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田巧云,新零售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只有继承,才有商业的延续。”
好文2866字 | 5分钟阅读
这几天,海尔成了热词。
原因有二,一是4名员工因午睡被开除,二是张瑞敏登上福布斯封面。这两则新闻,引发了人们对于“海尔模式”的再度思考。
家电行业向来被认为是传统行业,但海尔却有点离经叛道。远的不说,近的就说说2014年海尔的转型。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海尔大刀阔斧地将原有的事业部改造成了平台,并在平台上又构建出3000多个小微。对此,海尔将之归纳为三化,即“用户个性化”“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
那么:
? 到底何为平台型组织?
? 为什么海尔要选择这种很“互联网”的变革?
? 平台型组织究竟能为海尔带来什么?
? 构建平台型组织的背后要注意哪些隐藏的风险?
2019年10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EMBA课程教授井润田,在淘宝大学云课堂2.0升级发布会上,发表了他对平台型组织的一些研究和观察。为此,新零售商业评论与井润田就平台组织的现状及未来作了进一步探讨。
新零售商业评论:企业是商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技术的创新加速影响商业环境以后,企业的组织形式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井润田:商业环境的加速变化,会促使人们的消费习惯不断改变。企业要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就需要有一个高适应性的组织。举个例子,开车时,当车子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反应速度也要跟着变快,否则遇到状况就会反应失当。
但是,每个人和每个产业对变化的感知是不一样的。以汽车行业为例,1982年美国汽车最大的三家企业,到现在仍然是最大的三家。但是硅谷就完全不一样了,1982年最大的三家企业是惠普、国家半导体以及英特尔,现在这三家全部落榜。
因此,当我们讨论变化的时候,必须要思考变化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也就是适应变化的过程。不同的产业因为结构不同,适应环境的方式也不同。我的建议是,企业家在看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一定要看到不变的东西,只有继承,才能有商业的延续。
在变化的环境中,组织的变化呈现了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组织形式的扁平化,二是人在组织间自由流动和晋升。前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组织层级越来越少,响应速度越来越快,后者则表现为企业当中出现了小微、小组的形式,并鼓励一线员工做决策。
新零售商业评论:平台型组织有什么特点?这一组织形式适用于哪种企业?
井润田:平台型组织里一定要有小微。本质上来讲,平台型组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模块。在管理学上,模块化又叫降维,就是把一些基本的功能固化下来。2000年左右,模块化的概念从创新领域移植到组织的形态领域,于是出现了平台化组织的概念。
平台的第二个特点是开放,因为平台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他可以和外部进行联系。
平台的第三个特点是演化。以阿里为例,当年马云在构建这个平台时,可能依靠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梦想,但是,随着阿里平台上的业务单元越来越多,平台本身就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一个企业生态的体系。
目前来看,海尔和韩都衣舍已经具备了平台型组织的模块化功能,但未来需要努力的是要让自己的服务产品化。这里的产品化,指的是产品有一个可以市场化度量的价格,而非内部的价值。
平台组织适用于那些资源或者知识比较丰富的公司,这样公司可以将资源或知识提供给内、外部的小组和小微,然后孵化。
新零售商业评论:海尔提出的“人单合一”和平台型组织有什么关系?这为海尔带来了怎样的优势?又有哪些隐藏的风险需要注意?
井润田:人单合一是管理的本质问题,它解决的是人的激励动机来自哪里。所谓“人单合一”,其实是希望实现一种由员工的内在激励所驱使的工作积极性。
海尔自2014年开始组织转型,人单合一是总体思想,平台化是人单合一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保障。
举个例子,以前员工在组织里,服从的是上级领导的指令,人单合一以后,他服从的实际上是市场和用户的指令。怎么实现这个过程呢?靠的就是组织间的协调性。
海尔通过“平台+小微”的方式,让员工和用户进行交互,最终通过交互找到用户的痛点,在核心痛点中找到新产品开发方向,员工的创新其实就是平台演化的结果,从而形成海尔自己的优势。
但伴随着这个优势,我们也要看到平台组织隐藏的风险。
一是平台型组织有助于小微和用户的交互,但本质上看,交互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企业认识未来的市场,从而为消费者创造出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产品。
第二,平台只有演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能在演化中做选择,在选择中固化。这样,企业可以把优质的资源投放到该投放的地方,当然,这两步是管理者和平台要做的事情,因为处于前台的小微和管理者以及平台所处的维度不一样,看到的趋势也不同。
新零售商业评论:采用平台组织的企业,需要具备怎样的前提条件?在组织转型的过程中,采用哪种方式更安全?
井润田:第一个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包容和开放的文化。因为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组织,需要大家更加包容地对待内部、外部人员,以及经营中的各个要素。
第二是要有一个机制,机制的设计比制度的设计更重要。制度解决的是内部人的合作问题,机制能解决陌生人之间合作的问题。
第三是要有一个用户导向的管理架构和流程。很多需要转型的企业会遇到一个障碍,那就是他们前期都是按照效率原则来进行资源配置,内部按照职能进行分工,缺乏贯通所有职能的线。所以,企业必须要在结构上进行调整,否则所谓的平台型组织只是流行形式,而没有办法真正发挥作用。
在向平台型组织转型的过程中,尽量新建一个公司,用新的部门、新的架构、新的文化、新的知识去尝试。实验成功以后,再扩大推进。
新零售商业评论:平台型组织对员工和管理层而言,有哪些不同的要求?
井润田: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平台型组织首先要求员工是全能的,因为这时候平台上的小微实际上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者既要有内驱力,还要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
对管理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以及用户导向的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选择”的管理智慧和直觉,并在动态的环境里建立能不断调整资源配置的机制。
新零售商业评论:组织形式和企业战略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未来,平台型组织会向哪个方向进化?
井润田:总体上来说,这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早期,钱德勒有一个组织结构服从战略的理论,他指出,企业的战略确立之后,一定要建立一个和战略定位相适配的组织结构。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在战略产生的过程中,组织的能动性产生的影响也特别大,当组织结构假定能够更加有机化时,就会萌发出很多企业未来的灵活性战略。
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学上称之为有机化,有机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帮助企业找到未来的方向。因此,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孕育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组织就像土壤,一颗种子落在土里,当外界环境成熟之时,就可以长成一棵树。
关于组织的进化方向,我觉得一种是往生态型组织进化,这种组织的优势是可以让创新的想法快速落地并商业化。
另一种是向可拼插的组织进化,在功能的模块化之上,还能实现功能的产品化,比如当企业缺少人力资源团队时,直接购买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即插即用,这样可大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你有一份福利待领取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