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学生的学校之后的想法?
雪梅的家人十分热情,带我欣赏了他们那儿美丽的山水景色,许多我不曾见过的植物,不曾吃过的野果。不敢相信,我竟然走到了中缅边境附近。她爸爸一直说,他们山里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可我一个从他们所谓的大城市来的人,在山上什么都不认识,辨不清方向,对什么都十分新奇,拿着手机不停地拍拍拍。又到底是谁没见过世面呢?不过是见过的事情不同而已。他们家人都尊敬地叫我“智老师”,说真的,即便是我前面所说的责任也不至于让我受到这么大的礼遇。这都是他们的真心。
——第七期项目导师智燕彩
燕彩导师和她陪读的孩子
有这么一位陪读导师,一直向往着支教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成行,遇见美丽中国陪读项目后便一见如故,在一个月的陪读结束后持续联系直到现在。今年十月,她按照之前和孩子的约定来到了彩云之巅,来到了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她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陪读项目的意义。
燕彩导师一行和她的陪读学生
我们在知道了燕彩导师亲自来到云南了之后,组织了一次对她的采访,慢慢的听她诉说关于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陪读项目的感受?
说真的,小姑娘做读书笔记的认真程度让我汗颜,对一个研究生来说,读读书写写感悟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一个六年级的小孩儿来说,她并没有十几年的文字输出经验,而且年纪越小,对读书的感悟是不太容易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但她做的很好,甚至惊艳到我。她给浪矢爷爷写的信中化名“时间别走”,感叹时光易逝,不想结束共读,更不想时间过得太快。在给我的回信中,这位“时间别走”仿佛一位长者,还在开导我做实验不顺利是常有之事,失败是成功之母。
不得不说,虽然我们都是从小孩儿变成大人的,但作为大人的我们还是会对小孩儿有很多误解。和雪梅共读《解忧杂货店》的同时,我几乎也和大一时的自己也共读了一次这本书,很是感慨。这些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还像个小孩儿,童心没变。但这次共读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这样的经历是第一次,很新奇也很愉快。我甚至觉得,第一次的共读,竟然是小孩儿教会我的东西比较多,她带给我的对成长的感悟似乎让我这么多年的成长经验一下子内化成了我自己的东西。
学生的家乡
第一期陪读结束之后你觉得有哪些变化呢?
你或者是孩子。
在多次交流中,小姑娘跟我越来越熟,开始分享的事情也更多。从一开始的我不断地说,只有提问她才会回答,到后来她的主动分享,甚至是提问。我觉得她在渐渐地不再把我当成一个严肃陌生的老师,而是一个可以分享故事的姐姐。她开始问我一些好玩的事情,想知道我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我做的试验究竟是怎样的,女孩子脸上长痘了怎么办?
我是个比较爱玩的人,有趣的事情每天都能讲很多,但是作为一个女汉子,对小女孩关注长痘什么的我是一点经验也没有。但前面的交流经验让我知道,我不能很直白地跟她说“这个年龄长痘是身体发育的表现,不用去管”,虽然这是我第一反应的回答。但这样说我就又变回了那个严肃陌生的老师。温柔的小姐姐应该告诉她,没有关系,不要总用手碰,多用清水洗脸可以缓解。和她共读交流的过程开始让我不断审视自我,改变自己很直接的交流方式。
燕彩导师和学生一家
为什么会想到来看望孩子?
后来第一次通信她也写了她家乡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万寿菊。我没有去过云南,一直希望可以去感受一下南方的山水。她说我可以去她家乡看看,很美,我说“好”。
我知道我说“好”的时候,小孩儿在心里已经种下了我们要见面的希望,这个希望会一直生长的。我不能让她失望。但是因为自己的学业、试验、论文也一直是忙的焦头烂额,没有时间。直到今年国庆,一个同学正好想相约出去玩,我说那就去云南吧,那么美的地方我们都还没去过,正好我也有想见的人在那边。
为什么继续参加这一期陪读项目?
每次分享共读体验的时候我都在说,只要你们坚持办这个活动,我就会一直参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好多人不管做什么似乎都很焦虑,不太能有什么愉快的体验,如果一个人能发现让自己享受又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幸运的。我很幸运,遇到了美丽中国的陪读项目。
陪读项目到如今已经是第八期了,正是因为有无数位像燕彩导师这样的志愿者们一次又一次的用他们的爱和关怀温暖着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陪读项目才能一直活跃至今,那些孩子们才有机会一睹山外的风景,在他们心里种下梦的种子。
谢谢各位!
END
采访文字来源:智燕彩
文字编辑:易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