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关注我!
一个努力中的公众号
来都来了不关注下吗
我在第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这个公众号,平时会给大家普及很多保险理财的观念和知识。希望能让大家去伪存真,正确的对待保险,使其成为保障自己生命和财产的有效工具。
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如何购买保险都没有最基本的认知,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和不专业的销售误导,那么就会不小心跌入保险“坑”。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也曾踩过保险坑的精算师,希望我们能从他的血泪史总结一下平时容易忽略,但是对购买保险至关重要的一些内容,从而更好地了解家庭保障方面的知识。
作者介绍
孙明展,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硕士导师,国际金融理财师,北美候选精算师,儿童财商教育专家,“孙明展”理财教育公众号创始人,谱蓝智能理财平台创始人,曾任世界500强保险高管。
如果说“富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银行理财,屌丝死于P2P”,作为精算师,我要再加上一句:“全民死于保险理财”。
我姑且先讲几个掉坑的故事,朋友们自己来思考判断。
1
第一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诸多粉丝朋友身上。
前几天,后台还有一个粉丝问我:
“孙老师,我前几年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就可以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分红最高档最终能拿回的保证保障,可以达到已交保费的五倍。您觉得这是好的保险产品吗?”
从我几年前开公号开始,这样的疑问每隔几天就会在后台出现一次,版本大同小异,比如到养老时返还,到孩子上学时每年返还,到孩子成人创业时返还等等……关键词都离不开“保本”、“返还”。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保本保息的分红险。
此类分红险乃2008年股灾的产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疯狂的2007年,保险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资连结保险(投连险)。2008年A股从6124点狂跌到1600点,这些投连险也让投保人亏得一塌糊涂,群众对保险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尽。
为了追求业绩,保险公司设计并推出此类分红险,美其名曰“迎合市场”,果然击中客户软肋。
细究此类分红险的几个特点,就知道为何前面有“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这样一长串形容词:
第一,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此乃保费之高;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费等于保额,此乃完全无保障;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真正的回报比一年定期还低,此乃低收益。别惊讶,当年我作为精算师为就职公司设计产品时,参照的就是当时的一年定期利率。
保险公司收了大笔保费后,用各种投资手段获取巨额收益(比如举牌万科),但这跟投保人半毛钱关系没有。
还有人笃信香港市场的同类分红险,收益水平比大陆高,以为去香港买同类分红险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这是个错觉。
香港的同类产品,只是由于金融管制比大陆宽松,收益比国内此类产品高,但依然走不出“高保费,无保障”的怪圈,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仍旧然并卵。
以上一句话概括,此类分红险占用大量财务资源、丝毫没有保障,还让家庭形成误区,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分红险恰恰风靡市场多年,真乃害人不浅第一大坑。
2
第二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妈身上。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我妈背着我在银行买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拿回来一看,居然是一份趸缴的万能险保单。
我顿时哭笑不得,防不胜防啊!连有一定学历的中产阶级都掉坑,何况老人呢?
“万能险”的名字实在诱人,沾了翻译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万能”的意思。
它可以随时提取账户,不用像分红险一样遭受本金损失。如果买的是期缴万能险,可以买到较高的保障额度,较为灵活。
但银行大量销售的都是趸缴万能险,那就“万万不能”了!
趸缴的万能险是前述“大坑”分红险的升级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变成透明的公布利率,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个月万能险公布的利率全部拉平,你会发现跟同期的货币基金收益几乎如出一辙。(货币基金是什么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种“宝宝”就知道了)
当年我在就职公司设计万能险时,找的投资渠道就是给某外资银行做同业存款,即把收到的万能险保费存入银行,签订银行同业存款利息水平协议,获利后在扣除保险公司利润、账户管理费后,再把剩余收益返还给客户。
所以,趸缴万能险除了流动性强,还真是“换汤不换药”的坑之所在。
已经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们,该拿保单怎么办?理性冷静地做出思考和选择吧。
3
前几天,我们团队一位同事吐槽说,近两个月她接到了三四通来自不同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营销电话,内容大同小异,但基本说法都是:
“只要您每个月存几百元,划归到指定账户,10年后返还所有交的钱,同时可享受10-20万元不等的意外保障(各家公司的保障金额略有不同)。只需要定期储蓄,不损本金又可以返还,还有意外保障,一举三得。”
同事毕竟在我们团队,对保障较为熟悉,早已对这种坑习以为常,直接呵呵忽略。
返还型意外保障,一年要求投保人交几千甚至接近万元的保费,一存10年,意外保障保额却仅有10-20万元。
这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我举个实例:
意外险保费费率在诸多保险中非常低,假如购买保额为100万元的消费型意外险,一年保费也就只要几百元到一千元不等而已。
把交返还型意外保障的保费,放在银行中定存,从利率中抠出一部分,就足以买到10-20万元的意外保障了。
算起来,你还不如自己买一份100万的消费型意外保障,每年把等同于返还型意外保障保费的钱定存进银行,这不比返还型意外保障的保障高,收益也更高,还更灵活?
4
以上是老坑,再说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坑”。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社交关系和同情心在网上也更容易被频繁利用。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开始互助与众筹信息满天飞。
有名的网络保险互助平台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丝看到这类平台后问我:
“孙老师,我了解到网上某个互助平台,最低只要交1元,万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万元封顶的保障。这可不可以参与?”
这种互助形式,还真不是新鲜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石匠中就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这被业内看做是保险的古老雏形。
虽然互助会组织筹集了资金,但并没有合适的监管,科学的风控,没有精算师也没有核保员。成员每人交点钱,万一谁家出事了,互助组织就按照当初商定的金额进行一部分的赔款。
随着互助的发展,人越来越“聪明”,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会参与这样的互助,出险概率越高,拿到钱的可能性越大。
于是,参与互助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对保险的需求,变成了对钱财的贪心,严重违背了保险本质。
最终,互助组织要维持下去,会遭遇巨大挑战。
如果要参加互助组织,最好抱着一种平和的助人心态。如果能得到帮助固然是意外惊喜,没有得到帮助就当捐献爱心。
如果你要解决家庭保障的缺口,千万不要依赖“互助”形式,一旦耽误大事将追悔莫及。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观上,我们不能奢望它们自动消失。
但好歹我们也是受过教育,积极生活,每天学习以求不被时代淘汰的人,为何还老掉坑里?
本质上是思维出现了误区和盲点。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会反复掉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几种常见的坑,那接下来还会给大家总结几个最容易掉坑的心态。避免掉坑还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我,致力于做一个专业有良心的家庭保障规划师,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朋友们。
历史文章回顾:
保费是怎么算出来的?
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
私人号 ,公众号,都可以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