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的十月,新中国迎来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
在70年浩瀚的历史卷帙中,他们的身影格外潇洒矫健,他们的足迹格外深远闪光——
他们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走来,曾经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冲锋陷阵;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富强拼搏进取,成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退役军人。
走进时间深处的历史,总把脚印清晰地留在路途中。70年筚路蓝缕,70年辟除榛莽。穿越70年的岁月时空,我国退役军人工作一片丹心一个梦,一路汗水一路歌。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一批又一批脱下戎装的军人,成为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参与者。他们在波澜壮阔的大潮中翱翔踏浪,在神州大地的广阔天地里奉献担当,书写出一幅壮美的时代画卷。
七十年耕耘播芳菲,一朝回首添豪情。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一条独具特色的退役军人工作之路,等待着我们风雨兼程,大步向前……
第一幕:百废待兴高歌猛进
第二幕:改革大潮奋楫行舟
第三幕:攻坚克难推陈出新
历史背景: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行动纲领,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生机和活力,也给退役军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0
2001年,在一个山沟里任医药仓库主任的正团职干部扈本山退出现役。他选择了一种全新的转业方式——自主择业。扈本山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创办了京卫医药科技集团,他坚持做良心药、放心药,狠抓药品研发和生产质量,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公司由一个普通的药品代理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家子公司、972名员工的优秀民营企业,产品远销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扈本山专门成立京卫慈善基金会,哪里有困难,他就通过这一平台,向社会、为国家乃至世界慈善事业传达爱心。
张富清在阅读《中国退役军人》杂志
无独有偶,吉林省军医学院教授何玲也选择了自主择业。这位获得“长春最美女性”和“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的女军医,拿着不到20万安家费,在长春开办了一所阳光教育学校,专门治疗脑瘫、自闭、智障、听障的孩子。何玲带领科研团队专注语言障碍研究及临床矫正,研究发明了一系列语言障碍矫正康复技术及数十项专利仪器。不仅中国各地的患病儿童来了,连俄罗斯、土耳其、韩国、日本的患者也不远万里赶来。如今,她已经为一万多孩子的心里注入阳光。
扈本山和何玲只是2001年8283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一员。
自主择业转业干部何玲,很快成长为“长春市最美女性”
在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我军又迎来了两次裁军。1997 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议:“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 50 万”;2003年9月1日,世界又一次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2005年前,我军再裁减员额20万。
这两次裁军,正值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水告急,人民解放军30万官兵挥师三江,投入抗洪一线之际;正值“非典”肆虐的日子,北京作为重灾区,几乎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军转安置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深化,地方政府机构精简也要展开,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各地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并切实承担妥善安置的任务。
市场经济形势下,各地克服困难,不辱使命,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但其中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安置需求与政府安置渠道之间存在矛盾,安置制度中的“政府失灵”现象日益突出……
以问题为导向,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应运而生。2001年,1月,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通知,颁布实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军转安置工作延续多年的单一计划安置方式被打破,一大批符合条件的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每月从国家财政领取退役金,政府不再承担安置任务。
这是我国军转安置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暂行办法》的亮点是:团职和军龄满20 年的营职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的方式安置。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由安置地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享受安置地相应职级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待遇;在强调回原籍或入伍地安置政策基本不变的同时,适当放宽了非原籍或入伍地安置的条件。
200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出,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要同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一样重视、一样关心、一样爱护,不仅要认真落实他们的各项待遇,而且要注意做好经常性的管理服务工作,尤其要积极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他们的能力素质在就业、创业中有多少优势,对他们要不要培训,怎么提高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2003年,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等 9 部门发文指出,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要根据本人意愿,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许多地方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把就业与培训结合起来。如海南省每年都安排一星期培训,课程包括海南的就业形势、如何创办个体企业及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等。黑龙江省推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到非公经济担任政治指导员、沈阳市推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去高校担任政治辅导员,都开展了相应的就业创业支持。
