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艾约塔硅油有限公司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全部
导热液体硅胶
电子按键专用液体硅橡胶
免二次硫化液体硅橡胶
汽车零件用液体硅橡胶
情趣用品液体硅橡胶
室温硫化甲基硅橡胶RTV-107
发泡液体硅胶
模具液体硅橡胶
硅橡胶生产辅料
生胶
高温硫化固体硅胶
特种硅橡胶
食品注射成型液体硅橡胶
涂覆液体硅橡胶
选择自粘性液体硅橡胶
医疗级液体硅橡胶
资料下载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English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资料下载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商周先秦甲骨文、金文、刻石书法
商周先秦甲骨文、金文、刻石书法
阅读量:3642091
2019-10-21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古文字。商朝人迷信鬼神,不论祭祀,战争,还是渔猎,农事等,都要向鬼神问卜,所得结果写在甲骨上,成为甲骨文。
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铜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
先秦钱币的钱文书体是甲骨文和钟鼎文,体现出中国古文字坚挺、古朴、自然之美。先秦时期文字尚未统一,诸侯列国均铸有铅笔,蚁鼻钱、布币、刀币上的文字,有繁有简,风采各具。
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画为书之源
从绘画角度看:在文字被创造出来之前,已有岩壁画存在,中外皆然,这说明文字晚于图画。线条其实是非常主观的东西,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以点,线,面的形式而出现。人类使用线本身便是对自然物体的一种概括和抽象表达。因此,对于线条的熟练使用,可以看作是早期其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标志。在现实世界中,线条主要存在于人类的感觉中,自然界中最接近线条的是物体的裂痕,尤其是某些有规律的裂痕。在甲骨的占卜的裂痕中,商代人相信天地万物衍生变化的秩序与规律,乃至这些秩序与规律后面的神的意志都是抽象而准确地。那就是甲骨卜辞作为在神的召唤下,巫师贞人们的人为线条与钻灼而得显示神的意志的卜兆线条,一起构成了神物交达后撞发出的一幅幅抽象图画所留下的凭籍,也是商人“因迹生象”产生绘画活动的物证。
华夏书同文
从书法角度看:汉字在其漫长的嬗变过程中始终与书法的演化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实用性的占卜不但促成了书法上的递化,书法上的变化又直接造成了字形构造的升华。从商王盘庚将国都迁殷以后,历代商王占卜的甲骨都有流传,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从文字上看,甲骨卜辞中时代最早的第一期武丁时期的刻辞艺术成就最高。其风格宏放雄伟,瘦劲锋利;起笔圆,收笔尖,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用笔遒劲。契书后分别填上墨或朱,使整体更具神韵,堪称书史奇迹。此后各期卜辞或是衰落期,或是复兴期,其水平都没有达到武丁时代的神采。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的三要素和对称、稳定的格局。因此,殷人契书活动“落笔生迹”是产生中国书法之根源。
印从书中出
从篆刻角度看:古人用自然界之神物做创作材料,在龟甲兽骨上的契刻活动,有着与天地交流的使命,具有生命形象所呈现的形体结构和性情意味。我们知道,因龟骨不平整、质硬油滑,契刻时要比今天我们在石质上镌刻的难度要大。契法上,起刀较细,方刀居多。因刀的材质各异,有锐有钝,所刻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常常粗细不一。有些契刻作品甚至小如米粒,纤细如发,显示殷人精美的刀技。其结构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有的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有的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彰显着古朴多姿的审美情趣。其“闪冲单刀”和复刀的应用以及朱文白文的存在,充分证明商代贞人已具备了高超的篆刻技艺与刀法。甲骨学者于省吾在所编《双剑誃古器图录》和黄浚著《邺中片羽》中,曾刊载称为"奇文印"的"安阳三玺",上世纪30年代出自安阳殷墟。椐推;为“殷人契物”。充分证明甲骨契刻的活动应该改变当今“印宗秦汉”的片面学术观点,从根本上确立“商秦汉”三足鼎立的篆刻格局。
