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的初心与使命
——60年前赵健民殡葬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环球殡葬研究所 鲍元
论文概要:
这是一个尘封已久的往事:1955年至1958年期间,山东省省长赵健民,在山东就已开始了殡葬改革的思考与设计。是他顺应民心顶着压力,提出了“废棺薄葬、墓而不坟”的丧葬改革设计方案报至中央。1958年的整风反右扩大化运动中,他遭人诬告诽谤前途未卜。关键时刻,是邓小平忠告:适当检讨,保留党籍。后被错误处分撤销省长职务,改任济南钢铁厂副书记、副厂长,直至1962年中央组织部为其甄别平反恢复原职,改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
主题词:赵健民 费棺薄葬 墓而不坟
殡葬改革的初心与使命——60年前山东省省长赵健民殡改的思考与贡献环球殡葬研究所 鲍元
研究当代中国殡葬改革史,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联合签名倡导火葬众所周知,但在此之前的1955年就有一位党的高级干部也在不断的思索殡葬改革,提出“废棺薄葬、墓而不坟”的新理念却鲜为人知。3年之后的1958年6月份,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不顾某些领导的不理解,经大会执行主席李先念同意,踊跃登台发言,大谈殡葬改革的设想及现状。会后不久,他的近5000字的发言稿被全文登载在人民日报上。他就是中共八大候补委员、山东省省长赵健民。
赵健民何方人士?多次遭劫大难不死的百岁老人
发现赵健民纯是个偶然——
为了研究中国当代中国殡葬改革发展史,1999年我在人民日报社参加“高等新闻资格证书班”学习期间,曾无数次走进人民日报社的阅报大厅,几乎翻遍了从1946年至今的所有人民日报,查阅有关殡葬问题探讨及殡葬改革的报道。当查到1958年6月17日的报纸时,忽然发现在三版的下方占据着半个版面的一篇文章,是谈殡葬改革的,很让我喜出望外,这可是在该报上唯一一篇用大半个版面来谈殡葬改革的好文章啊,作者赵健民的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脑海,这是20年前的事情。
一晃数年之后,转眼到了2017年的一个夏季,我无意间来到某县的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浏览,《赵健民文集》一书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为之眼睛一亮猛的心跳:是不是就是我要找的那位曾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大块头文章的赵健民?我赶忙打开文集,细看目录,没错,这就是我寻找多年的赵健民!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厚达800多码的作者文集,有论文有回忆、有诗歌有建议,详细记载了这位百岁老人70余年历遭磨难在所不惜、兢兢业业为国操劳的不凡经历。
赵健民何方人士?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的殡葬工作者及殡葬研究者而言,这个名字都是很陌生的,百度是这样介绍和描述赵健民的:
赵建民(1912-2012),曾用名吴培强,山东冠县人。……1952年12月调任铁道部副部长。1955年1月起,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三书记、山东省省长、中共山东省委监委书记。1956年9月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通过他的自述和报道发现,在他70余年浴血奋战精忠报国的不凡经历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多次遇险大难不死而后生的故事。第一次遇险是担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时的战争年代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亲自审讯。由于他的机智回答免于一死被判刑五年,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党的营救,使他提前出狱奔赴前线;
第二次遇险是1958年,作为中央候补委员的他,因为反对“左”的错误和倡导殡葬改革而遭到诬告和错误批判,被扣上了“右倾主义、地方主义、分散主义”三顶帽子,是邓小平一句话“适当检讨,保留党籍”,杨得志亲自主持会议,作出“撤销省委书记、常委职务,保留省委委员、下放锻炼”处分,降职为济南钢铁厂任副厂长。1962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根据山东省委对赵健民问题一案重新审查做出的结论,获得平反,改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第三次遇险是1968年1月,康生在北京当面指责云南省委负责人赵建民是叛徒。指称赵建民执行了子虚乌有的“国民党云南特务组”行动计划,致使赵建民入狱长达8年之久。云南省有1.4万名干部群众也因此案受到株连,不少人被迫害致死。直至文革结束才平反昭雪恢复工作。改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等职。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后的赵健民,为航空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这位世纪老人的最后诀别,相关媒体是这样报道的——
2012年4月8日赵健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2012年4月16日,社会各界人士600多人,来到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悼念原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省长,云南省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顾问组组长赵健民同志。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庄严肃穆,赵健民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礼堂中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王岐山 、李源潮、张德江、令计划以及朱镕基、李岚清、田纪云、姜春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敬献花圈和挽联……
“改革丧葬礼俗,提倡废棺薄葬、墓而不坟”一文都说了什么?
