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媒体聚焦】夜间经济怎么搞?讲几个国内发展夜间经济的成功经验

【媒体聚焦】夜间经济怎么搞?讲几个国内发展夜间经济的成功经验

阅读量:3762646 2019-10-25


国内外发展夜间经济的共同之处是鼓励发展与有效管理相结合,以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作为着力点,满足市民与游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通过促进安全、包容和尊重来平衡游客的涌入和居民的需求。
夜间经济(night-timeeconom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1991年Comedia发表了一份关于英国城市中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研究报告《时间之外》,1994年Montgomery介绍了18小时/24小时城市的概念,提出在城市中心鼓励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1995年Bianchini提倡城市夜晚活动的多元化。2001年Chatterton和Hollands系统研究了年轻人与城市空间,特别是夜间休闲空间的关系,提出了生产、规范与消费城市夜生活空间的系统理论。“夜间经济”因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提高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社会就业、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现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新蓝海。

一、我国夜间经济发展阶段与特点
夜间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自1990年初起步,经历了延长营业时间阶段、多业态的粗放经营阶段和集约化经营阶段。我国夜间经济已经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阶段以延长营业时间为主要特点。餐饮、购物等传统上以白天活动为主的服务行业逐渐向夜晚延伸,成为夜间消费的重头戏。许多特色美食和风味小吃在城市划定的夜间餐饮区内集聚,形成如北京的簋街,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等独立的24小时餐饮区。城市商业区中的品牌购物店也纷纷延长营业时间,并推出夜间休闲项目,一些如北京SOLANA、深圳壹方城等集丰富业态于一体的24小时城市综合体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逐步丰富夜间经济业态。酒吧、KTV、迪厅/舞厅、夜总会等活动时间以夜晚为主、白天为辅的现代服务行业逐渐走向本土化、规模化。三里屯作为北京夜间经济的符号,从1995年第一家酒吧出现到2007年其方圆一公里范围内云集了北京60%以上的酒吧,三里屯酒吧街的店铺经营达到了高峰。随着酒吧文化的普及,在北京市其他地方相继出现了很多如后海、工人体育场北路、朝阳公园、燕莎商业区、朝阳门外大街等非常红火的酒吧聚集区域。其中后海作为北京历史上达官贵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今依托其传统的建筑和宜人的自然环境成为继三里屯之后的酒吧火爆区域。一些过去夜晚基本无人的文化类活动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影视厅、体育馆等被开发为夜间城市中活跃的娱乐区域。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夜游博物馆,上海的“动物园奇妙夜”夏令营,北京海洋馆的寒假夜宿等夜间休闲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三阶段随着消费需求和层次不断升级,夜间旅游的专项产品逐渐走向成熟,夜间经济开始集约化经营。各地依托历史街区、河流、湖滨、海滨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南京“夜泊秦淮”依托“一江一河”,以城市夜景灯光和两岸的地标性建筑为特色,将餐饮休闲、观光表演及互动娱乐融于夜间游船,结合游船码头的商街夜市,形成综合型的夜游产品。随着两岸亮化工程及大型室内演艺、山水实景演艺等文化形式的加入,南京夜间旅游成为城市的“金字招牌”。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延长公交营运时间,开展亮化工程,建设夜跑、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改建、扩建结合,形成不同风格的夜间餐饮主题街区,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五大夜游经济产业。特别是今年春节花费30亿元打造“西安年,最中国”开启夜间经济文旅融合盛宴。
在夜间经济消费上,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夜间强于白天,东部远强于西部。约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北京王府井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发生在夜间。夜间经济消费存在“胡焕庸线”,东西差异明显,夜间消费绝大多数集中哈尔滨—北京—成都—腾冲一线以东,北京与东南沿海最活跃。夜间消费存在18:00左右的晚高峰和21:00-22:00的夜高峰双高峰。滴滴网约车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和部分珠三角及东部沿海城市佛莞厦为双高峰“不夜城”,武汉、福州、长沙等存在大的晚高峰与小而长的夜高峰。东部城市在无锡、烟台,中西部地区在泸州、绵阳和南充等存在晚高峰,夜间出行极不活跃。东北城市有晚高峰,夜间22:00后基本不出行。夜间出行前10城市是:北京、佛山、深圳、东莞、上海、丽江、西安、泉州、厦门、广州。
大多数城市通过环境改造、亮化工程、文化植入、业态丰富与休闲配套,使夜间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围绕城市商务中心、自然或文化遗产、城市中心“边缘地带”的规律。首先,夜间消费场所普遍集中布局在城市各级商业商务中心的核心地带。例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天津的滨江道,广州的环市路等在原有城市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夜间活动场所,使之继续成为城市夜晚的活跃区。其次,是以自然或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夜间旅游区域。例如丽江、桂林、凤凰等历史古城的夜间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此外,南京市将丰富的夜间活动设计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相结合形成其夜间旅游的“金字招牌”。杭州西湖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大规模亮灯建设和综合保护工程后,如今已经形成了以西湖为核心的夜晚活动区域。最后,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聚集着许多夜生活场所。香港兰桂坊酒吧一条街、北京三里屯酒吧街、成都少陵路酒吧街中的酒吧和夜总会等夜间娱乐场所摆脱了诸如居住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大的空间和经营时间的自主性,形成了集约化发展的趋势。
二、全国各地发展夜间经济的成功经验
1.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夜间经济。早在2004年青岛市就出台了加快发展市区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对以夜间旅游为核心的夜间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2006年,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发布了《杭州市夜间娱乐休闲生活发展报告》,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推动夜间旅游休闲发展的序幕;2007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2007修订本)》第八项“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中第五条明确提出了“城市夜景与晚间旅游活动”的要求;2010年河北省专门召开发展夜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年11月辽宁省政府对全省夜经济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2014年以后,各地对夜间经济发展的推动进入高潮。2014年8月,宁波市下发《关于发展月光经济的指导意见》;同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夜市经济的意见》发布。2017年11月,南京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4月,西安市正式发布《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2018年5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了《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发展项目申报指南》;2018年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形成国内强大市场”,因此提振夜间经济、繁荣夜间消费,成为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2019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座具有独特韵味的“不夜城”;2019年1月20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
2.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巩固夜间经济基础。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夜间经济的有力支撑,而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则依赖于优良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2017年年初上海市宣布地铁逢周末延长运营60分钟,目前周五、周六已经有地铁线路运营到凌晨1点左右,不少商场随之打出“深夜商场”概念,将小吃餐饮等业态的营业时间延迟至夜间23点甚至次日凌晨;上海市还通过优化公交夜宵线路以及协调夜市周边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的内部停车场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等措施,为做大“夜间经济”保驾护航。

