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漫威电影:真的只是爆米花吗?

漫威电影:真的只是爆米花吗?

阅读量:3806464 2019-10-26


About Marvel
漫威电影:
真的只是爆米花吗?
审美日记
前言
    漫威影业自2008年推出其第一部电影《钢铁侠》后,已经经历了11个年头、三个阶段、23部电影。但是,随着漫威电影宇宙第一个大事件“无限战争”的落幕,对于漫威电影的讨论和批判愈发地甚嚣尘上。“漫威电影只是千篇一律的商业化产物”的论调日渐占据主流,甚至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还抛出了“漫威电影不算电影,只是主题公园”的论调。在他之后,很多电影从业者纷纷加入了这场论战,而且就中国互联网的风向来看,认为漫威电影“千篇一律”、“毫无营养”的论调似乎已经占据了主流。
    然而,作为一个硬盘里存着漫威影业全部23部作品动不动拿出来重头到尾刷一遍、每出新片必然买票看首映的漫威脑残粉,我从漫威的电影中看到的,可不仅仅是商业化的气息和炫目的特效。要说流水线的痕迹,百老汇的音乐剧里所表现出来的都比漫威电影里的并没有少些什么。于是,在又刷过亿遍漫威电影之后,我终于忍不住先要把我心里的话分享给诸位。
    如果你觉得本文太长,也可以直接跳到后面去看结语部分,那里是我对这场论战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谈一谈漫威电影。
“彩蛋经济”
    漫威电影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众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的粉丝群体,在于它很好地解决了改编类作品一直以来所面临的一个矛盾——也就是新粉丝和原著党的矛盾。但是漫威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给新粉丝重新设计过的、更符合时代语境和需求的英雄起源故事,同时把漫画里的丰富内容以彩蛋的形式为原著党提供了讨(zhuang)论(bi)的资本。而在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这样就引发了一个新粉丝讨论电影的同时接收到原著党对于彩蛋的解析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对于漫威作品(电影+漫画)的讨论中并吸引其它新粉丝的良性循环。
    “彩蛋”这个概念并不是漫威首创,却可以说是漫威将其发扬光大。一方面,电影里蕴含的若干关于原著的要素在占用极少资源的情况下极大地扩大了故事的外延和纵深,使得受众观影的乐趣能够在从电影院出来以后仍然得到延续;另一方面,在影片的卡司播放结束后播放关于电影宇宙整体叙事彩蛋的做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的观影习惯——要知道,在漫威电影大红大紫之前,电影院的保洁阿姨是绝对不会有“别等了没有彩蛋”这一句台词的。
这种对于“彩蛋”的运用也使得漫威收获了“彩蛋经济”带来的效益。每次一部新的漫威电影上映后,网上就会出现大量的彩蛋解析类的文章和视频,这不仅仅养活了众多up主,同时也使漫威电影能够前无古人地在电影结束后仍然牢牢地占据网络舆论的战场。
电影上映前Lorre的人物故事介绍
和看完电影后Hishe的HOW IT SHOULD ENDED恶搞系列都是漫威迷们在影片外时常关注的
    这不仅仅使得漫威获得了持续不断的高曝光度,而且从接受主义美学的角度来讲,也更好地鼓励了观众对于作品本身内涵和意蕴的挖掘和诠释,使得漫威电影宇宙能够获得极大丰富和厚重的精神内核。要知道,受众对于作品的诠释并不是独立于作品之外的,而是有限的作品背后无限的内核的体现,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在屋里独坐,忽然响起了敲门的声音”,这些能够引发受众诠释和挖掘的地方,也就是作品的召唤结构,同样是作品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电影宇宙:
大胆但成功的商业模式尝试
    当《钢铁侠》的制作群滚到最后,托尼回到家里看到落地窗前的尼克弗瑞时,全球的漫威粉都激动了。
    那时的我们还没有预料到漫威有着如此之大的野心,只是说,漫威在下一盘大棋。
    “宇宙模式”在DC和漫威的漫画里已经是一个惯用手法了,但将这种模式运用到电影里,并使之成为可能是这些年最为成功的一种商业模式,还是漫威电影。这种模式不消多说,大家早已有目共睹。这种模式出现后,各类“电影宇宙”陆续构建起来。这种“宇宙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极大地增加粉丝的粘性,强势地打造出大IP,并以已经成熟的大IP带动新改编的,稍显弱势的IP。
    从此以后,“宇宙模式”便成为了一个广受追捧的模式,甚至俨然变成了每一个坐拥大量IP的必经之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宇宙模式”使得观众养成了一种同制作方之间的“约会意识”,使得这一系列作品更加日常化,也更加生活化了。
23部电影:
同风不同格的英雄塑造
    若说漫威电影都是千篇一律的,我第一个不服。