这篇署名为赵健民,发表在1958年6月17日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是迄今为止,在该报上所见到的唯一一篇由省长撰写,专论殡葬改革的长篇文稿。全文长达4600余字,在提出问题之后,分4个部分展开并详加论述。对我们了解在半个世纪以前,我们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殡葬改革,初心是什么、使命在哪里等都有好处。
文章的首段是这样从提出观点、肯定成绩,再到点名主题的:“丧葬礼俗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和其他社会上层建筑一样,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产生出来并为这个经济基础服务的,它必然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我们已经成功地建成了一系列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有助于当前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肯定成就之后,文章话锋一转提出问题:“但是应该承认,我们目前建成的上层建筑,有的还不完备;有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残留的上层建筑还未被我们新的上层建筑所打破所代替,仍在与新的经济基础发生矛盾,阻碍当前生产力的发展。现时农村的旧丧葬礼俗既属于这一范畴。”
破题之后,行文分4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以山东省的5个专区(聊城、莱阳、惠民、临沂、济宁)、18个乡镇,4类(平原、山区、沿湖、城郊)情况摸底调查的数据为依据,点出了旧的丧葬习俗给贫穷落后的农村群众带来的负担及危害,说明了 “旧的丧葬礼俗已成为群众在精神上、物质上的沉重负担,严重地妨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山东省从1955年起就着手殡葬改革的调研,起因如《文集》所说,“现实农村的丧葬礼俗,虽经解放后几年来的冲击变化,人民群众随着觉悟的提高而加以简化和修改,但由于我们还未能计划地加以领导,还未能有系统地加以改革,所以这种旧的丧葬礼俗未得到彻底的改革。”“目前农村群众,当父母老人死亡时,一般仍沿用旧的封建迷信仪式,如报庙引魂、木棺厚葬、宴请亲友、祭日过多等等。有的如果违反这些旧的丧葬礼式,违反木棺厚葬的做法,则会受到亲友以致社会舆论的谴责。这种旧的丧葬礼俗已成为群众精神上物质上的沉重负担,严重地妨碍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发展。”因而提出:“因此,改革旧的封建迷信的丧葬礼俗,建立一套同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基础适应的新的丧葬礼俗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生产大跃进的今天,更感到迫不及待。”
最后形成的调查结果是,“据18个乡镇的调查:(一)以现有坟头74698个,占用耕地320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98%,如果加上坟头四周占用的茔地面积,则占耕地总面积的3%以上,且都是良好的土地。据上推算,全省现有坟墓至少占有耕地面积的3%,占用的耕地约有417万亩左右。按每亩常年产量平均300斤计算,每年全省约减产粮食12.5亿多斤,相等于320万人口 一年的口粮。根据省统计局1952年到1956年的统计,山东全省人口每年平均死亡率为1.2%,按此速度推算全省每年要死亡64.4万人,其中除了婴儿以外,约有80%的即51.52万人需要坟墓,一年仅增加的新坟墓就要占地5152亩,约减少粮食15万多斤。由此可见,改革墓葬制度,与坟墓争地,就显得特别重要。(二)根据上述推算,全省每年死亡人口中要有80%的即51.52万人要用棺材,每个棺材最低需要0.4立方米的木材,这样,全省每年用于棺材的木材就需20.608万立方米。