一、卜骨刻辞(商)
土方、方征涂朱卜骨刻辞
商
此片卜骨是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著录的著名大版之一,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俱全,属于旬卜。残辞内容主要记载了四日五场异族侵害的事件。
此版卜骨书风雄浑,字划粗壮且遒劲,是典型宾组甲骨的书法。无论史料价值还是法书价值,均称翘楚。该版的行文也体现了典型的宾组类的特点,即将前辞“干支卜,某”刻在反面有关命辞相应的部位。
有至卜骨刻辞
商
正面卜辞卜问此人是否能到来。是与商王武丁关系比较密切的贵族,参与王朝战争、田猎、捕鱼等活动。反面卜辞占卜是否将不进行敉(mǐ)祭以为众人免灾祈福这件事告知故去的某位先王。
贞人是指甲骨占卜过程中负责求神问事的人。殷墟甲骨中共发现贞人一百余位,大致可分为师、历、宾、无名、黄、出、何等组类。贞人系统与字形、字体、世系、称谓、出土地点等成为甲骨学断代研究的重要依据。从卜骨正面的两个钻凿形态上看,这片卜辞属于师宾间组,字体多带有浓厚的师组小字类特征的遗留,字体比较严正、窄长清秀。
御祭母庚卜骨刻辞
商
卜辞的内容为是否御祭母庚以求庇佑。母庚是武丁之父小乙的配偶,御祭是商代常见的祓(fú)除灾祸、禳(ráng)除疾患的重要祭典。
这篇卜辞的字体是典型宾组类的代表,字体风格雄健,整饬(chì),字形较大,笔画痩劲有力。
众人协田卜骨刻辞
商
这篇卜辞贞问商王隆重地发布命令让众人“协田”是否会有好收成。协田指协力农作,可能是以耦(oǔ)耕的方式翻耕土地,类似于籍田,是一种大型的劳作。“众”的身份是处于社会基层的各宗族组织内的成员,属于平民阶层。
该卜骨刻辞为典型宾组类,字体较大,字形规整,笔道刚劲有力。
般无咎全甲刻辞
商
这件卜甲保存相当完整,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甲正面契刻有对贞二辞,贞人古贞问般这个人是否有凶咎,两侧还刻有兆序刻辞。反面契刻占辞,王占断般没有凶咎。
此片卜甲刀风雄劲,笔锋极有力度。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sì)涂朱卜骨刻辞
商
王宾中丁(左图)这片卜骨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录于《殷墟书契菁华》。此骨硕大而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十分难得。卜骨的内容颇为丰富,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
王往逐兕(sì)涂朱卜骨刻辞(右图)这片卜骨书风雄健,气韵宏大,字大体端,笔画遒劲,书法谨严,是典型宾组类甲骨的典范。字划中存留有当时涂饰的朱色,显示了它的珍殊和神圣,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
商
本片卜骨亦属罗振玉旧藏著名大版之一,著录于《殷墟书契菁华》,惜有残损,尤其是反面几条叙辞、命辞残缺。诸条贞卜中,除战争侵害的实录,最为重要的是“大骤风”记录,是殷商气象史上的重要史料。
此骨版刻辞书风雄健,气韵恢弘,笔划遒劲,章法有致。加之字内涂饰朱色,彰显了它的珍贵。
沚(zhǐ)其来全甲刻辞
商
这件卜甲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辞贞有二事,皆对贞。一贞沚这个人会来或不会来。反面的占辞王占断,会来,时间在庚日之前,结果如期而至。二贞雷凤会来或不会来,占辞亦刻在反面,王占断说凤会在丁日出来。结果丁日凤因有疾患而不能来。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商
这件骨匕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旧录于商承祚所辑《殷契佚存》,记载了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麦麓田猎,捕获了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由寝官小转赐。骨匕的文字内容是单纯的记事刻辞,极为罕见。宰丰骨匕的书法风格与同时期的甲骨刻辞迥异,完全没有卜辞的镌刻感,却存有浓厚的毛笔书法意蕴,堪称殷末书法的翘楚之作。
作册般甗(yǎn)
商
铭文记载商王征伐人方,杀死了其首领无敄(同‘劺’),作册般因功绩而得到王赏贝,为祭祀父己而作器。这件甗的铭文具有商末的金文特征,字体纵长,首尾出锋,肥笔仅用于装饰、书写美观。
小臣墙记事刻辞
商
这件刻辞记录了商王朝与西方多个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史实。商朝军队大败危、美、而(须)、等方国,收获了大量战俘及车、盾、箭等军械,并用人、美人为人牲分别祭祀祖乙和祖丁。
这段刻辞与黄组卜辞时代相同,字体细小,书法整饬,行款整齐,笔画拘谨。
禾卜骨刻辞
商
