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条(ID:yitiaotv)本文已获得授权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位于港岛的湾仔,
是香港一片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老区域,
附近都是一些五金与家具店铺。
2017年底,在香港生活了9年的法国小哥Maxime
把这里一栋有40多年历史的老楼,
改造成了一家时髦无比的复古酒店,
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并评为“香港最佳设计性酒店”。
设计师以70年代香港人渡海的主要交通工具天星小轮作为设计灵感,将船舱内的靠背椅、木地板都搬到了酒店,还将香港航海与渡轮文化鼎盛期灯塔、寺庙、街边小摊所用的明快颜色用在了酒店的各个细节上,重现了70年代的香港。酒店建成后,整个社区的氛围也被带动起来,以前这里只有老香港人来修修车,现在已经成了年轻人的时髦聚餐地。自述 Maxime Dautresme 编辑 陈稻稻
我是Maxime Dautresme,法国人。出生在日本,小时候在日本韩国都待过。10岁左右回到了欧洲接受教育,20岁左右又跑到了美国念大学,学习建筑。2008年左右,我到了上海,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创意总监,两年之后,去了香港,创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我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一家餐厅,就在芬名酒店附近。酒店的主人经过餐厅,很喜欢,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芬名酒店,位于香港的湾仔,附近围绕的都是五金与家具店铺。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展览中心,改造之前,来这里入住的大部分都是商务人士。
2016年,因为酒店的硬件老化,主人就找到了我,希望让我来做一次大改造。不仅是要让酒店改头换面,还要改变整个街区的气质——要让年轻人主动来这里聚会、吃饭,而不是来这里修修车而已。
现实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很多人都说,改造完的芬名酒店,非常像现实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艳丽的红色电梯空间,几乎与电影中的场景一致。
餐厅的色彩饱满、明快。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大气、复古的前台,同样与电影里的场景相似。
还有魔幻的洗手间……
但其实,真正让我着迷的,是70年代的香港。
我很喜欢香港的天星小轮,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这可能是最能代表香港的一样东西。
上个世纪70年代,芬名酒店所在的这栋大楼,建成之初,离大海的距离很近,只有大约两条街的距离。后来,大海被填充,海边也越来越远,大楼的气质也跟着改变了。
通过一些香港的朋友,我了解到,70年代的香港,正是航海、渡轮文化鼎盛发展的时候,在地铁和汽车隧道还没有建成通车前,天星小轮是人们来往香港岛、九龙与其它小的岛屿之间,主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我想着,不如就将天星小轮作为这次改造的灵感。
设计草稿图于是,我将天星小轮的设计进行了拆解。
细节设计图我发现,每个细节的设计,都透着香港人强调的“效率”。所有物件都有功能,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设计。
船上还大量运用了木材,乘客上上下下,踩的都是木地板。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细节。
接待处在酒店的二楼,这里除了是客人登记入住、退房的地方,也是一个社交的空间。
大家可以在这里跟人聊天,认识一些新朋友,也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在角落看书,或者来个简单快速的会议。所以,我把这里设计成了一个船舱的感觉。
前台背后的邮箱,也是这里的一个标志。其实它是一个留言箱,入住的客人可以通过房间的号码,看到是否有留言。
接待处的靠背椅,靠背的地方是可以移动的,就是参考了天星小轮靠背椅的设计。
讲究效率的房间,每一样物品都是定制的 酒店一共有66个房间,我设计了小、中、大、超大、四种不同的类型。
因为房间的空间很小,所以要确保每一样东西都是实用、有效、多用途的,并且不能使空间显得太拥挤。
一进房间就会看到一个窗台,除了可以放门卡,也可以将日常口袋里的一些小东西放在上面,例如手机、手表、钥匙等。
床背后的屏风,灵感来自香港街边小贩。我改良了一下,街边屏风原本使用的材料是金属,现在我用的是木头,还加了镜子,光线能够穿透过去,让空间看起来更大。而且走进房间的时候,因为不确定屏风背后是什么,所以制造了一些神秘感。
我很死抠细节,这决定了一家酒店的个性。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定制的,大到家具、衣柜、床,小到按钮、门把手。
房间内的灯,设计灵感来自于海边的灯塔。有些灯可以通过调整灯罩,来改变光照的强度。又或者按一下床头的按钮,就可以调整室内灯光的亮度,来适应当下的情绪。
房间书桌前的镜子,我用蜡布来做背景。蜡布很特别,其实这也是航海时期经常会使用的一种布料,用于遮阳挡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
我在蜡布上设计了几个口袋,住客可以在这里放一下随身小物。
复古的酒瓶绿、寺庙红
整个酒店的改造,关注点都是70年的香港,因此颜色的搭配也参照了那个年代。
房间里的绿色是经典的酒瓶深绿,这是一种在街上小摊、地摊、卡车会看到的颜色。
红色是香港这座城市经常会出现的一种颜色,比如寺庙、出租车。房间里的咖啡桌,用的就是这个漆红色,还有酒店里的电梯也是。
漆红色的电梯,希望给大家制造一个有趣的氛围,有一种暂时脱离酒店,类似一个景点的感觉。
酒店的外墙用了白跟绿的搭配,复原了70年代大楼刚建成时的外观。
除此之外,还刷新了外墙,加了一排脚手架的灯罩。因为我觉得,脚手架其实也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特色。
5米高的沿街餐厅,改变整个社区的氛围 受到改造许可的相关规定限制,大楼的结构不能做大幅度的调整,但一楼的餐厅部分却可以,所以这个空间也成了本次改造中,变化最大的一个空间。
原先的餐厅空间太小,我把酒店的接待处搬到了二楼,将餐厅做成了沿街的感觉,相当于将酒店的氛围向全社区开放。
餐厅的层高也扩展到了5米,这样日光可以更好地进入,让整个空间看起来很敞亮。
我还在一楼的入门通道,通往接待处的走廊,开了一些小窗,让人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餐厅里面的环境。
通常当你去到一个新的地方,焦虑感可能会增加,因为你不知道周围所发生的情况,这些小的窗口能让你看到餐厅里面的情况,你会马上跟周围产生一种连接。
二楼的洗手间也有很别致的设计。因为这里不光是酒店的住客会使用,不住店、只是来餐厅吃饭的客人也会使用,我希望可以成为大家感受这家酒店氛围的一个小窗口。
我们把洗手间刷了漆红色,地板放了一些钱币,五分钱,这是以前搭乘一趟天星小轮的价格。
2017年底,整个酒店项目改造完成之后,包括CNN,、英国Telegraph、Boutique Hotel等媒体都来报道过,并且把芬名酒店评为“香港最佳设计性酒店”。
能获得这些赞许,我很开心。香港虽然有很多不同风格的酒店,但却很少有一家酒店能成为香港某个时期的代表,芬名酒店做到了。
更难得的是,这里的社区氛围也有了改变。过去,只有老香港人来到这修修车,现在游客来了,他们会专程来参观这家酒店,香港的年轻人也来了,他们会来这里聚餐、喝酒,感受70年代香港的复古气氛。
部分图片由“A Work of Substance”设计事务所提供
- End -
建筑师杂志(ID:ARCHITECTERS)联系方式:广告投放: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cr58@163.com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加微信:chenran58,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