    事实上,漫威的很多电影都运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以不同的电影形式来表现出各种英雄丰富的个性。《蚁人》的才盗电影风格,表现在筹划阶段大量蒙太奇的运用和快速充满节 奏的BGM上;《银河护卫队》则凭借着富有年代感的选曲和人设造型,赋予了这个系列强烈的B级片和宇宙歌剧风格。《雷神》系列的前两部则具有皇室、亲族、背叛、战争、布景式的配角等一切古典主义悲剧所具有的要素,镜头构图也总能找到《指环王》这类史诗电影的影子,而在由于这种古典悲剧的叙事方式很难适应当下观众的胃口而导致雷神的前两部口碑吃瘪后,一部独创的通过鲜艳的配色和电子音乐元素将朋克风与神话故事完美融合的《雷神3:诸神黄昏》就此诞生了。《美国队长》第一部单色调的配色体现了出了浓厚的战时片的味道,甚至连片中的配乐也从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美国战时音乐的风格,年代感出众。而到了《复仇者联盟4》,罗素兄弟则大胆地在保留原始风格的情况下将漫威影史上的主要桥段链接在一起,使得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如同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使各个风格相得益彰又优势互补,成为了不仅仅是剧情上,更是美学上的漫威集大成之作。
《雷神3》的神话朋克换来了充满新鲜感的审美体验
《银护》系列以B级片美学打造的宇宙歌剧充满了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
    但是漫威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也恰恰是如何开发出更多与各个角色相适应的风格和形式,并使之与好莱坞类型片的模板相适应。而且,类型片的特点过于强烈,以至于有时会冲淡每一部电影所具有的风格。
漫威电影,真的缺乏深度吗?
    相比于各位影届大佬间的争论——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不同思潮和主义间产生碰撞而必然产生的论战——我所更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到了21世纪,把苦大仇深和深度内涵间近乎画上等号、认为喜剧没有深度的这种古希腊时期的遗物还能存活至今。
    究竟什么是“深度”?是否只有严肃的哲学议题和冲突激烈的社会矛盾展示才能算的上是有“深度”?
    我却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被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或者由于表现相对温和而尚未进入主流视野讨论范围的问题,这些才能体现出一部文艺作品对于社会的体察和反思。另外,很多关注于生命和生活本身,专注于每一个独立个体来表现出某一类人的共性和矛盾,也不失为一种“深度”的体现。然而,这种“深度”却往往脱离了容易展现其深度的哲学和美学领域,而进入了需要更多生活体验与专业知识的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这一点又与大众艺术的广泛性以及大众对类型片的期待视野相悖,因此经常会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惊奇队长》首当其冲。
    在宣传之初,惊奇队长从选角到上映日期的选择都被盖上了“女权主义”的烙印。说句实话,我在其上映之前刚刚观看了《三块广告牌》和《绿皮书》两部电影,因此对于《惊奇队长》在社会议题上的讨论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但是《惊奇队长》的切中时弊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可能缺乏明显的矛盾冲突,主角丹佛斯从一场事故中汲取能量,获得了宇宙级的实力,因此没有通常的超英电影中主角所常有的从弱到强的经历,因此使人倍感无趣。然而这部电影的冲突点确实隐含着的——片中裘德洛对于惊队的训练、要求,包括克里星对她的束缚,十分准确地反映了当下女性所面临的,不是最为激烈的,却是病症最深的问题,即男性霸权下以男性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对女性的评断和束缚。这里推荐《惊奇队长真的不够惊奇吗?》一文,对该片涉及到的性别议题讨论有更加深入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但是这种内指式的、通过情感而非场面来体现的戏剧冲突却很难为大多数观众所理解。
《惊奇队长》的主题很难获得男性观众的共鸣,却因其深入的女性主义视角获得了女性观众“大姐头”的爱称
    与《惊奇队长》一样,由于矛盾冲突没有外化为战斗或对抗而难以引发观众共鸣的,还有《奇异博士》。
