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525期:从自身职业发展谈起,分享一些对医疗器械创新的看法(上篇)

525期:从自身职业发展谈起,分享一些对医疗器械创新的看法(上篇)

阅读量:3883590 2019-10-28


点击蓝字关注公众号↑↑↑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公众号的第525期文章
作者:CCHI   来源:知乎
转载已获授权,在此表示感谢!
医疗器械是一个古老的行业。
13年回国后,鉴于自己的医疗健康背景,我加入了当时还没有被美敦力收购的柯惠医疗,开始了职业生涯。没过几个月就发生了那起器械历史上最大的全球No.2收购No.5事件,动荡和业务的不顺利给了我快速观察的机会。
和很多优秀的同事聊过后,我发现大家的发迹路线,基本都伴随着某一个新产品/新产品线入华。一个新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一个优秀的员工,佐以4-5年的时间,就可以升职为一名地区经理,开始有了初步的自主权。
发现了前辈们的成功之路,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在华的外企,一个让人不安的事实就摆在了面前:新入华产品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而且有很多有前辈排队占坑;即使你能拿到一个入华新产品的机会,越来越收紧的物价、医保政策,可能会让你的新产品难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外企路依旧稳定,但是由于没赶上好日子,小透明需要付出的时间被大大拉长了,同时在前面排队的前辈们也变多了,感觉真是不甘心。
作为一个不安分的小透明,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好友推荐去了刚刚拿到C轮融资的春雨医生。
很感谢在春雨医生的那几年日子,认识了一群有想法有行动力的青年,接触了很多科技行业的方法论,学会了怎么和程序员说话,换了MAC本,同时也得到信任操盘了一些大项目。在最后一个慢性病的项目上,使用了智能血糖仪,再次和医疗器械产生了关系。
智能血糖仪,就是在传统的血糖仪的硬件端上增加一个数据传输的模块,同时在手机软件端去接受,显示数据。在15年,有了通信功能的血糖仪,血压计被寄予厚望,简直是慢病管理依从性的救星。但是时间证明了这种抓救命稻草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用,新鲜劲过了,C端用户觉得这个智能血糖仪就那么回事,做血糖仪的公司觉得做得准而且卖试纸条才是正路。到了17年,移动医疗的风过去了,没有抓到刚需的尝试就都偃旗息鼓了,包括当时依附腾讯风风火火的腾爱糖大夫,貌似也不太行了。
智能血糖仪没有改变世界,但是血糖仪销量近些年却是很猛。朋友圈有一个人在国内一家公司做血糖仪ODM,他说16年几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目标,优哉游哉的。查阅了一些研报,发现家用医疗市场这些年增长明显,复合增长率能达到20%。入场早,卖血糖仪,血压计这些产品的公司,应该日子都过得不错。
为了寻找医疗器械领域的机会,和我的VC同学探讨后我画了以下草图,这里重点关注医疗器械行业研发-生产-流通三个环节中的『研发』环节。图的思路为:如何选产品定位,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来做,如何保护idea,如何把idea转化成摸得到的产品,产品怎么被法规认证。
刚刚讨论过外企机遇的问题,现在更多聊聊国内公司的机会。
从产品的角度看,如果想沾一个新产品上市的光,对于一个国内公司可以选择的路有:
进口替代:比如国产超声刀,国产CT核磁,国产xxx。简单粗暴一点,这个领域一般做法是先抄,边抄边改良。
技术引进:比如引入治肿瘤的精准放射技术等等。这个领域一般都比较高大上。
disruptive tech:这个概念在美国和以色列这种创新强国比较火,就是利用新技术,新设计,来解决或大或小的问题,改善生活质量。一般前期强烈依赖融资。根据技术的适用范围,可以做医院内用产品,也可以做院外产品。其实任何产品在历史上都是一次disruptive,比如在血糖仪被发明之前,每次监测都需要去医院实验室,血糖仪发明后这一检测的可及性大大提高了。
由于在科技行业浸泡了几年,虽知道第三类路很难走,但是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痒痒去勇敢试一把。在做完在春雨医生的最后一个项目后,我加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三家公司,一家做传感器技术的公司。
------
这一篇主要接着上一篇,写一写『医疗 x 科技』这个交叉领域,以及国内外几个标杆公司。
每一个医疗产品都是科技的结晶,但从事成熟产品和新兴产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先说说成熟产品,最早的那一批当属外企的众多产品。
给中国带来第一批先进医疗科技的公司基本都源于海外,其研发当然也不例外。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其本质都是为销售服务的,除了后期部分企业逐步加大在华研发投入,销售,市场类的职能是大部分人不得不选的落脚点。另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就是医疗流通的代理商,其目的就是销售产品,只要能成交,尽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谁能谁上,看本事吃饭。所以大外企圈的主流旋律就是『卖产品』,做的更多是已有成熟产品的后续市场导入和学术销售。几年前,『做医疗』大概率等同于用某种方式服务于药品或器械流通。
晚熟一些的是部分国产产品。
国内公司靠着灵活的打法以及逐步的政策支持,虽然在技术和产品上落后,但是追赶的势头很猛。从最初的质量差商业补,到后续质量不错商业又有优势,让吃外企饭的人过得很不舒服。
去逛一逛每年的医疗器械展会,除了大展台,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3x3展位扎堆的地方。大量年销售规模为几千万的小厂家在推广自己的产品:特种床,康复设备,急救,男科妇科,各种『光』,按摩器械,基础手术器械等等。产品多围绕国外已有产品的仿制,遵循了『别人有我也有,我更便宜』的指导思想。如果某个产品卖的不错,有心的老板还会再进行一些小改进,增加一些原创的特色。混迹在这些3x3格子里的人,大多是都是扎实的生意人。
但是从一个科技爱好者的角度看,从院内外使用者直接挖掘需求,而不是从现成产品上抄,才会逐步改变国内器械的跟随地位,做出更符合国情的产品。
第三种是创新产品。创新有改进一种手术器械的创新,也有利用原本非医疗领域技术做医疗的创新。这些产品伴随着近些年国内的投资热开始得到更多关注,获得了相比前辈企业们更快的产品化进程。
创新很难。很可能你要面临新产品没有检验标准的风险,要面临审批专家团们的各种质疑,要面临大量资金投入一步挂全盘输的风险。坊间有一句话糙话叫做『谁创新,谁xx』。
精明的小团队往往从一个低监管的小需求入手,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里先分享两家外国公司。
正面案例:iRhythm (| iRhythm)
这家公司做了一个单导联的心电贴片,可以连续佩戴14天,目的是干掉笨重的holter。在十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连续长期ECG监测是比传统24小时心电图更好的异常心电事件监方案。16年上市纳斯达克,17年2季度的,他们盈亏平衡了(iRhythm Technologies Announces Second Quarter 2017 Financial Results)。这家公司已经成了国内众多心电公司的榜样,大家纷纷模仿。不太清楚在模仿之前,众多跟随者有没有查过这家生长在创新沃土的公司的融资情况:
雕琢10年,1.12亿美金的融资!做一个单导联心电帖真的不难,贴人14天也不是iRhythm需要攻关太久的技术,但证明只有贴着iRhythm标签的这个简单产品测出来的信号,算出来的结果才可以超越Holter,这个过程整整花了10年。