这些木材可建筑平房20多万间,可供应2000多公里的铁路枕木。由于木材的紧张,棺材价格很高,最贱的需要50元,一般的需100元左右,最贵的则需600元。(三)根据蒙阴县旧寨乡近3年的调查统计,平均每个逝者做寿衣用布48尺、皮棉3斤,按此数推算,全省每年用做寿衣的棉布达2473万尺、皮棉154.56万斤。(四)据调查,平均每起治丧费用最低约需100元(包括棺材、寿衣和其他各种治丧费用),按此数计算,全省每年用于治丧费用约5150多万元,这些土地、木材、棉布和金钱的严重浪费,对合作社和个人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因丧事造成生产生活困难和家庭破产的事例是很多的。”【文集409页】
第二部分说的是“正因为人民群众饱受了封建礼俗的灾难,迫切要求改革旧的丧葬礼俗。群众对旧的丧葬礼俗,较普遍地感到浪费、迷信、繁琐,但又苦于没有新的办法来代替。部分人想不按旧的礼俗办,又怕受到亲友指责,因此很有希望党与政府能定出一套新办法来。”最后通过聊城县孟庄乡王家庙村农民王殿昌编了歌谣上书毛主席,建议修改民墓堂的故事,来说明群众对殡葬改革的呼吁与期盼。“要想国家建设强,必须要盖民墓堂。大树今后不造棺,拿来木材修工厂。好地之上不筑墓,省出地来多打粮。祖先不再地下埋,不在地里受波浪。从今计划住高楼,再也不去睡土岗。民墓堂来要盖好,又为国家来争光。到了清明纪念日,锣鼓打起喜洋洋。大家起立三鞠躬,祖先死去心欢畅”。”
第三部分是作者观点的阐述:“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时机已到,条件已成熟,应该积极地有步骤地领导群众改革旧的丧葬礼俗。在改革旧的丧葬礼俗的同时,应该建立一套同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丧葬礼俗。”为了说明改革旧的丧葬礼俗的必要性,作者在批判了封建迷信陋俗给人民群众的危害后,还引用了毛主席在1944年,为张思德送别时所作的“我人民服务”一文的最后一段“开个追悼会”的论述,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是赵健民提出的“具体改革办法的意见:废除木棺;深埋薄葬,墓而不坟;处理原有坟墓;逐步推行火葬”。【文集414页】
可以说,该文是建国初期,作为党的高级干部,思考、调研、论证、部署殡葬改革,从初心到使命、从动员引导到顶层设计,都不失为具有时代价值又有历史意义的好文章。他回答了当时的背景、民间的呼声、社会发展的期待、未来的方向等问题。
赵健民,山东殡葬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者
在没有见到《赵健民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之前,笔者始终想知而未知的是,作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山东省省长的赵健民,在建国初期百废待举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让他关注殡葬改革的?他最初的思路是什么?当时的结果有哪些?
笔者怀着渴望求解的心情,带着诸多疑惑与思考,随着一页页的阅读与发现,跨越时空慢慢回到那个时代,仿佛就在赵老的身边,聆听他讲述60年前问什么要搞“丧葬改革”的故事。
1959年1月12日,中共山东省委第一届三大预备会议上,赵健民针对《山东省委1958年10月14日关于赵健民同志的错误向中央的综合报告》一文发表了反驳意见【文集417页】。通过这篇气贯长虹刚正不阿的辩论发言,我们不难得知,赵健民省长为了推进殡葬改革,顶着当时省委主要领导的出尔反尔,不理解不支持的错误言行,曾经多次上书或致电中央,与邓小平、李先念、谭振林等领导多有互动。
1954年6月,经陈毅推荐中央批准,赵健民由铁道部副部长转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省监委书记【《炎黄春秋》2012年第 10期第16页】,在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赵健民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在1955年10月23日下午,赵健民约几位同志到当时任省委书记的宿舍里,谈党代会的准备问题。谈完之后,还就有关殡葬改革的设想,谈了要逐渐的、有意思、有准备的平坟废弃棺木问题。他说,人死了以后不要坟墓,不要棺材,如能推行,可以不浪费耕地、木材,而更重要的是破除迷信,解除封建的礼俗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