与此同时,“阳光安置”成为军转安置关键词。随着《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出台,明确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由党委、政府根据其德才条件和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专长安排工作和职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形成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安置”机制。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央国家机关在军转安置上一直率先垂范,不断改革创新。到2011年,中央单位和北京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始试行统一笔试的办法接收安置军转干部,从2012年起,采取统一笔试和网上双选相结合的办法,直到今天。
11
2011年年底,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12个年头的士官、通信工程师郑海东退出现役。他没有回广东老家,而是安置到妻子户籍所在的浙江金华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做了一名技术支持专员。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沾了政策的光,要是在以前,必须‘哪里来哪里去’。”
比郑海东更幸运的是空军驻新疆某场站的导航兵、三期士官杜明津。2009年4月一个沙尘弥漫的日子,他在保障西北地区一次三军联合演习中立了一个二等功。就是这个二等功,使他在安置工作的打分排名中,名列第一,直接去了县政府上班。
退役军人事务部移交安置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退役士兵的移交安置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一幕莫过于《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的实施。
2011年11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实施了《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家建立城乡一体的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义务兵和服现役不满12年的士官退出现役,采取由人民政府扶持自主就业的方式安置,部队发给一次性退役金。每年退出现役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约40余万人。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完善了扶持退役士兵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加强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
脱下军装的他们,在第二战场脱颖而出
2011年安置改革前后,士兵退休安置条件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退休的条件从“士官”调整为“中级以上士官”,初级士官不再作退休安置;二是把原来因战、因公致残可作退休安置的范围从“被评定为1级至4级残疾等级”调整为“被评定为1级至6级残疾等级”,放宽了因战、因公致残退休的等级范围。按照规定,年满55周岁、服现役满30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定为1级至6级残疾等级,或者经军队医院证明和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审核确认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中级以上士官作退休安置。
对于伤病残退役士兵移交安置,军地有关部门在2009年就联合颁发《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这是国家和军队首次以军事行政规章的形式,对伤病残军人的退役方式、安置办法、住房和医疗保障等问题作出全面系统的规范。经过军地双方的不断努力,列入伤病残军人三年集中移交安置计划且具备移交条件(2010年—2012年)的伤病残退役士兵全部移交地方安置。做到了只要部队交得出,地方就能接得下,有效为部队减压卸负。
与此同时,军休干部安置工作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改革变化。
中央决定从1993年10月起,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生活待遇与离休干部一样开始执行军队统一标准。2004年,中央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工作的意见,军休工作进入多元化、多样化、社会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此基础上,全国自上而下成立服务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和车辆;在管理体制上,按事业单位性质建立干休所(服务站)、军休服务管理中心,依托乡镇街道,实行多元服务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军休系统根据国家改革发展形势,在干休所推行了以用车、用工和医疗服务等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多方面改革。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变化,各地纷纷启动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探索。
好政策大大激发了军休干部奉献余热的激情。“希望将军”赵渭忠、“扶贫政委”赵克信、“大漠水神”李国安……这一时期,退休干部的重大典型层出不穷,感人肺腑。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他们用自己的光和热,诉说着退休军人不舍的爱民情怀。
12
上世纪 90 年代初,针对军转干部分配专业比较分散的特点,军转培训在教学管理和组织方法上作了较大改进,尽量使转业干部人员集中,分片设点,按专业编班培训,并在专业培训前组织军转干部参加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培训。这种培训尽管时间短,收效却很明显。
1992年,国家推行边培训、边考核、边分配的办法,并在江西、海南、云南、甘肃4省和中央国家机关进行试点。改进培训工作的具体办法是,转业干部定向分配后,即去地方参加培训,培训工作结束后,办理转业手续,由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直接介绍去地方报到。
1997年7月25日,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开展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工作20周年之际,全国军转培训工作和军转培训中心主任会议在沈阳召开,对专业培训、跨区域培训和分类培训进行了研究探讨。
历史跨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军转培训机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培训时间短、方式单一、教材陈旧、标准偏低和经费不足。