这件卜骨旧录于郭若愚所编《殷契拾掇二编》,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除第一辞卜问凶咎外,其余各辞分别向伊、河、岳祁佑稼禾的丰收,并间以燎祭、沉祭或宜祭及用牲的数量。伊,即伊尹,是商先王成汤时期的要臣。
此片卜骨具有典型的历组一类书风,笔画细瘦,颇有圆润之感,相较于典型宾组类字形略小。“子”字较为扁平,与同时期的其他组类风格相异。
典侯卜骨刻辞
商
该片卜辞内容为商王祭祀祖先,告知典封侯之事,以求福佑。
该片卜辞属于黄组卜辞,字形较小,布局工整严饬,字体方正、规整,折笔处已略显圆弧,可见刻法技艺娴熟。
干支表骨刻辞
商
此骨正面刻辞共三列,自甲子至癸巳,为完整干支表的一半。其后刻不规则大字“甲子乙丑丙”,为习刻。
这片刻骨属于非卜辞类刻辞,从其书体风格来看,字体细小,书法整饬,行款划一,是黄组卜辞的典型作风。(转自:不一样)
刻辞骨柶(品鉴)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记录天意。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转自走寻作品)
二、小子逢(上夆下囧)卣铭文(商)
小子逢卣铭文及释
乙子,子令小子逢先以人于堇。子光赏逢贝一朋,子曰:‘贝,唯蔑汝历‘,逢用作母辛彝。在十月,月隹。子曰:’令望人方。?[音媒]。’
三、史墙盘(西周)
商周时代,青铜器是王公贵族拥有的贵重物品,象征权力和地位。这些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缩影,而且通过这些器物上所刻有的铭文可以为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最为可信的实证,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青铜盘是商周时重要而常见的铜器。据文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又说,“承盘者,承水器也”,这就说明盘是水器。商周时,贵族在祭祀和宴饮前都要行沃盥之礼,用匜往手上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以昭显其清洁。考古中发现盘常常与匜搭配使用就是证明。
史墙盘为西周中期青铜器,为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它的发现纯属偶然———1976年12月15日,陕西省周原遗址内扶风县白家村南100多米的坡地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窑藏,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74件有铭文,这批青铜器造型浑厚,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对西周历史及青铜器断代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立即引起了全国历史和考古界的极大关注。白家村南窑藏中,最重要的一件青铜器是史墙盘。1996年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组鉴定时被定为国宝。2008年曾调北京参加奥运珍宝展。
史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器腹饰鸟纹,圈足饰云纹,以雷纹为地。造型稳重、制作精工。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措词工整华美,是解放后发现的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前段追述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各王的功业;后段记载微氏家族的发展史。虽然专家学者对铭文细节看法还有不同,但大意相差不多。铭文所记述的西周历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认为此器属恭王时期。有人认为即微子之后,乃商之遗民。文献所载武王灭殷以后,微子启降周,并使其子来见周武王,即铭文中的“雩武王既殷,微史刺祖迺来见武王”。至乙祖时出仕于周,为周王腹心之臣。铭文最末说明,墙为赞扬其先祖并祈求多福,而作器以为纪念。“史墙盘铭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西周铜器铭中最重要的一件,为研究周初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根据,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
