636 2019-10-25


我与祖国共成长

今年5月19日
“江宁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征文、摄影及短视频大赛”
正式启动
我们已经陆续收到大量市民的投稿
大家纷纷用手中的相机、纸笔
写下了他们心中的江宁故事
记录下了江宁70年来的成就辉煌
欢迎您
拍下或写下您精彩的瞬间
我们将为您陆续展播……

参赛作品展示

01
《画中南京  美丽家乡》
机电工程学院16车辆工程(3+4)  周绍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为贯彻学习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理念,年初我去到了金陵美术馆参观学习了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南京画家画南京”名家作品邀请展和迎新展。
在1号展厅里展出的是“南京画家画南京”名家作品邀请展。书画家们书写和描绘了南京的城市风貌、自然景色、名胜古迹、市井百态等,用画家自己的笔墨色彩记录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下的南京。近四十年来南京社会与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古老的城墙围绕着碧水青山也拥抱着高楼广厦;脉脉水影之间有秦淮河的桨声亦有燕矶夕照的苍茫豪迈;云锦织就的不再仅仅是帝王的袍服而是当下中国的锦绣山河。南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些画作正是描绘了这样一做历久弥新的南京城。
这里展出的80余幅书画作品来自老中青三代30位专兼职书画家们,其中有文人墨客吟咏金陵的诗词;有“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石头记;有梅山梅园钟山牛首;有晨景暮色古刹名寺;还有新中国建立后南京建设的成果:天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强村富民的生态农业园、恢弘大气的青奥公园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当下南京艺术的再现,未来还是南京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它们展示了当代人眼中、心里、笔下的南京,也是后人理解南京时代风貌的重要依据。
在这次展览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首先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去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去感受时间带来的进步与改变。很多精髓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能将生活中的细节溶于作品当中,那么这个作品将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我一直认为,画是有生命的,纸是画作的皮肤,色彩是画作的华服,内容才是画作的血肉,观摩是欣赏时代的脚步,搁置则是停留的失落。静下心,观看展览中的作品,我能感受到艺术的呼吸,每张、每幅不在叙述或好或坏的故事。精彩的在演绎、展示优美与繁华;粗俗的在宣誓直接的苍白,充斥着霸道与无礼;也有简单愚笨者,混乱在漫无边际。这一切都是画作的端点。精彩的作品如人一样充满灵动的魅力,感染着与其心灵相同的人。
我也将追寻着艺术家们的脚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2号展厅里展出的是献瑞迎新展。这里展出的是八十余位著名画家创作的百只不同形态、不同品种、不同场景的生肖画作,是对中国特有文化样式——生肖艺术的表现。写实的、写意的、抽象的;油画的、水墨的、板画的、素描的,无论何种手段与技法,无论大与小,都表达了艺术生活里的关爱和画家们真诚的祝愿,驻足在此,打开心灵之窗,与生活的艺术照面,和艺术的生活拥抱,幸会如此众多的艺术家吉祥佳作,际遇也,幸福也。除了名家的画作,还有近十余位观众投稿,感受普通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表达,仿佛与邻里对话。这些画作也许技法不够精湛,但此情可感,此景可赞。
