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导师风采】安全学院 林柏泉老师

【导师风采】安全学院 林柏泉老师

阅读量:3827229 2019-10-26


CUMT
 | 讲述 矿大研究生自己的故事 |

林柏泉老师
01个人简介
他严谨治学,行之千里,深入煤矿瓦斯高效抽采第一线,痴迷瓦斯研究,潜心伏虎,为近十年来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的显著降低和瓦斯抽采量的显著提高作出重要贡献,实现“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初衷,是他最大的满足。
他亲切和蔼,愿为慈父,是三十余人学生团队的大家长,他为“孩子们”解决家庭苦难燃眉之急,他还为志同道合、永结同心的学霸弟子们举办集体婚礼,传承“执子之手,建设进步小家庭”的家训,是他最大的荣耀。
他是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教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江苏省第五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二十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02愿入虎穴,潜心治理瓦斯
瓦斯是井下“老虎”,煤矿第一杀手,几乎每年都有煤矿瓦斯夺人生命的报道。另一方面,瓦斯又是宝贵能源,80%以上是甲烷,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清洁可燃气体。目前,我国探明的瓦斯储量与天然气相当,约36万亿立方米,居全球第三。而据估算,1立方瓦斯可发3度电,热值与1.5公斤煤相当,开采利用瓦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如何将瓦斯化害为利,既避免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又能作为宝贵资源的有效利用乃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和科学家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
林柏泉老师自198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瓦斯课题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探究、实验研究、现场验证、推广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苦行僧般的执着“修炼”,面前没有掌声,没有鲜花,甚至没有多少突出成绩,就像“小草”一样默默生长和积淀“内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场科研和教学工作,解决煤矿安全问题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标。
林柏泉及其团队2008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等100余项,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检索72篇,EI检索166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1篇论文获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CP),3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被引用 5407次,单篇最高被引用534次,并且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
03愿做伯乐,发掘学生潜能
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叠加,苦心的钻研,丰厚的实践为他在瓦斯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转化为技术,才能发挥出它的力量。而育人,更是无价的力量。”此时,林柏泉老师有了一个更伟大的目标:为国家安全事业培养一批更加优秀的人才。在中国矿业大学任教以来,林柏泉老师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给学生讲解煤矿瓦斯治理的基础知识,“只有打好基础,掌握基本原理,练下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起跳的基础。”他给学生讲煤矿瓦斯防治和高效利用的最前沿技术,带回现场的最新进展。“瓦斯防治和利用,只有深入现场,才能避免技术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他给学生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林柏泉老师爱惜人才,从不放弃任何一位有潜能的学生。选择就读安全工程学科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不太好,许多优秀的学生在读完本科后选择就业,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2008年,专业排名第一的杨威,也准备放弃直博的机会参加工作。林柏泉知道,杨威是家中4兄弟中的老大,父亲因劳作患重病,母亲独自一人撑起4兄弟读书的开支。摆在这个懂事孝顺的长子面前的是两条人生选择:是做一名煤矿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还是成为未来煤矿安全领域的杰出人才。杨威想选择前者,但林柏泉更希望他成为后者。“你只有掌握了更深的知识、更前沿的技术,具备了更强大本领,才有可能为你的家庭带来更大回报,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林柏泉老师和杨威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同时,他主动资助杨威研究生入学期间需要的费用,让他专心读书、专心研究。在林柏泉的团队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煤矿艰苦行业的孩子们,品质都很好,他们能吃苦,不怕苦,但是,我不能让他们带着这种压力去学习。”林柏泉经常在经费中,给学生以最大的帮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杨威也异常地刻苦学习,并且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孙越崎奖学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16年,杨威以“讲师”的身份获评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煤炭系统十大杰出人才,并晋升副教授,如今已经成为矿井瓦斯研究领域的杰出青年人才。“没有林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在杨威心里,林柏泉老师是他永远的“恩师”。
04愿为人梯,培养高水平人才