后来者虽然可以用510K的方式证明自己和iRhythm产品是等价的,但是抢跑者已经拥有巨大的优势。
看了靠谱的公司,再看个不太靠谱的。
Scanadu(Scanadu | Home)
11年成立到现在6年的时间,Scanadu已经拿了5600万美金。打着现实中『三录仪』的概念,13年Sanadu推出了Scout,一个号称能够监测多项生理参数的小圆饼,并瞬间筹满百万美金。随后Scanadu又获得了中国土豪3500万美金的B轮投资。当埃隆马斯克这样的探险家把Scout贴住前额并对镜头微微一笑时,整个科技界,甚至医疗圈都被这个产品倾倒了,丁香园李天天在16年初畅想诊所模式的时候就将Scanadu紧紧地握在了手里。(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为什么要开线下诊所_科技_腾讯网)
几剂猛药之下,消费电子的边际和医疗电子的边界有点模糊了。但是对于纯消费电子思路的公司,医疗领域里消费者和监管的压力是他们不曾想象到的。
Scanadu有点慌,『测血压』这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功能居然把公司带到了沟里。在发货后不久,消费者纷纷投诉Scout的血压功能就是一个笑话,直到16年底,FDA出手,Scout就此消失(Scanadu to shut down support for its Scout device per FDA regulation and customers are mad)。在Scout刚刚受挫的时候,Scanadu在官网上还挂出了尿液检测试剂盒的产品概念,然而目前,两项产品均从主页消失,只剩下几行字,一片灰。不到一个月前,消息称Scanadu又转型去做AI和软件了。看了这个案例,除了反思其失败原因外,还得感慨一句:硅谷创业环境就是好,做这么重的产品,子弹扫出去了几梭,居然口袋里还有很多子弹。
Scanadu受挫的同时,国内那上千家做心电的公司也纷纷折戟沙场,另外在国内某家做血压的手环也经历了非常类似的众筹成功,风光无限,备受质疑再到遭到重挫的全过程。智能,健康,可穿戴的这个框里装东西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从产品化的角度考虑,轻量级的医疗应用,是不少靠谱初创公司的切入点。
轻量级的医疗小设备往往聚焦于监测,监测需要数据,数据需要传感器。
从传感器的角度考虑产品,如果采集的信号本身风险小,医疗价值明确,使用场景明确,那么就是最好不过的。仔细研究一下已成熟的商用传感器,除了心电外,温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都是很好的切入点。这里就列举几家国内聚焦温度和声音创新应用的初创医疗公司。
温度
温度是个很讨巧的点,传感器方案成熟,温度数据是发烧的外在表现,也是女性经期体温变化的直接反馈。所以在『小孩发烧家长着急』+『备孕』这两个消费场景下,都蕴藏了很好的产品机会。进一步,在医院的感染科,手术室等需要温度监控的地方,有更深层次的医疗场景。
睿仁医疗:成立于11年,那个喜欢以『i』命名产品的时代。产品包括了小儿体温贴片和备孕温度计,拿下医疗认证,卖到全世界去。产品难度不大,推测精力聚焦在认证和市场,思路清晰。做备孕温度计公司还有不少,比如孕橙,也做得很不错。