为此,国家加大对军转培训的指导力度,指出:军转培训工作要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和“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分类培训的办法进行。
同时,在专业培训上,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培训课程和企业培训课程,前者侧重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所需的综合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后者侧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在培训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也力求更符合军转干部实际。
就业创业培训,为退役军人腾飞插上了翅膀
各省市也根据情况突出了培训的实用性,将“缺什么,补什么”落到实处;突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非国有单位和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等领域拓展。突出军转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结合,起到人才的再开发作用。
社会职业门类越来越多,行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的单位,对军队转业干部的素质和专业要求越来越高。2007年底,清华大学校园,第二期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顺利开班,高等院校中第一个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基地也隆重揭牌。这是军转工作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军转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创新。时任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副组长、人事部副部长何宪指出,从1985 年百万裁军到 2006 年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结束,约有 150 多万军转干部通过培训,很快适应了地方岗位需要,走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线,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骨干。
13
在北京通州光荣院,有位名叫李玉和的89岁老人,曾和董存瑞在一个连中负责弹药供给,在朝鲜战场上奋战了5年,左胸部和右腿上至今还留有弹片。老人对生活很满意,“光荣院刚建成我就来了!已经住了32年,国家管吃管住,每月还有零花钱,就连降压药都有人帮我配好剂量。”老人说,这些年,他眼看着自己和战友们的抚恤金越来越高,待遇越来越好,心里非常欣慰。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在这一时期,优待抚恤、烈士褒扬、双拥共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李玉和老人的话,从一组数据中可以得到验证。
2004年,初级士官纳入评残范围,并取消了患精神病义务兵和初级士官不能评残的限制。
2006年,中央财政首次将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列入定期生活补助范围,每人每月补助不低于70元,2019年提高到600元。
2007年,国家将部分参战部队退役人员和参加核试验军队退役人员首次列入国家补助范围,每人每月补助100元,2019年提高到650元。
2011年,国家首次给60周岁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老年生活补助,当年惠及300多万人,2019年将惠及1900万人;首次将部分老年烈士子女纳入国家优抚保障范围,惠及20多万人。
……
褒扬纪念,让烈士英名永放光彩
褒扬烈士,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国民认识不断提升,烈士褒扬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创新。除了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外,纪念设施保护管理持续加强,各项祭扫纪念活动大力开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赴我国在坦桑尼亚、塞尔维亚、朝鲜的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瞻仰祭扫。据调查,在朝鲜、越南、老挝、俄罗斯、缅甸等27个国家有我国的烈士纪念设施,这些境外烈士纪念设施是为了缅怀纪念在有关国家民族独立、经济建设以及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在境外的我国烈士而修建的。2010年以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对15个国家近百处境外烈士纪念设施实地勘察,与朝鲜、韩国、俄罗斯、缅甸、老挝、越南、赞比亚等国就保护管理烈士纪念设施达成共识并与有关国家签署协议。与此同时,已完成10余处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工程。
浴血奋战、坎坷征途,一部铁血军史写尽悲壮与豪情,但也从来不曾缺少最温情的篇章——人民与军队血浓于水、情深似海的大爱挚情。当森林大火疯狂吞噬、逼近城镇的时候;江河洪峰撕裂大堤、人民群众危在旦夕的时候;当非典疫情横行、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时候;当大地震造成地动山摇、山河变色的时候;当雨雪冰冻肆虐、交通电力中断的时候,是人民子弟兵排除千难万险,第一时间出现在人民面前。
1988年,在云南的抗震救灾中,边疆人民发出“解放军来了人心定”的肺腑感慨。抗击冰雪、扑灭大火、搏击台风、决战洪峰……几十年间,无论面临什么样的灾害,这句话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召唤,也是人民军队义无反顾的责任与担当。
2008年,汶川遭遇“5·12”特大地震。13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创造出载入民族精神谱系的伟大抗震精神……
危急时刻,青春与生命是军人向人民交出的最有尊严的答卷——“抗洪英雄”李向群20岁的青春铸入抗洪大堤;19位舍生忘死的救灾部队官兵,牺牲在军人的节日——八一建军节;汶川抗震救灾中,邱光华英雄机组5位烈士雄鹰折翼、远翔不归……
一个个“最美逆行”“最美背影”“最美睡姿”,成为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最美赞誉。这些牺牲在和平年代、牺牲在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之路上的军人,也成为共和国军民团结、双拥共建的形象标杆。
这一时期,双拥模范城创建持续开展,双拥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群众性双拥活动广泛开展。祖国大地上,处处可见军民团结、甘苦与共的动人场景,处处可感受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浓厚氛围。(末完待续)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编辑:于芳洲
校对:李赫
编审:陈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