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有“质”有“量”之路还有多远
阅读量:3849296
2019-10-27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以下简称2019年版《标准》),围绕增加职业技能要求、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级时间等方面做了重大修改。新标准的出台,也是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的迫切期待。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失智、独居、高龄老年人日益增多,养老护理行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养老护理服务供不应求
据统计,目前全国预计有4000多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需要1000万护理员,但现有护理员不足30万人。
北京千禾颐养家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千禾养老)总经理罗圣华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千禾养老的老人绝大多数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平均一名养老护理员要照顾三到四位老人,而且80%以上的老人年龄在70岁以上,还要轮流值夜班。相对来说,养老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很大,工作强度不小。
在千禾养老工作已有7年的贾凇,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养老护理人员,贾凇告诉记者,养老护理员主要是照顾老人起居饮食,搀扶、喂食、洗头等等,看似很普通,好像人人都会做,其实都是有技巧、有讲究的。有时候在工作中遇到家属的不理解,或者老人不开心发脾气的时候,也会感到委屈。
谈起薪酬时,贾凇笑了笑:“我们是低薪族,护理员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算是做得不错的了。”
同样在千禾养老工作的刘桂杰说:“我没有什么学历,做这个行业可以管吃管住,生活比较稳定,虽然工资低,但是照顾老人也是在积德行善,还挺有动力的。”刘桂杰表示,自己也有顾虑,“如果生病了,在大城市看病需要花不少的钱,所以内心也比较矛盾,犹豫要不要坚持。”
50岁的张姐来自农村,是郑州芳心金钰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她原本是一名居家养老护理员,因为照顾老人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扭伤了腰,不得不辞职。
北京和伊康护养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亮表示,大多数养老护理人员来自农村,而且年龄在50岁左右的居多,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了他们是否能长期从事这一工作。而对于一些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来说,成绩突出者就会开始转行做行政管理、文职之类。长期稳定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的人比较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养老护理人员短缺是养老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度低、工资待遇差、职业保障少、从业风险高等。因此,当前养老护理员呈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的总趋势。
各地出台政策鼓励养老服务业
为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缓解人才短缺困境,2019年版《标准》做了修改:将从业人员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将五级/初级工申报条件由“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调整为“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年(含)以上”;明确未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口试的方式,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
对此,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邹文开说,无学历也可入职,一是体现了对现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尊重,有利于促进、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二是吸引更多社会人员投入养老服务行业,只要有意愿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等人员都可以成为正规从业人员。三是有利于全体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
事实上,为解决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大的问题,各地也都曾出台政策意见鼓励更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2017年1月,北京市民政局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本市要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统一登记制度,将实施非京籍养老服务人才积分落实优待政策,大学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工作还将获得入职补贴。
2018年,广州市民政局公布了《广州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就业补贴及岗位补贴试行办法》,对从事一线养老护理工作满10年的养老护理员,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艰苦岗位补贴。
今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发布了《养老护理职业发展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海淀区直接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每月可享受岗位津贴,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一线服务工作,最高可获得一次性6万元的入职补贴。
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有待提高
2019年版《标准》还增加了对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要求:顺应居家和社区养老需要,在各职业等级中新增养老护理员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应具备的技能要求;强化消防知识在养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在“基础知识”中新增“消防安全”内容;关注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将“失智照护”分层次纳入各职业等级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根据地方积极探索“养老顾问”服务等实践,新增“能力评估”和“质量管理”等两项职业技能。
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位养老机构运营者,他们普遍认为,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有待提高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每一位养老护理人员都要经过严格培训,合格了才能入职,不合格的辞退或者从保洁员开始做起,只有掌握熟练的护理技能,才能更好地照护老人。”罗圣华说。
据了解,为提升养老护理人员技能,各地也曾制定相应举措,例如,2016年,上海市实施“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制定发布《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专项)规划(2015—2020年)》和《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计划》,目标到2020年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
今年,山东济南市计划培训5500名养老护理人员,除积极安排相关人员参加省相应培训班外,市和各区县民政部门要紧密结合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这个主题,突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和技能提升这个重点,尽快形成并启动市、县两级的养老服务培训工作。
邹文开建议,在提高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方面,一是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和层次。二是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护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指导技工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是加强政策保障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挂钩机制,促进养老护理员的技能等级和收入水平同步提升。
据了解,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将以公布实施2019年版《标准》为契机,建立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示范点建设。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
“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但是真正从事养老护理员这份职业的人并不多,随着国家的重视,期待未来薪酬待遇能够提高,护理技能不断提升,养老护理员的队伍中也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专业化精细化程度更高,养老护理人员有数量也有质量。”张亮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让养老护理人员更有获得感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近2.5亿,全国预计有4000多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需要1000万护理员,但现有护理员不足30万人,存在巨大缺口。
很多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一个人照顾若干个老人……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偏低成为普遍现象。脏、苦、累,报酬低,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重要原因。
从人员构成方面来说,我国很多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是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等,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在进养老院工作之前除了生活经验,并没有掌握足够的应对老人心理需求及特殊照护的专业知识。此外,由于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低,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慢,护理人员的国家技能考核对他们来说“压力山大”,付出时间成本太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挡了“有心护理、无力考证”的人的脚步。
总而言之,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感少、成就感低,是护理职业迟迟得不到发展的原因所在。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养老现状,打破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的现实窘境,满足养老市场的巨大需求,2019年版《标准》在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升时间等方面的改变可谓恰逢其时。
其中,2019年版《标准》将从业人员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明确未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口试的方式的改变,在降低入职学历门槛的同时,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群体目前的构成情况,采取更加贴合实际的考试方式,会鼓励很大一部分学历较低的护理从业人员积极持证上岗,改变他们在从事护理工作时无证护理的现状,促进其主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变成真正的护理“正规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他们的职业成就感。
此外,2019年版《标准》中将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的增加、申报条件的调整以及各职业技能等级的“申报条件”从业年限的缩短,不仅更加明晰了养老护理等级的划分,促使这一职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也将加快提升养老护理人才层次。
2019年版《标准》的颁布实施顺应了当下养老所面临的急迫需求,在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必将进一步满足亿万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转自:中国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