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这个古镇天下难寻 美到“水晶晶”!

这个古镇天下难寻 美到“水晶晶”!

阅读量:3857108 2019-10-27


加星标找我更方便
第一时间看好文
它,穿越千年历史,是流动的文化长廊;它,突破限制沟通南北,是活跃的水上动脉;它,连接江河湖海,是呼吸的黄金水道。而当它流经湖州南浔,一条财富之路、文化之路也缓缓铺陈开来。是怎样的运河水,孕育出了辑里湖丝的与众不同?又是怎样的运河水,摆渡出一群商人的财富之路?时光流转,如今运河两岸的古迹里,又传递着怎样的历史的文脉?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带您走进大运河湖州段,感受“一丝一书”间的南浔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

 丝,创造了南浔的财富故事  
丝,凝结着蚕宝宝一生的精彩华章。古老的缫丝机,日夜不停地转动,转出了南浔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最初的声誉和财富。
湖丝,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召开的时候,有一个上海的商人把12包生丝运到伦敦,12包生丝用灰不溜秋的包装包裹着,被人扔在了角落里。
直到一个多月后,有人无意中打开来看,才发现了这东方的瑰宝。

辑里湖丝,以南浔的辑里村命名。1851年,产于南浔的辑里湖丝荣获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白、净、柔、韧”的辑里湖丝,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大奖的民族品牌,从此销行海外。
《吴兴蚕书》中曾写道:“丝由水煮,治水为先,有一字诀,曰:清,清则丝色洁白”。过去人们对生丝质量好坏的评断,最简单的办法是用铜钿挂在所缫的一根丝上,越能承重、韧性越强的丝为上品。南浔辑里村早有“水重丝韧”的传说,该村穿珠湾、西塘桥河之水,不仅十分清澈,而且富含矿物质。因为一方好的水土,南浔人创造出了辑里湖丝的与众不同。
“穿珠湾的水,匀二叶的桑,莲心种的蚕”,这是辑里湖丝能够脱颖而出的奥秘。

 水,乘载着南浔的发展  
“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天空,水晶晶的日月,水晶晶的星辰……”作家徐迟先生用了66个“水晶晶”来描写他的家乡——南浔。
南浔,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河网纵横,密如蛛网。南浔的水,养出了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也传承着运河的故事和文化。

2014年的6月22号,大运河南浔段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江南运河南浔段作为一个独立的遗产区,它主要是包括了一段和一点,这也是湖州唯一一个入选的申报点段,也是中国首个整体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一个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
所谓一段和一点,一段指的就是河道本体,就是頔塘故道,頔塘故道全长大约是1.6公里左右,那么它既是南浔古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古镇连接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的水道。

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頔塘,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历史上江南运河的“西线”,也是大运河的重要支线。
西晋时,吴兴太守殷康筑堤岸,“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旁溉田千顷。”不仅防洪,而且有效地灌溉了流经之处的田地。
頔塘自湖州东门迎春桥经南浔至江苏平望莺脰湖,全长约60多公里,南浔区境内约22.16公里,是江南重要的交通航道、漕运通道和水利设施。而到了唐代,面对盛唐的繁荣经济,頔塘不再是一个水利工程,它又成为一个交通的主要的命脉。江南的粮食丝绸就通过它,通过大运河运到京城里面去,所以当时的官府码头主要的商铺都建在頔塘的两旁。

南宋时,取頔塘边南林、浔溪两个村庄的首字,建立了南浔。当时,南浔镇已是“水陆要冲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根据頔塘附近的百间楼民居的传说,可见当年南浔的富庶。
百间楼,相传是明万历年间尚书董份为家眷仆从居住,沿原南浔城壕内侧而建,后又增建至对岸,因有房屋近百间,故名“百间楼”,全长400多米,蔚为壮观。

頔塘故道上的通津桥,当时是南浔的中心,丝上市的时候,清代诗人笔下写道:“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都是一片银色的世界。清代的描写,说明了当时南浔的发达鼎盛。
明清时,通津桥畔是“辑里丝”的集散中心。桥南有一条小街,名曰“丝行埭”,当初街上开满了大大小小的丝经行,素有“丝市”之称。
“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万户周遭见,千艘百夜通。”描述的都是通津桥头“丝市”之盛况。

到了近代,养出了辑里湖丝的运河水,再一次打通了南浔商人的财富之路。
近代,南浔人抓住上海开埠的契机,贩丝沪上,大力发展生丝外贸,从而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史称“浔商”)。南浔民间说法,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对于江南豪门的资产,民间传说的版本不一,不过据初步统计,他们的财产总额相当于晚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可谓富可敌国。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南浔的商人们抓住了“上海开埠”这一时代契机,带上家乡的辑里丝,从青石板踏上运河的船只,与洋行做生意。1847年,辑里湖丝已经占上海出口丝贸易总量的63.3%。积累了财富的丝商群体,很快又向金融业、盐务等广泛投资。南浔的“刘张庞顾”四象家族中的顾家,购买了当时上海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独占上海进出口货物的装运和打包业务。
 书,传递着江南古镇的文脉  
南浔商人们在上海跟外国人做生意,不仅积累了财富,更是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细想。
近代的“西风东渐”,使南浔的建筑折射出五彩斑斓的“中西合璧”色彩,既有东方传统的遗韵,又有西方新潮的风采。无论是小莲庄的东升阁,还是刘氏悌号红房子;还是张石铭旧宅,都表现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鲜明特点,在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

以张石铭旧宅为例,它是一座经典的中西合璧建筑,被称为江南第一巨宅。其门楼上的砖雕,飞檐勾角,以及走道、门屏上的字样图案,工艺精湛,风格高雅,无不透出凝重而又古朴,清新而又悠远的气息。跨过铺满青石板、碎砖片的小路,穿越富有东方韵味的亭台楼阁,走进罗马柱后面铺有彩色瓷地砖的舞厅,又能看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除了建筑,腰缠万贯的南浔商人还对书籍情有独钟,“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继”。中外闻名的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是中国近代史上私家藏书最多,花费精力、金钱最多的一个。
1920年,为藏书计,刘承干“靡金二十万,拓地二十亩”,在南栅鹧鸪溪畔构筑藏书楼,1924年落成,溥仪题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嘉业堂以此而得名。
“得诸社会,还诸社会。”鼎盛时期的南浔金银如山,书声如涛。书香溢城的南浔出了许多藏书家,也建了不少藏书楼。刘桐的“眠琴山馆”、蒋汝藻的“密韵楼”、张均衡的“六宜阁”等都曾名噪一时。
“水市千家聚,商海舟结邻”。南浔,一座由水而生长起来的江南古镇,用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历代奋斗,回馈着运河的滋养,书写了江南经济中一段华美别致的篇章,传承下崇学重教的思想,留下了唯美别致的文化记忆,等待更多的人去走近他,了解它,传播它。

文章内容根据中国作协会员、南浔人文学者陆士虎,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南浔人文学者沈嘉允,南浔镇宣传文化中心陈旭的采访内容整理而成。感谢湖州市社科联、南浔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对节目的拍摄给予的支持。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2019年,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节目以讲座为载体,邀请浙江省内外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以文化的力量为浙江大地提供精神滋养。
更多内容点击? 大运河(宁波段):天工人巧? 当大运河与海洋相遇,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传承千年运河文脉,他们这样做…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