和林柏泉老师有过较长时间共事的人,都说他是工作狂人。他要申报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还要带研究生;他要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也要参加重大煤矿事故调查,还要参政议政……“只有让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地气’,才能让他们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来,我的学生们,一定要有这个能力。”为了解决煤矿安全实际问题,林柏泉老师每年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深入现场第一线,不畏井下1000多米具有瓦斯突出危险工作环境,以极强的毅力、极高的热情去调研,足迹踏遍江苏、河南、陕西、山西、安徽等14个省48个高瓦斯矿区的近百处矿井,为矿山提供科研服务、处理现场事故、解决安全技术难题。每次带领团队下井,林柏泉老师总是走在最前面。“早期煤矿条件还不像现在这样先进,有时候走到现场单程就要2个多小时。回来后,脚都磨破了。”回忆起年轻时候的经历,林柏泉总是笑笑,似乎在讲故事一般轻松。“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不是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让他们看到我是怎么做的,把煤矿安全人的精神传承下去。”他带领团队下矿井、钻巷道、打钻孔、测参数,与矿上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摸爬滚打,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水,有时井下一呆10多个小时,每年完成的实际工作量都超过学校规定应当完成工作量的2-4倍。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林柏泉老师注重目标引领,努力打造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他每年都会安排大家进行年初规划和年终总结,“这个方法已经持续了十多年,效果非常好,我们每次汇报成果的顺序都是从硕士到博士,让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阶梯。”林柏泉老师说到,“我会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他们每次汇报的内容都会记录在册,当他们毕业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几年做了什么。我不能让学生们留下遗憾。”“我们坚持每周一都要开早例会,让大家总结上一周的工作并安排下这一周要完成的事情,一个周末过后往往是大家容易懈怠的时候,一个早例会可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投入一周的学习工作中来。”林柏泉老师说道,“为了让研究生们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每两周就会开一次学术交流会,大家的思想碰撞有利于创新性学术人才的培养。”林柏泉老师常说:“我个人能力有限,靠的是大家协同和团队的合力,我希望的是水涨船高,而不是鹤立鸡群。”他还告诫年轻人说,我们今天的成绩是在前人执着追求基础上积淀而成,由于周世宁院士、俞启香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形成的学科集体数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我们团队才得以幸运地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了一些成果。鉴于以上认识,林柏泉老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传授给研究队伍中的年轻人,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精心安排,采用“下现场”、“上学历”、“引进来”、“派出去”等多种途径,建立了一支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008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了40多位博士、博士后,100余位硕士和数千位学士等创新型优秀人才,遍及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他培养的学生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企业的中坚核心成员,相关大学教授、大型国企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和科研院院长。
05愿为慈父,以真情感动学生
“有时候我更愿意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我希望我可以全方面地培养他们。我的研究生,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再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勤奋学习,不能投机取巧,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林柏泉老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都是踏实而勤奋的,翟成、朱传杰、杨威、李庆钊等学生现在都成为了矿大安全学院的教授、副教授,还有很多学生被重庆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各大名校挖掘,如张超、李全贵、李子文、倪冠华、江丙友等。“融洽”、“亲切”是林柏泉老师的科研团队中每个人对此团队的评价,“我们团队中的人来自各个院校甚至不同专业,但我们的包容性极强,我希望每个人能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希望这个团队能给大家带来家一般的感觉。”2008年,学院从东南大学引进了热能专业的李庆钊博士,“他主动申请进入我们团队,我非常欢迎。”林柏泉老师像培养自己的研究生一样,和李庆钊一起进行学术探讨,把李庆钊的热能专业和安全学科相融合,逐步确定了低浓度瓦斯利用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向。2014年,博士生闫发志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父亲和哥哥在一场车祸中不幸去世,家中母亲和嫂子无法接受这一情况,纷纷病倒了。闫发志又悲又痛,萌生了退学的念头。林柏泉老师听到这一消息,立刻主动和闫发志交谈,鼓励他化悲痛为力量,以慰藉父亲在天之灵,同时在经济上给以无私的帮助,让他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使他很快收起了悲痛,又重新投入到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有一篇ESI高被引学术论文,也获得了2016年度的国家奖学金。在林柏泉老师的团队里,每年六月份,都是“双喜临门”的时期,有学生毕业,获得了好的工作,更让他开心的是,每年都有学生“扯了结婚证”。林老师和爱人张老师都会像家长一样,给孩子们策划准备婚礼。“这就是他们的家啊,我和爱人就是他们在学校里的家长。”每当谈起他的得意弟子们,林柏泉总是如此感慨。 “其实我对我的研究生们和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希望他们能够自我发展,愿意为他们提供平台、开阔他们的视野,毕竟未来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林柏泉老师甘愿做一位引路人,默默地为学生们付出。安全领域,任重道远。登上一山又一山的林柏泉老师,没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而更多的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使命感。他暗暗告诫自己:今后的路还很长,“气老虎”还没有完全被驯服,一定矢志不渝,砥砺奋进。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杰出的人才也会前赴后继地在安全领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CUMT
| 因为有你  我们更精彩 |
  编辑 | 施思
来源 |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欢迎留言,我们陪你研途不再孤单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