声音
声音可以蕴含的信息太多,物体振动会有声音,它可以是睡眠中的磨牙信号,可以是医生听诊中去寻找的肺音、肠音,也可以是肚子里的宝宝心跳,踢腿的声音。声音信号也演化出了好产品,简单却实用。
传世未来:抓住了孕期胎心胎动监测这一点,攻击传统多普勒方法中能量对胎儿的潜在影响,结合可穿戴的测量方式,抓住了不少正消费升级的妈妈的心。和几家妇产医院积极合作,同时积极拿证,后续持续发力电商,销量看涨。

心电
这个领域也想简单说两句。心电比上述的心电和声音要更加严肃,毕竟需要测心电的人,其本身健康状况会更差一些。心电的企业众多,但是对比美国,单导ECG在临床的使用仍然缺乏足够有力的学术推广,其蕴含的潜能还无法快速释放。而且感性地说,心电喊了这么久,大家有点疲惫了,从市场新鲜感上有一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问题。
这次就写到这里,下次写一写在医疗和科技的交叉领域里,应该怎么去思考一个产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医业观察立场无关。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欢迎联系小编,微信号 yiliaoguancha   @今日话题
欢迎关注医业观察公众号

欢迎扫码关注生命科学观察公众号

小编交流,加微信请注明“名字+公司”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