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琅琊宋氏景行维贤 牧汝五载德建名立 清代名吏宋名立汝州勤政爱民故事(下篇)

琅琊宋氏景行维贤 牧汝五载德建名立 清代名吏宋名立汝州勤政爱民故事(下篇)

阅读量:3878231 2019-10-28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是《千字文》的名句。前两句分别出自《诗经》与《尚书》。意思是: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所以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克制妄念,努力仿效圣人。后两句承前意为养成了好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名声也自然随之而来;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也随之正直庄严一样。不知清代汝州知州、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名士宋名立(1698—1757)的名字是否来源于此。宋名立在汝州任职五年后离开时,士绅称赞他:聿兴学校以作人,广建仓廒以积谷;士敦诗书弦歌比户,农服田力桑麻遍野;案无停留之牍,狱无冤滞之囚;工商各安其业,市廛悉平其争。

▲宋名立捐资重修的石拱桥,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创立汝州诗宗祠

汝州人杰地灵,诗人层出不穷,最有名的是唐代刘希夷,《旧唐诗》艺文志收有《刘希夷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录《刘希夷集》四卷;《全唐诗》刘希夷的诗独占一卷,收录诗歌35首。宗端修是金代汝州进士诗文俱佳,元好问《中州集》卷八中收录有宗端修的诗,诗前有《宗端修小传》。吴治汇是清初顺进士,爱好诗文,官至刑部郎中,《汝州志》和《风穴志》均收录有他的佳作。清代的任枫学识渊博,精于诗文,编写《风穴志》,还著有《史勺》《琐记》《硱庄诗集》等书。这四人均入祀学宫乡贤祠中。
重修汝阳书院以后,有人向宋名立建议修个诗宗祠,将汝州历代有名气诗人的灵位放在里面,一可对先贤进行表彰,二可以激励后人奋进,以此来兴汝州士风。宋名立听后“不禁欣然神往”,认为是个好主意。于是在汝州书院内建汝州诗宗祠,挂其画像,敬其神位,让书院学生时时祭拜,不断增强进取心。
创建地方诗宗祠是宋名立的创举,至今未见有二。

编写《汝州续志》

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编修方志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地方贤吏关注的一件大事。宋名立在裕州任上续修《裕州志》6卷,在四川达州任上续修增刻《直隶达州志》四卷,现均已影印重版。

▲宋名立《汝州续志》序
清康熙三十三年,王登魁任汝州知州时编写了康熙《汝州全志》,至宋名立莅任时已有50余年未有续修。适逢宝丰县编写《宝丰志》,让其为之作序,宋名立认为汝州志要马上续写,就请郑州训导韩定仁,汝州乡贤、候补翰林院孔目屈启,汝州举人王敦纪、罗一玉等人负责编辑,组织大批乡绅文士,对前志遗漏的内容深入采访,以增补的形式收入志中,书成后被后人称为“宋志”,共八卷。此书对于旧志资料一般不转载,所载者全为增续与补订的新资料,无新内容则注“详旧志、不载”字样。每目有宋名立撰写的按语,以说明本目编辑旨意与具体内容。重要地方宋名立亲撰文加以注解。宋名立在序中写道:“使我想望前贤,颜忸怩而不宁者多矣。”既讲述了志书启迪后人的功能,又表达了一个贤吏为民的心声。

修桥筑堤倡善举

汝州河多,水患也多。西城门外与西关相通的洗耳桥大石桥被洪水冲垮多年,影响西关与城区百姓的交往。明万历年间在洗耳东岸修筑的箕山石堤俗称棋盘山多处被毁,已危及城区的安全。但修堤复桥工程浩大,州财力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只有靠两岸群众和其他社会力量方能实现。宋名立带领州府的官员捐出一个月的俸银后,绅士纷纷捐款捐物,百姓自愿出义工参与。不到一年时间,将箕山大堤修整完毕,并建造了坚固的新石桥。桥和堤修成后撰写《募修築汝州西门外堤即土名棋盘山并建洗耳河石桥疏》,将捐资人等刻于石,立以桥头以表彰。
汝州城东黄涧河上的是洛许古道上的重要桥梁,自明代建石桥后,多次重修。1742年,也就是宋名立来汝州任职的第三年秋被冲坏。当地村民商议集资筑堤改水流修建木桥。宋名立闻讯后来到黄涧河,查看了河流走势,认为以前筑的堤太直,河水直泻,对桥的冲力太大。新筑的堤应曲回杀水势,减轻大水对桥的冲力,否则会前功尽弃。另筑木桥不如建石桥坚固,并表示采石的钱从自己的俸禄和养廉银中出。石桥从1744年10月动工,到第二年春竣工。黎民给这个桥起名为宋公桥,并邀汝州进士屈其贤撰写《宋公桥记》碑立于桥头。
汝东沿黄涧河古道谢湾村前有三孔石桥,创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年(1737)六月,天降暴雨,河水骤涨,洪水漫桥而过,致使两侧引桥、券脸石、桥头石狮子、桥栏、桥面等悉数被毁。桥被冲毁之后,乡绅商议重修此桥,因所用资金问题,迟迟未动工。乾隆八年宋名立下乡巡查从此经过,村民邢指告知此桥久坏未修的原因。宋名立当即捐款支持,附近村民纷纷响应。一年后新桥建成,宋名立应邀作《重修侯家湾石桥记》刻碑于桥头。此桥今天仍在,是河南保存较好且工艺价值较高的明式石拱桥,2016年10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推荐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师重教修学校

