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在过去的300天里,WeWork 都发生了什么?

在过去的300天里,WeWork 都发生了什么?

阅读量:3878096 2019-10-28


关注我们,发现商业零售的另一面
我们梳理了过去300天里WeWork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节点。多米诺骨牌式的倒塌背后,是共享经济的一地鸡毛,那究竟谁该为此负责?
- 巅峰 -
2019年年初,WeWork 的估值达到了470亿,风头一时无俩。

   2018 年12月 首次秘密提交 S-1 招股书
据创始人亚当-诺依曼(Adam Neumann)的一份备忘录显示,WeWork 在2018年12月份就已首次秘密提交了S-1招股书文件。
   2019年1月,完成2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470亿美元
1月9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办公行业巨头WeWork宣布完成了2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日本风投巨头软银集团。
软银集团此前已经承诺对他们投资 40 亿美元,而现在这笔最新融资交易完成之后,该公司本轮融资的总金额已经达到了 60 亿美元,其中 50 亿美元以主要增长资本形式进行投资,剩余的 10 亿美元将会通过二级资本市场从现有投资者和员工手上收购股票。
   1月,公司正式更名 We Company,宣布三条产品线
就在WeWork宣布估值达到470亿美元的同时,公司宣布将其品牌重塑为“The We Company”。同时整合出三个不同的业务条线,分别包括:WeWork、WeLive、WeGrow。
WeWork 将会进一步扩展现有联合办公业务,让人们营造一个能够在美好生活中工作的环境,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WeLive 的使命是要建立一个不让人感到孤独的世界;WeGrow 的愿景则是要去帮助人们释放自己的潜力和能量。当时谁都不知道,后两者在十个月后将面临一次大考验。
   4月,官方首次证实已秘密提交 IPO 申请
在这份IPO招股书中,该公司并未披露财务信息。但其估值当时已位于美国公司中排名第二,仅次于Uber。与此同时,在3月份,WeWork曾披露信息称其2018年的营收为18亿美元,净亏损为19亿美元;相比之下2017年的营收为8.86亿美元,净亏损为9.33亿美元。部分媒体从一开始对上市就持有怀疑态度,为后续的一系列发展埋下伏笔。
- 初现端倪 -
舆论几乎从公司开始申请IPO就一直未停,甚至愈演愈烈的。在批评公司商业模式的同时,创始人之前曾购置的房产、资金也被搬上台面。

创始人 Adam Neumann
   1月,创始人被指将旗下物业出租给 WeWork
曾有报道称,创始人亚当-诺伊曼 (Adam Neumann) 将其持有权益的多处物业出租给WeWork,由此获取了数百万美元的收益,这引发了投资者的不安,认为Neumann 可能通过租金或者他与WeWork商定的其它条款获利。
   5月,WeWork 购买CEO所持物业
诺伊曼计划将他拥有并出租给 WeWork的物业出售给这家共享办公空间企业旗下一家房地产投资子公司。此举旨在消除一个潜在利益冲突。一些企业治理方面的专家已表示,类似诺伊曼出租物业这样的做法在上市公司中极少见。
   7月,事件扩大,创始人被爆套现7亿
知情人士透露,诺伊曼在该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前,通过出售股票和举债,从公司中套现了逾7亿美元。
   8月5日,与投行接触准备筹集60亿美金,用于全球扩张
据外媒报道,WeWork 公司也准备提高投资银行的上市承销费率,摩根大通银行和高盛集团两家投行下月牵头进行该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
WeWork 上市融资的目标是35亿美元,将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今年以来融资规模第二大的上市交易。市场人推测,WeWork 选择抵押贷款或是害怕公司 IPO 步入 Uber和 Lyf t的后尘,因此尝试借此增加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公司资金池的信心,缩减IPO发行规模。
- 正式申请IPO 
和其他企业IPO期间正面的评论大相径庭的是,所有的媒体舆论都几乎一边倒地质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否能可持续盈利。而8月14日,只是一个开始。