    对于很多人来说,奇异博士打败多玛姆的手段似乎可以和试图掐死机器人的美队一起被列入“漫威迷惑行为大赏”,但实际上,奇异博士在面对多玛姆时所说的那句“是的,但是我输得起”才是本片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而这种矛盾冲突,其实早就由古一在去世前就点破了。她说:“你取得的成绩并不是因为你渴望成功,而是因为你害怕失败.......这恰恰使你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试问,当下有多少人的努力和拼搏不是因为执着于某一梦想或者期待而是因为害怕庸庸碌碌甚至屈居人后?又有多少人因为对于失败的恐惧而与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相伴?我是这样,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是这样,我相信更多的人都是这样。正是通过这种对人物心理的诠释,使得《奇异博士》对斯特兰奇特性化的描绘上升到了一个共性化的揭示,使得观众能够从中获得有益于精神的给养。
在特性中得见共性,就是艺术形象的动人处所在
    而我觉得,这种能够最终反应到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的精神性的内容,才是一部文艺作品真正的“深度”所在。作为超英电影,漫威电影往往在人设上更贴近于普通人,因此也可以更好地挖掘故事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议题。不过漫威目前在这一方面也只是刚刚开始了探索的步伐。我们经常能在漫威电影里看到一些对于人与社会、历史的反映和讨论,只是这种反映和讨论若是能更多一些,就再好不过了。
结语
漫威论战
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之争
    其实我觉得,由漫威引发的论战其实也只不过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一场论战。而这场论战的核心也就在于,我们要不要将艺术作品生活化、商业化?审美泛化是否可取?等议题。
    对于当代之前的艺术思潮来说,受众与艺术作品之间应当竖起一道陌生化的藩篱,保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拥有完全的、无功利的审美体验。这种陌生化主要就体现在形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但是,正如我前文中谈到的,漫威电影的“彩蛋经济”和“宇宙模式”使得这一系列的电影变得更加的生活化和日常化了,变成了一种更为通俗的文化工业和大众艺术,这便是以往的艺术理论所经常批评的。然而,诚如美国当代美学家在《大众艺术哲学》中指出的,面对大众,20世纪的文化精英进行了各种自以为是的抵抗,陷入高雅艺术的神话而不自知,从而无法恰当地将精英和大众两种艺术类型一并纳入研究视野。如何看待漫威电影,需要从大众的视角进行一个新的诠释。在我看来,漫威电影注定会是流行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即保有了一定的风格化和思想性而没有沦为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纯粹的商品,又以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当然,早期的漫威电影也存在着好莱坞电影工业所生产的类型片所具有的诸多弊病,但也正如中国人对于外物的态度经过了“致用”、“比德”的实用主义阶段才进入了“畅神”的审美阶段、青铜器先满足了其基本的使用功能才发展出精致的纹理绘饰一样,在低谷期慢慢爬起来的漫威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更多实验性的艺术尝试。事实是,我们也在近些年的漫威电影中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关怀。这就好像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一样。好莱坞及百老汇这样的文化工业流水线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形成一定的商业模式和创作生态解决了艺术创作的诸多基础问题,使得主创团队能够更加专注于其它上层建筑中的问题。然而大众的期待视野已经被抬高,漫威若想继续维持自己帝国的稳定,就要继续探索类型片和个不同风格、主题间联姻的可能,而打造出更多精彩的电影。
    漫威所开创的商业模式对于多数的艺术生产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这不代表漫威的作品不具有审美上的艺术价值;我们需要欣赏更多的传统的,独立于生活之外的“陌生化”的艺术作品,这不代表日常化了的艺术作品就没有营养价值。毕竟,因为山珍海味而否认一日三餐对于人体的作用无异于那个只要三层而不要一层二层的儍土豪行为。审美的泛华并不是什么艺术终结的世界末日,而恰恰为我们获取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体验提供了可能。当代艺术已经被大量地运用到了装潢和设计中,电子设备的发展也让我们能够随时为自己的生活配上合适的BGM,那么,就请容许漫威电影,和其它许许多多大众艺术、通俗艺术一样,以一个陪伴者的身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加入一丝艺术的色彩。
    为什么不呢?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