青铜器物里面所铸文字,称为铭文,又称“金文”。殷商青铜器金文书法,方折劲直,描摹的痕迹很重,带有强烈的装饰性;西周中期以后的金文,淡化了书法的装饰性,富有书写意味。《史墙盘》是西周金文书法成熟形态的代表作。全文18行,中间空一行,形成两组,各九行。文字排列整齐划一,纵成行,横成列。笔画无论长短纵横,都有向背的弧势,宛转圆融,有着浓郁的书写意味。作者又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呼应,结字方整,呈现一副精巧秀雅的姿态。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史墙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史墙盘的铭文是迄今所发现的金文中价值最高的铜器铭文之一,其字数虽次于毛公鼎、小盂鼎、散氏盘等,但内容则应远在上述诸器之上。它不仅在史学、青铜器断代方面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文体结构、修饰手法以及丰富、华丽的词汇方面,也都有很突出的特点。
关于史墙盘的铭文,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曾释文如下:
曰古文王,初和於政,上帝降懿德大,匍有上下,受萬邦。圉武王,遹征四方,達殷,民永,不鞏狄虘,伐屍童。憲聖成王,右剛,用肇徹周邦。康王,兮尹。宖魯邵王,廣楚荊。隹南行。穆王,井帥宇誨。寧天子,天子文武長刺,天子無匄。祁上下,亟慕,吳亡臭。上帝司夒,尣保受天子令,厚福豐年,方亡不窋見。青幽高且,才霝處。武王既殷,史刺且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於周卑處。乙且,匹氒辟,遠猷心子。明亞且且辛,毓子孫,多孷,角光,義其祀。文考乙公,,屯無誎,辳嗇戉隹辟。孝史,夙夜不窋,其日蔑。弗敢抯,對揚天子丕顯休令,用乍寶彜。刺且文考,弋受爾。福褱錄,黃耇彌生,龕事氒辟,其萬年永寶用。
史墙盘铭文拓片极其稀少珍贵。出土初期,器藏当地文物所、博物馆。除锈后所拓少量拓片清晰而精美,曾为当地官员公关之上品。后被国家文物局发现,严令禁止,并被封存。据传,原器物已调西安法门寺地宫秘藏。拓片少量流入坊间,得者宝之,价格昂贵。
四、散氏盘(西周)
《散氏盘》释文对照高清版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
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器。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之一。
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版本一
版本二
版本三
散氏盘民国故宫旧拓本
五、大盂鼎(西周)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译文全文:
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丕显玟王,受天有大命,在珷王,嗣玟作邦开纪,匿匍有四方,畯政纪民,在雩御事,虘酒无敢。甛有葵□,祀无敢酻,故天异临子,法保先王,王少有四方。我闻殷述命,唯殷边侯甸,雩依征内,避率肄于酒,故丧追祀。汝妹辰有大服,余唯即朕小学,每勿克,余乃避寡。今我隹即井阑于玟王,政德若玟王,令上三政。
今余隹命盂绍荣敬,雍德巠敏,朝夕入谏,享奔走。畏天威王曰示命:汝盂进乃嗣祖南公。
王曰:盂乃绍夹死射戎,敏誎罰讼;夙夕绍我,寡烝四方,雩我其过;相先王,受民受疆土;赐汝鬯一卣,冂衣、舄、辇、马;赐汝祖南公伐用遹,赐汝帮伺四百人鬲,使驭至巧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赐尾伺王臣十又三百人鬲,千又五十夫,徼国遣捕纪土。
王曰:盂,若敬乃政,勿辞朕命。
盂用取王仦用,作祖南公宝鼎隹王廿又三祀。
六、启尊(西周)
启尊 西周中期,字数虽不多,但很有特点:各字关系紧密,字内空间与行间空间有分有合,节奏变化丰富;横向笔画统一中有极微妙的变化。
六、王子申盏盂(楚)
《王子申盏盂》,相比西周时期的金文,此铭章法行与行之间疏阔,字形纵向拉长,字势向左有倾斜之势,线条上确立了圆瘦匀一的审美样式,字形趋于图案化,具有装饰性特点。
《王子申盏盂》铭文原拓(部分)
七、公孙药壶(东周齐系)
春秋齐景公时器?铭分大行?包括重文二字共三十九字。
春秋晚期公子土斧壶(公子土折壶、公孙灶壶)
通高44、口径8.5厘米,重2.85公斤。
直口长颈,鼓腹平底,下有低矮的假圈足,盖面微隆,中有环钮,两侧沿有小钮套环,颈部有一对环钮,以提链套接器盖,腹中部有一环钮。除腹部饰两道弦纹外,通体光素。
铭文释文为公孙□立(灶莅)事□(岁),饭者月,公子土斧乍(作)子中(仲)姜□(□)之般(□盘)壶,用旗□□(祈眉寿)万年,羕□(永保)其身,子子孙孙,羕□(永保)用之。
此器“单刀刻款”的作品,在刻工上为加工方便并未注意线条條的初始形态和完整·視需要在笔顺上作调整。行款直行有气·横列参差,下刀肯定果決,体勢纵长挺拔。
八、石鼓文(秦系)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九、泰山石刻(秦系)