面对艺术,我们常常负担太重,想赋予它的太多,甚至想让艺术成为万能,于是我们的艺术与艺术家就显得很紧张、僵硬、乏味。其实艺术家并非战士,艺术也非战争,我们无需天天战斗,时刻严肃。我想,通过这样所谓“应时应景”的创作,可以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即自由、单纯、快乐、关怀。做有趣儿的事、写有趣儿的文、交有趣儿的人、画有趣儿的画,把时间浪费在有趣儿的事上。正如人们饮酒,并非为了果腹,而是为平淡的饭菜添滋味,为平静的生活注入热烈一样。
此行让我学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真真正正的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回归自然。让我们带着渴求与探知的思想,多去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去感受文字无法表述的情感。用双眼去见证时代的变迁、祖国的繁荣;用双脚去追寻历史的轨迹、探寻千年的文化;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精彩纷呈。让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让我们用行动为祖国喝彩吧!
02
《三扇门的故事 》
      文/方益松      
“那时,还没你呢,你爷爷,也就你这般年纪。”说这话的时候,有夕阳的余晖,如水般泼洒,奶奶正倚在门前。门是那种四重保险的,防盗门,厚实、安全。几年前翻盖的四合院,三进的,中间一个天井。我知道,奶奶的思绪,跨越时空,又回到了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   
上世纪40年代,奶奶生活在江宁上坊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乡下人家,住的多是茅草房,土做的砖坯,莫说院墙,能避风遮雨,已经满心欢喜了。房前屋后,支着长长的木棍,生怕刮风下雨的时候倒塌。青黄不接的日子,连榆树皮也被啃光了,人,吃不饱啊,饿的浮肿,只有草木,不管不顾,泼辣的生长着。“你爸爸刚生下来时,才3斤多重,瘦得皮包骨头。”这个故事,我常听奶奶讲。在我看来,故事中的情景,遥远而又陌生,感觉恍若隔世。 “这不是讲故事呢。”奶奶看了看睁大眼睛的我,接着说:“那个时候,就是两间土坯房,一间住人,一间烧饭。哪有院墙啊,家家户户,都是篱笆做的门,出门,用铁丝缠一下。像这样厚实的铁门,想都不敢想啊。”奶奶管防盗门从来都叫铁门。不分功效,仅仅从材质上来区分。 “不怕小偷吗?”我有些不解。“那年头,家家穷的揭不开锅,连个老鼠都养不活,哪还有东西让人偷噢。你哑巴二叔,就是拉了痢疾,两个月,没钱看病,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去了!”奶奶神情悲戚,目光似乎穿透了绵延的岁月。“那个时候,就是盼吧,一天盼一天,指着有好日子过呢。”奶奶瘪陷的嘴里,牙已经掉得差不多了。我一次次慨叹:居然,在那个年代,有着那样的一群人,在过着那样的生活。
  奶奶讲的第二扇门,是改革开放后的故事——“你10岁那年,家里翻盖了红砖瓦房,前后两进,拉了院墙,门是请木工打制的实木门。上梁那天,你爸爸骑着摩托车,带你跑到几里外的集镇,买回了大盘的鞭炮。从不喝酒的你爸爸,第一次喝的面红耳赤,找不着北。那天,你脖子上拴了家门的钥匙。瞧你,当时蹦蹦跳跳的高兴劲儿”。讲到这里,奶奶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有了笑意。 “接下来的日子,越发好过了。前几年,你爷爷,颤颤巍巍,打开那个被磨光了棱角的木盒,取出了存折。不消多时,我们就住进了这个四合院,木门也换成了铁门。”这个故事,不需要奶奶讲,我自己就知道。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爸爸的摩托车也早已落伍,我每天开着轿车接送10岁的儿子。但我还是喜欢听奶奶在夕阳的余晖下,不厌其烦地讲关于这三扇门,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的故事,尤其,是我不知道的往昔。所以,对于后两扇门,奶奶也总是一带而过。   
每次,奶奶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表情总是由悲到喜,我也在奶奶的絮絮叨叨中,深深感受到今与昔那种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或许,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会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
03
《姨妈正青春》
文/ 谈韩冰
      