3.塑造城市夜间经济特色,助力城市品牌营销。在品牌竞争的时代,各城市夜间经济发展重视培育自己的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地方独特的人文、深厚的文化内涵,依托地方文化打造夜间经济的地方特色。成都的夜间经济主打休闲牌,休闲就是这座城市的品牌;上海的“新天地”、外滩等都已成为促销上海夜生活的品牌。
4.开发优质夜游项目,激发产业联动发展。在夜间经济中重视旅游产业的加倍效应,丰富夜游项目,形成“夜间景观+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的新型城市经营模式。2018年国庆假期第一天,“辉煌新时代”深圳中心区灯光秀吸引游客21.8万人次,到10月6日晚,观赏区人流已累计达到112.1万人次,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景点”;2019年西安市升级打造的“大唐不夜城”在除夕当晚吸引约35万游客,大年初二游客到访量更是高达45万人次。
三、我国发展夜间经济存在的问题
1.陷入概念误区,缺乏文化内涵。当前大部分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局限于夜景灯光打造,忽视了文化这一重要内核,也忽视夜景营造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地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作用。2018年5月1日晚,1374架无人机在西安夜空演绎光影盛典灯光秀,起初收获了海量流量,但后来无人机表演失败通过网络传播让西安市的城市形象受损。夜间经济一味追求酷炫的科技,只能是“灯光秀”而不是“文化秀”。很多城市发展夜间经济仅仅把白天街头的游商、小商贩之经济行为在夜晚进行扩大化、组织化、合法化,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引发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
2.产品供给单一,市场促销手段亟待提高。我国夜间经济产品局限于餐饮、购物、游船、灯光秀,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极度匮乏,业态单一,亟需开发商业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演艺夜游、娱乐夜游、水秀、庙会、灯会、特种夜游、运动夜游、天文夜游、特种摄影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与学习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90后与00后成为夜间经济的消费主力,传统促销手段难以奏效,夜间经济亟需营销创新。