   8月14日,WeWork正式递交招股书
招股文件显示,WeWork在2019年上半年净亏损9.04亿美元,净亏损同比增长25%。但其前六个月的收入达15亿美元,同比2018年约增长了一倍。因“不健康”的盈利数据和被质疑的商业模式,WeWork被称为“最极端”的IPO案例,甚至有观点认为,它将与共享出行企业Uber类似,登陆市场后既遭大跌。
- 负面缠身 -批判WeWok似乎成了一种全球媒体的政治正确。从8月15日起,WeWork 几乎每天都占据了全球科技财经类新闻的头版头条,而大家关心的内容已不是这个共享经济鼻祖的伟大愿景,而是创始人丑闻、内部冲突、以及不断下调的估值。
   连续不断的负面新闻及控制不住的舆论
8月15日,摩根士丹利退出WeWork的IPO计划,在失去了主承销商的角色后,该银行退出了IPO计划。
 
8月21日,总统候选人安德鲁-杨(Andrew Yang)在一条推文中称 WeWork 470亿美元的估值“荒谬至极”。
8月27日,有媒体指出,有近12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离开了该公司,其中包括部门临时主管、人才招聘高级主管和人力战略主管。在此之前,至少还有五名高级人力资源主管在2015年至去年期间离职,其中包括首席人力资源官。据报道,其中有几个人因与创始人意见不合而离职。
去年的前高管起诉公司年龄歧视及性别歧视事件,再次被搬到台面上,至少有两名前人力资源主管对该公司提出了性骚扰指控。另有一起案件声称,股权奖励几乎完全授予男性员工。
9月18日,有报道详细介绍了诺依曼的疯狂派对行为和管理风格。有报道称,诺依曼要求他的公司每年解雇20%的员工,作为一项削减成本的措施。有一次,诺依曼宣布裁员,并请大家喝龙舌兰酒。
9月20日,曼哈顿 WeWork的一个租户发现其薄弱的网络安全暴露了租户的敏感信息。糟糕的WiFi安全性使得WeWork的一名租户能够查看别人的隐私信息,包括银行账户详细信息和大楼内其他公司的司机的驾驶执照。
 
- 大跳水 -
不断下调的估值和不断爆出的公司丑闻几乎同频发生,这意味着什么?

   在几天内,估值被打了个“2折”
9月6日,WeWork大举下调其目标估值至 200-300 亿美元,而之前的最高估值是470亿美金。 9月9日, WeWork正在考虑IPO估值下调低于 200亿美元,WeWork最大的股东软银要求暂停IPO。 9月11日,知情人士称,WeWork估值已经跌到 150-180亿美元。 9月14日,WeWork 被指可能 在IPO中寻求 100亿至120亿美元估值,这个数字甚至比不上公司此前拿到的融资总额。
   削弱创始人权利
9月12日,WeWork开始就限制诺依曼和他的妻子丽贝卡-诺依曼(Rebekah Neumann)的权力展开辩论。据报道,该公司开始考虑减少诺依曼每股20票的投票权,该公司及其顾问还考虑,如果丽贝卡的丈夫去世或无法管理公司,她将不再担任指定继任者。 9月13日, WeWork董事会宣布改变公司的治理方式,包括诺依曼的权力。诺依曼的投票权从每股20票被大幅削减到每股10票。在IPO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他出售的股票数量不超过10%,并表示他将偿还与该公司达成的房地产交易的利润。
9月22日,一些 WeWork 董事会成员开始考虑罢免诺依曼首席执行官一职,诺依曼与董事会和投资者就他未来在公司的角色进行谈判。 9月24日,诺依曼辞去了WeWork首席执行官的职务,但仍将担任We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的两位现任高管塞巴斯蒂安-甘宁安(Sebastian Gunningham)和阿蒂-明森(Artie Minson)被任命为联席首席执行官。 诺依曼在声明中表示,“近几周来,针对我的审查已经成为一种重大的干扰,我已经认为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
   无限期延迟IPO 9月16日,有报道称,IPO被无限期推迟,至少推迟至10月份。WeWork在一份声明中表示:“We公司期待着即将到来的IPO,我们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IPO。” 9月17日,在推迟上市计划后,WeWork的债券价格以创纪录的速度下跌,债券面值下跌了7%,创下2018年4月发行以来的最大跌幅。
9月25日,WeWork将旗下自2017年以来收购的三家公司挂牌出售,包括Managed by Q、Meetup和Conductor,它们的业务分别是办公室清洁和管理、群组会议和市场营销。 9月30日,联席首席执行官无限期推迟IPO。
-  新局面?-
“创始人退出,资本上场。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但WeWork显然已经没有了筹码。而就在不久前,中国的乐视也曾出现类似的现象。历史有时总是惊人的相似。