盛夏的石塘人家宁静清幽,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绿让人心旷神怡。村子依山而建,沿着村中心小路一直往上走,尽头就是姨妈的农家乐。院子很大,房屋背靠竹林,茂密的竹叶压弯了枝干向院子倾斜,如绿色的大伞遮挡住炙热的阳光,洒下一片阴凉。游客们三三两两地走进院子。姨妈有条不稳地忙碌着,她的农家乐自2015年开办,至今已有四年,生意越做越顺手。
“老韩,你成网红了哦!怎么来吃饭的都来找你家。”村里人打趣姨妈。
“网红?哦,我懂。”姨妈大大的嗓门笑着回应,60多岁的她神采奕奕,说话声音洪亮,她将自来卷头发烫了直发,往后梳拢着,看起来更加清爽利落,个性直爽,脸上总洋溢着笑容,易让人亲近。她身着护衣,脚穿运动鞋,每天起早贪黑忙碌着,精力旺盛得仿佛青春正当时。
                “这山窝子还有人来玩?”
姨妈没上过学,兄弟姐妹四人,她排行老大,承担了家中大部分劳力,嫁给姨爹后也是种田、外出打工,甚至4年前年过60岁的她还靠在建筑工地打零工维持生计。她曾经抱怨过外婆,怎么把她嫁到这个山窝里;也抱怨过姨爹,为什么没能带她离开这个穷山沟。
“当初,政府花钱改造村子说搞旅游,我们纳闷,这山窝子还有人来玩?”姨妈说。2011年,村子焕然一新,“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派建筑风格的村子与青山绿水相互掩映,宛如画卷。石塘人家成为五朵金花之一,游客慕名而来,一个又一个农家乐开办起来。
姨妈一直羡慕那些开得红火的农家乐,但顾虑重重,迟迟下不了决心着手办。“装修要花很多钱啊!”“以后生意不好怎么办?”“我一个没文化的人,能做得好?”……2015年10月,在家人鼓励和支持下,姨妈的农家乐终于开张了。
                 “有网就是好!”可是,由于姨妈农家乐位置偏后,生意清淡。于是,她每天要跑到村口拉客。邻里乡亲一起拉客总有一些尴尬,她想过放弃。但都花了10多万装修费,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2016年4月,亲戚朋友一起聚餐的时候,大家都给姨妈想办法。
“在网上宣传啊!”
“我不会用智能手机啊,不识字。”姨妈叹息。
“我手机装APP收款,按月结账给您,妈,您看,还行?”媳妇说。
“这有什么行不行的,你们懂,愿意帮我弄,我高兴还来不及。”
说干就干,两个礼拜后,姨妈的农家乐就登上了“大众点评”。不久,姨妈就接到咨询订餐的电话,“我看到手机上显示陌生号码就高兴,就想是订餐的。”姨妈笑呵呵地说。五一假期,姨妈农家乐生意红火,3天赚的钱她在工地上要干好多天。姨妈说她从来都没想过自己一天能赚那么多。
“非常好的农家乐,阿姨做的鱼头豆腐、野鸭、竹笋烧肉超棒……”
“阿姨大热天在村口等我们40多分钟……很感动。”
“临走,阿姨送了自己种的蔬菜,感觉像走亲戚,以后会常来的。”……
网上有了好评,姨妈乐开了花。她说,“有网就是好!我们能让人看见,人家也能说我们‘好’给大家看见。”然而也有差评,反映用餐等待时间长。我们劝姨妈节日雇两个帮手。姨妈犹豫,她一直都是给别人打工,从来都没想过自己还要雇人。她想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自己多吃点苦没事。
                “要好,就得付出!”十一国庆,姨妈家农家乐生意爆棚。
“老板,快点啊,我们都饿了。”
“还有鱼头啦?来个鱼头烧豆腐。”
“老板,鸭子,要微辣哦!”……
姨妈主厨掌勺,姨爹烧锅堂,儿子做下手,媳妇接待,女儿收拾碗筷,女婿洗菜……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一直到下午3点多,送走了午餐的最后一桌客人,大家松了口气,姨妈做了好几个菜,大家围成一桌喝起了酒,吃着菜,谈笑风声。大家劝姨妈赶紧请帮工,实在忙不过来。姨妈下定了决心,定了雇帮工的事。
姨妈也思量着菜品创新,做出特色菜。竹笋烧肉是石塘人家众多农家乐的招牌菜。为了提升这道菜的口味,姨妈挑选笋肉白净的竹笋,颜色越白口感越脆嫩。她趁初春笋子上市时大量地挑选购买,切成薄片、水煮、冷冻妥善保存以备用,这样一整年都可以吃上粉嫩的竹笋。
姨妈也想着做特色时令菜。五月的一个清晨,买菜路上她看到路旁槐花树垂下一簇一簇的槐花,散发阵阵清香,“对,槐花饼!”她想起女儿小的时候,爱吃她做的槐花饼。于是她就用新鲜的槐花加上面粉、鸡蛋,油锅里煎炸,做成的槐花饼香气沁人心脾,口感外酥里嫩,一时打动众多食客,纷纷点赞“槐花饼,儿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姨妈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农家乐菜肴培训课程和评奖大赛,不断提升烹饪水平,她做的“土鸡汤”荣获区农家乐名菜奖。
姨妈也试着用智能手机,看视频,学做菜,学习农家乐经营方法,这让上初中的孙子敬佩起自己的奶奶,在城里上学的他一有机会回农村就帮着奶奶打下手,指导奶奶用手机。姨妈也有小私心,她希望周末生意多忙点,这样儿女们都会回去帮忙,一家人就能聚在一起,她再忙也会烧孩子们喜欢吃的菜,还要给他们瓶瓶罐罐装满带走。
挣了些钱,姨妈并没有像以前把钱都存银行,她花钱出新农家乐,“山里潮湿,墙上易生霉,不美观,出新,环境好,我生意才更好嘛。”将所有房檐做了淌水槽,下雨天就不用担心房顶水从屋檐哗啦啦地倒下来,影响顾客进出,后又更新了油烟机,添了冰柜、消毒柜……姨妈笑着说:“要好,就得付出啊!”
 
这两年姨妈也出门旅游了,她说,自己小小的村子每天都有人来游玩,她也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与村上几个老姐妹一起去了云南,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在玉龙雪山她和老姐妹激动地合影,不停地微信发照片给我们。姨妈越活越年轻!姨妈笑着说,“新时代啊,这么好的环境,我要真年轻十岁多好!”
 





组图《跟非遗大师过大年》 王为平 


《福娃 》  王为平

《快乐的课余生活》  王为平  地点:江宁文靖东路小学

《一见“粽”情》 王为平 

《乡村美容师》 王为平 

《市民中心之夜》 王昆远

《人鱼对话》 杨艺月

《乐趣》 叶琳


《春牛首马拉松》周勇
编辑:杨苗苗投稿:302844046@qq.com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