3.忽视科学规划,配套设施与服务落后。在城市中植入“空降”的夜间功能片区,如夜市一条街等夜间消费场所,造成一定的“水土不服”。在火爆的夜间经济背景下,重庆的南滨路交通拥挤、噪声污染、灯光污染、扰民等问题日趋严重。缺乏合理设施与服务配套也成为夜间经济发展瓶颈。
四、我国发展夜间经济的对策建议
国内外发展夜间经济的共同之处是鼓励发展与有效管理相结合,以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作为着力点,满足市民与游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通过促进安全、包容和尊重来平衡游客的涌入和居民的需求。
1.培养地方特色的夜生活文化。发展夜间经济是一场生活方式变革与文化创新。我国应以活化城市文化为出发点,借鉴伦敦酒吧文化经验,积极挖掘地方夜生活文化传统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酒文化、灯文化、歌舞文化、竞技文化、养生文化等,扶持夜生活文化传统传承人,培养夜生活文化创意人才,吸引夜生活文化经纪人,塑造地方独特的夜生活文化品质(如激情、创造、陶醉、浪漫、亲密等),鼓励24小时营业,推动夜间消费平民化,培育夜间经济市场。
2.高起点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丰富夜间经济业态。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积极促进夜间产品多元化,发展“夜间经济区”。在城市老城区、历史街区或者居民较少的独立区域,配备夜间设施完备,引入歌剧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商业性画廊、电影院、酒吧、餐馆等业态,形成较为独立的商业生态。在河流、湖滨、海滨、运河开发水秀、主题光影秀、声光电大型演出等夜游项目,丰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
3.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塑造浸入式文化体验空间,提升夜间经济活动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内涵。从“重内容”向“重体验”转变。通过灯光、置景、多媒体等各种渲染手法,依托自然文化景观,辅以AR/VR技术,为游客打造多角度的场景化环境,让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获得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文化为主线,依托水幕、激光、投影、建筑照明、火焰、烟花、雾森等特效,给观众带来具有震撼性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4.完善公共设施与服务,平衡城市安全与活力。改善夜间照明,延长夜间交通,在夜间出行活跃度较高的商业网点、商务区等处,增加夜班公交线路、加密车次,方便市民出行。对大学生、下岗失业者及进城新市民等群体,在小吃制作、民间手工艺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从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自主创业,从事夜市经营活动。市级各相关部门要从市级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补助,推动夜游经济快速发展。针对青年群体要充分应用现代媒体营销夜间经济,讲夜间经济故事,做个性化的包装,用个性鲜明的网络红人代言,设计萌萌的卡通形象,为青春代言。
5.建立系统的夜间经济政府治理制度,防范夜间经济消极影响。要加强业务许可,控制夜间酒类供应与声光电使用时间,倡导文明饮酒行为,合理布局分区,建立居民、游客、政府共管机制,创建包容、多元、和谐的夜间经济。
(作者:邹统钎 常梦倩 韩全 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内容来源:中国旅游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