   软银的博弈
10月8日,WeWork与软银展开10亿美元新投资的磋商,希望借助这笔资金实施一次大规模重组。知情人士称,如果磋商取得成功,该公司还将寻求与摩根大通磋商一笔30亿美元的债务融资协议。
 10月10日, WeWork 印度业务大股东吉图·弗瓦尼(Jitu Virwani)今日表示,在取消IPO计划后,WeWork与印度当地银行ICICI Bank展开的1亿美元融资谈判已经破裂。为此,WeWork正寻求向其他投资者融资2亿美元。 10月11日,WeWork的教育部门 WeGrow计划在学年结束时关闭。这所学校两年前开学,现在有大约100名学生。根据孩子的年龄,学费从22000美元到42000美元不等。
 10月21日,WeWork 计划评估软银和摩根大通的资金援助方案。软银提出投资50亿美元,加快计划明年实施的15亿美元股权投资,并从现有投资者那里再购买10亿美元的股票。 10月23日,The We Company 和软银集团已达成新的资本注入方案。软银同意进行 50 亿美元的新投资,同时还提出了 30 亿美元的股份回购要约。 根据一份声明,在交易和要约收购完成后,软银将持有 The We Company 大约 80% 的股份。(80%的股权,但并不是变成子公司) 由于 WeWork 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软银实际上无法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会议上获得多数投票权。因此,尽管软银持有该公司的 80% 股份,但 WeWork 也不是软银的子公司,而只是一家 “关联” 公司。
软银董事长及 CEO 孙正义在声明中表示:“软银坚信,世界正在经历工作方式的巨变。WeWork 站在这场革命的前沿。对世界领先的科技颠覆者来说,经历类似 WeWork 的挑战并不少见。由于愿景没有改变,软银决定提供大笔资金注入和运营支持,加倍押注 WeWork。我们仍将致力于 WeWork,以及该公司的员工、会员客户和房东。” 
   最近进展,WeWork 计划裁减多达4000个工作岗位 WeWork 在全球拥有14000名员工,此次裁员比列高达30%,其中被裁减的约1000个岗位将被转移到外包劳务公司,这一举措主要为了扭转这家共享办公空间企业的经营局面。
WeWork会优先考虑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并正在考虑撤出包括中国、印度和拉丁美洲在内的大部分地区。
 后记:锐裘说 
WeWork IPO, 这部备受全球瞩目的长篇连续剧,暂时以创始人拿着17亿美金出局,软银用50亿美金接手,并试图扭转当下的经营局面而告一段落。应该再也没有其他共享经济型企业上市之路比 WeWork 更曲折、代价惨重了。从年初的风光一时无俩,到如今被拉下神坛,估值被活生生打了两折。
从目前来看,舆论一边倒地把WeWork的问题推给创始人夫妇。的确,这对夫妇的行为需要负上很大责任,但又是谁在一开始赋予他们虚高的估值?又是谁在之后让企业深陷泥潭?
再回过头来看WeWork的愿景。招股书中这么写道:
“我们在一个特定城市战略性的聚集地点越多,我们的社区就越大,越有活力,这种集群效应可以提高我们的品牌知名度,使我们能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推动全球平台的货币化程度更高。”
如果资本无限充沛的情况下,我相信这个宏大的愿景是成立的。可惜,在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被推倒时,其实之前就早已埋下了所有暗雷。

整理:珂珂
编辑:锐裘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
   Nike | 星巴克 | 优衣库 | 肯德基  喜茶 | 连咖啡 | 故宫 | 言几又 | 一条 | 时堂 | 吱音 书店 | 城市更新 | 网红咖啡馆 | 快闪店 | 老字号革新 兴业太古汇 | 大悦城 | 新天地 | 老佛爷百货 | 嘉里中心
若您是第一次认识我们,欢迎点阅读原文查看往日推送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