汝阳书院是河南有名的书院,明清时几经兴衰。宋名立到任时书院年久失修,院墙倒塌,房屋漏雨,教师、学生流失。于是他多方筹集资金,对学院建筑进行了修缮,并新盖了学生食堂和宿舍。为了保证书院的费用,对书院旧有地产重新丈量划界,收回了因种种原因被私人侵占的地产,动员乡绅为书院捐赠地产。
书院修缮完工后,又重金聘请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枞阳县)人方锦江来书院任讲席(院长)。安徽桐城方氏家族,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历久不衰,被认为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让这样有名气的文人主政书院工作,不管是对政治和社会影响,还是对学子学业长进都是很好的创意。
养蒙书院在中大街二程祠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时称圣学书院。距宋名立任职时已有200多年。宋名立任职时,书院已徒有虚名,宋多方筹集资金,对书院进行了修缮和扩建,计有大门一间,二程祠三间,养正堂三间,齐房斋戒的居室,后上房三间,后临街房三间。并将其改名为养蒙书院,名出《易蒙》一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经过教养除去童蒙的地方。宋名立之后经不断增修,成为汝州第二大书院。
在教育方面,宋名立还采取由政府补助的办法鼓励私人办学,促进了汝州教育的发展。
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汝州学宫,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崇祯初迁至州西北部,后原址逐渐荒凉。汝州士人非常痛心,多次要求重修无果。宋名立重视文化教育,士人向他请求重修学宫。书院修复后学宫再次被摆上日程。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士人建议将距学宫太远、不便管理的义田变卖,所得资金用于修复学宫和购置新的祀田,并发动属下官员、士绅捐款,修复了部分旧有殿堂,重建圣殿五间,就近购买了几十亩学田,以保证祀奉的灯烛之用。

关注民生民瘼

关注民生民瘼是宋名立在汝州任职期间做得较多的事情。
建常平仓仓廒。常平仓是政府用于调节粮价设置的地方官仓,丰年高于市场价收购,歉年低于市场价发放,一般一个县设一座。宋名立来汝州后查看州县的常平仓的情况,发现多个仓廒质次陋简,有的是借用寺庙的闲房。有的跑风漏雨,老鼠乱窜。便下令州县速建新的粮仓,确保这些救命仓的安全,以备灾荒之需。
创建便民仓。汝州明代有汝州卫,在苑洛古道设有多个军屯垦荒,清代汝州卫撤销后这些军屯转为民户仍归汝州直管,其中丁屯、余屯、沈屯、孙屯四里较大,均辖100多村庄,且远离汝州,与叶县、鲁山、宝丰等县交叉,常平仓对其非常不便,遇灾荒年束手无策。为解决这个难题,宋名立决定在远屯设便民仓,由官绅捐资建仓,让屯选择德高望重者管理,丰年收购或富户存放余粮,灾年低价出售或借用,丰年余粮偿还。这一措施得到远屯民众的欢迎。屯民建宋公生祠堂敬之。
临汝镇是汝州的西大门,是苑洛古道上的重镇。镇中曾有义士出资购地建造的公馆,是供过往穷人避风借宿的义馆,由于年久失修,后来成为摆设。乾隆三年,几位老者出资重修,并修门面房供其费用,以一劳永逸。宋名立在临汝镇设便民仓时来此相地,决定在馆中建社仓五楹,并将镇北的鳌头里的便民仓合二为一,得到几位老者的赞同。宋名立特撰写《临汝镇修复公馆记》立石对几位老人的善举以表彰,称“临汝为义乡”。
汝州城有庠生杨升階的妻子,临汝镇孙得云家人等多人先后得惊吓生病,吃药无效。请巫婆看病,说是某鬼附体,须州大老爷出面向城隍告状才能治愈。宋名立知这是惊吓所致,须心理治疗。自己的官威能吓走鬼神,在迷信的人有很好的心理治疗效果。因此只要有人求助,他都会出面配合。或陪患者到城隍庙释压,或让其家人带着自己的证物代表亲临。
汝州温泉可以医疾疗伤,是最廉价的药物。特写《温泉铭》广为宣传。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研究汝州历代市志,宋名立是最勤政爱民的好官,其德其行其事,无愧其名。
(作者为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