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温州走出的27名院士,其中乐清有......

温州走出的27名院士,其中乐清有......

阅读量:3858999 2019-10-27





从大气科学到地质科学
从数学研究到材料物理
从细胞遗传到基因组研究
……
新中国成立以来
温州先后有苏步青、夏鼐、谷超豪等学者
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们在多个国家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默默耕耘,取得重大成就


滕锦光院士
1964年出生在温州永嘉。1979年毕业于永嘉劳武中学(今罗浮中学)。1979年,滕锦光考入浙江大学。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建设及地政学院院长。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吴朝晖院士
1966年12月出生,温州人,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浙江省特级专家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谢作伟院士
1964年出生于温州苍南,1978毕业于苍南县灵溪中学,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郑晓静院士
郑晓静,兰州大学教授。1958年5月生于湖北省武汉,籍贯浙江乐清,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获兰州大学博士学位。
郑晓静院士长期从事弹性力学、电磁材料结构力学和风沙物理力学研究。解决了大挠度薄板精确求解和近似解析求解的收敛性证明等难题,完善了板壳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求解理论;系统建立了铁磁、超磁致伸缩和超导材料及结构在电磁场中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和有效方法,解决了原有理论的预测与各类典型实验长期不符的问题;在风沙环境力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现场实测,研究了沙粒带电现象及其对风沙运动的影响,提出了风沙流和风成地貌(沙纹及沙丘)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预测方法,对一种工程固沙(草方格)方法给出了设计的理论公式。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张超然院士
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40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66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
张超然院士任原电力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总工程师、院总工程师等职务期间,主持我国二十世纪建成的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及溪洛渡、锦屏一级、官地、桐子林、沙牌、小关子等十几座大中型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1996年8月至2014年4月,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主持和参与三峡工程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处理和解决现场的有关技术问题;负责装机容量我国第二、世界第三的溪洛渡水电站和我国第三的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中的技术工作,为三座巨型水电工程的成功建设和投产发电作出突出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国家设计金奖1项,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焕明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1978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82年于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焕明院士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其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振民院士
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41年9月21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金振民院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和地球深部物质性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上地幔部分熔融实验,岩石圈流变学,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律,中国大陆科学钻的岩石物理性质和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成因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方国洪院士
浙江省瑞安市人,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方国洪院士从事海洋潮汐、海洋环流和海洋数值建模研究,我国海洋潮汐学主要开拓者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提出潮汐潮流分析和预报的一系列新方法,通过对现场和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构建了中国近海准确的潮汐潮流模型,并先后主持研制成两代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系统。给出了含摩擦Taylor问题的通解,从理论上导出潮流垂直变化的基本规律,系统研究了潮汐摩擦的非线性效应,揭示了其基本特征。1991年首次定量计算了台湾海峡和东海陆架海水流量,并提出台湾-对马-津轻流系;1998年提出南海环流的流圈结构;2002年提出在南海存在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的分支,简称南海贯穿流。
其已发表论文160多篇,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李大鹏院士
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浙江康莱特集团总工程师等职务。1950出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县,197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2001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医学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李大鹏院士30多年从事中药制药工程创新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攻关课题项目13项。早年从中药薏苡仁中发现并成功提取分离到抗癌新化合物,获得发明专利,提升了中药研究原创水平。率先创建中药静脉乳剂技术平台,研制成功抗癌新药康莱特注射液。近年又创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工艺技术平台,并率先被SFDA批准投入生产,使几项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康莱特单一产品已实现产值80亿元,为国家纳税12亿元。
其先后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获得中、美等国药物发明专利24项,研制成功新药5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省、部级一等奖4项,撰写学术论文及专业著作30余篇(部)。

孙义燧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1936年12月20日生于南京,籍贯浙江瑞安。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孙义燧院士主要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与陈翔炎等合作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问题。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Marchal等合作证明了三体问题椭圆Euler特解对应的惯量矩的最大下界即为所有有界运动惯量矩的最大下界。首先发现并与程崇庆一起证明了保守系统中近可积三维保体积映射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由此结果可以否定保守系统中的拟遍历猜测和Pesin的正Lyapunov指数猜测,而正Lyapunov指数是一个系统具有混沌运动的标志。
其代表著作为《摄动理论》(与易照华合著)。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伍荣生院士
伍荣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伍荣生院士对大气动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边界层动力学与锋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大气波动动力学中,解释了气象观测中的某些现象;在非线性波动共振的研究中,最早提出共振周期与大气中的中期天气过程相应关系;在边界层动力学研究中,建立了四力平衡条件下的边界层动力学模型,提出了Ekman动量近似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形、摩擦与锋生等的相互关系。
其进一步发展了地转适应与锋生理论,该研究结果已被实际工作和数值模拟试验证实。代表作有《大气动力学》、《大气科学中的数学物理问题》和《现代天气学原理》。