《泰山刻石》立于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该刻石书法法度严谨,端庄浑厚,字体公正匀称,疏密有度,沉稳朴拙,为秦代小篆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泰山刻石》(明拓本)
《泰山刻石》(北宋拓本)
十、泰山石刻(秦系)
《峄山刻石》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
其空间构造中正、匀称、严整有序,封闭内向,体现静态申美的特征。书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结构内部既中轴对称,布白均匀,又上敛下织,抬高重心,在统一中寓以变化。秦小书法以上特点,突出地表现了统一、严整、严肃的理性精神与宏毅的内在力量,这正折射出要求稳定的社会心理和严刑峻法、天下一统的时代精神。
其用绾是笔笔中锋,线条浑园如“玉筋”,故也有“玉筋箓”之美誉。一方面是这样的笔画缺乏粗细快慢之变化: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功夫,是一种纯粹的功夫字。
峄山刻石全文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十一、 秦诏版铭(秦系)
秦诏版亦称“秦量诏版”。青铜制。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诏书,有的刻秦二世元年同类诏书,或二诏合刻
秦诏版是无论在史学还是书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秦始皇統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相传李斯手书了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山、之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划方正,行款错落,该诏版文笔划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文字仍属篆书范畴。
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谦疑者,皆明壹之
十二、 天发神谶碑(三国吴)
《天发神谶碑》,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刻,是吴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纪功。原碑刻于江宁天喜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宋时原石断为三段,故又称《三段碑》、《三击碑》。清嘉庆十年(1805年)毁于失火。该碑的流传拓本很少,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
《天发神谶碑》以隶书笔法写篆,起笔处极方且重,转折处外方内圆,下垂处中锋收笔呈悬针状,棱角分明的字形显示了威严厚重的力量,为历代书家所称道。清翁方纲云:『吴《天玺纪功碑》,弇州所谓挑拔平硬者,信有之。然实是篆书,谓八分者,未必然也。』张叔未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康有为云:『吴碑有四,其《天发神谶》奇伟惊世。』该碑在清王昶《金石萃编》、王状弘《增补校碑随笔》、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有着录。
上一篇:
一字千金 || 甲骨文破译一字10万
下一篇:
档案探秘|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啦!甲骨文知识大全——你知道和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为您推荐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大学生创业方案路演,且燃且爆的独家路透
秋风飒爽,青春飞扬|2019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暨总结表彰大会
研究生宿舍哪家强!一间比一间豪华,你酸了吗?
北大汇丰商学院明年启动本科招生
家长会 | 家校携手育桃李 师生合力扬鲸帆
成达学校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班即将开课
校工会党支部与园艺2018级本科生党支部同上专题党课
【院闻其详】化工与安全学院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换届
山西173名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师生赛技能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