张淑仪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1935年12月2日生于浙江温州。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校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张淑仪院士长期从事超声物理和光声科学研究工作。在声光互作用、声表面波、光声热波效应和激光超声,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分析、参量定征和无损评价的研究中,在机理、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有所发现、创新和发展。其澄清了乙酸乙酯中超声弛豫过程的两种分歧论点研究了铌酸锂基片上有关圆弧形叉指换能器激发声场的聚焦效应,提出了新概念。利用相位选择方法对集成电路进行光声成像,得到了迄今国际上最好的分层成像对半导体材料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声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发展了光声技术应用于半导体超晶格等多层薄膜的研究。
1991年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陈式刚院士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11月28日生于浙江温州,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式刚院士从事过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在非平衡统计物理研究中首次阐明如何从久保输运系数形式公式获得具体的、正确的输运系数,并获得了强磁场下横向输运系数。在映射、混沌、符号动力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等方面获得多项成果,特别是对耗散系统,在参数轴上、周期轨道形成区间、混沌轨道为离散的点集情况下,论证了单峰映象混沌区测度达90%。对非微扰多光子阈上电离的研究,改进和拓宽了Keldysh理论。用半经典理论计算发现了电离电子与离子多次散射对能谱和角分布的重要影响。研究了多光子区、隧穿区与稳定化区双色光电离与双色光初始相对相位的关系,发现稳定区的电离率随相位变化幅度可达2~3个量级。

李邦河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42年7月7日生于浙江乐清,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邦河院士在微分拓扑方面,发展了流形到流形的浸入理论,把浸入理论中的一个奠基性定理从最简单的流形(欧氏空间)推广到任意流形。在量子不变量和低维拓扑方面,对四维流形的最小亏格问题取得了若干突破,对Witten型不变量,提出新不变量,算出了所有透镜空间Witten不变量。在非标准分析和广义函数方面,给出了任意的两个广义函数的乘积,推进了广义函数的乘法理论。在单个守恒律间断解的定性研究方面,否定了苏联著名数学家Oleinik关于间断线条数至多可数的著名断言,解决了美国科学院院士Lax和Glimm的三个猜想。

李启虎院士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39年7月22日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启虎院士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声纳设计、研制工作。其结合我国浅海声传播的特点,应用信息论、数字信号处理、水声工程等理论,解决了一系列水声信号处理中的问题,研究了自适应波束成形的稳态特性,给出了用频率域最优传输函数求解波束指向性的表达式,给出在海洋噪声背景下检测微弱信号的增益计算方法,解决了在时间上非平稳、在空间上不均匀的噪声场对经典理论应作的修正的问题。
李启虎院士提出了指导声纳设计的重要依据-声纳方程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水下目标的被动检测中提出利用声信号的相位信息估计目标方位的新方法,还提出了用自适应阵处理方法完全分离在空间上不生叠的多个点源信号的新算法。

姜伯驹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1937年9月4日生于天津,籍贯浙江苍南。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姜伯驹院士曾任“973”项目“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拓扑学中的不动点理论和低维拓扑学等领域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迹群概念,在尼尔森数的计算上取得几十年来的第一个突破并于1979年以后运用低维拓扑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映射类的最小不动点数方面取得出色成果,特别是全面地解决了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一般说来是否定但对曲面自同胚是肯定)。80年代末以来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开辟了将此理论应用于动力系统的途径。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戴金星院士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5年生于浙江瑞安,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戴金星院士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代表作有《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和《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等,分别于1987、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孙大业院士
孙大业,祖籍温州鹿城,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至198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植物学系和贝勒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进修、合作研究;1993年被批准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被聘为河北省首批“燕赵学者”,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孙大业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领域中植物钙调素(CaM)及质外体多肽信使的研究,以及植物耐热性的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理的研究,撰写了中国国内第一本《细胞信号转导》著作。
沈志勋院士
沈志勋,1962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物理科学Paul Pigott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SLAC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1979年沈志勋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得罗格斯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获得卡梅琳-昂尼斯奖;2011年获得奥利弗·伯克莱奖;201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2015年4月29日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11月2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沈志勋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凝聚态物理、复杂材料包括超导材料、磁性材料与其他绝缘材料。
已逝世的温籍院士:
张肇骞、苏步青、夏鼐、施立明、郑振铎、伍献文、谷超豪、王克明
来源:温州人物综合世界温州人家园、浙江新闻客户端、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标题:温州走出的27名院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戳阅读原文,安装乐清城市网app查看更多内容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