赵健民的汇报结束之后,很快得到舒同的理解和支持,并说由赵健民调查准备,提出个方案予以推广。这次谈话之后,有了省委书记的支持,赵健民很快就通过省人委找了农业厅、林业厅、文化局等单位的党员负责同志开座谈会,并拟定了一个调查坟墓和棺木所用木材情况的提纲。这一个提纲发到济宁、聊城、莱阳、惠民、临沂5个专区,找了18个乡进行调查。另外,请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助教,还有文化局、文史馆的人员,座谈了一次,了解历史上坟墓、棺木使用情况。这是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几个月之后,调查结果及专家推算报上来了,根据当时调查推算,全省的坟墓占地约280万亩上下,棺木每年使用木材约50万立方米。根据群众觉悟程度和自愿原则,提出了几条意见。其中提出发一个指示,经重点试办以后推行。
等方案提出之后,省委领导之间产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当前工作繁忙,这种问题无关紧要,改革几千年的传统习惯,群众不易接受。赵健民恳切的与各位多方沟通说,说结合生产,只有好处,不会有坏处,而且是试点,不会牵动大局。最后形成的意见是,暂不发指示试点,同意交吴建同志修改后报中央看看再说。
相关报告报至中央,一个月后不见回音,赵健民于1956年2月8日写了一个电报,最后提出:“以上意见我们认为基本可行,拟据此草拟一个指示,提请省人民委员会和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经重点试办,宣传提倡,根据群众自愿的原则逐步推行。”又一个月后还不见回电,1956年3月21日赵健民又发了请中央回函指示的电文并提出:“我们可否继续研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择一两县试点。请告。”
后来由中央办公厅打来一个电话,告诉说,“如果群众确有要求,可以赞成,但不要用政府名义普遍号召或命令施行。”但对能不能试点的问题没有明确回复。
1956年6月,赵健民赴京参加全国人代会。在会议期间,赵健民找到邓小平谈原来请示有关改革旧葬礼俗的问题【文集438页】,邓小平说,改革旧丧葬制度,节约木材、耕地,我赞成,但这是广大人民几千年的习惯,不能操之过急,推行试点是可以的。
赵健民说,我们请示了,但中央办公厅打电话不同意,这类问题由哪位同志管?
邓小平告诉赵健民:“二办管农村,你找谭振林谈吧。”
得到总书记的鼓励和支持,赵健民很快就找到负责农村工作的谭振林,就试点推行丧葬改革的设想做了汇报。谭振林听完汇报后明确指示:“先研究,由民主人士写文章争论,我们不加可否,以便造成一种趋势,而后推行‘墓而不坟’”。
赵健民接着向谭振林汇报了山东在兴修水利时,有的群众就拔掉了自己家的坟,在破除迷信的同时,既节约了土地,又有利于连片机耕,群众已有这个要求。这是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合作社的问题,我们党有加以领导、推动的必要。
谭振林听了之后指示说:“继续调查研究,制定周密的方案。你们可向国务院写一份报告。试点省也有这个权利!”【文集439页】
后来,赵健民又在新华通讯社编的内部参考上看到陕西、辽宁有的县市也在着手改革坟墓制度,特别是辽宁营口地区,辽宁省委还加了批语。赵健民感到条件比以前更加成熟了,便于1957年冬在四级干部会和第二次党代大会刚结束的时候,就把林业厅设计制作的代用棺拉到珍珠泉大门东面一个席棚里面,请舒同等几个人去看一下。
看完之后,赵健民就找舒同书记个别交流,提出可先在两三个县各找一两个乡试点。开始时舒同书记说:“可以试试。”但随后又说:“不行,要试点,只有到你家那个县去试。”赵健民看出当时舒同的意思不是很同意。赵健民知道黄县、掖县、青州、桓台坟特别多,他本想先在这几个县试点。如果说能在自己家乡那个县试点,他到很愿意。曾经设想过先把自家的坟拔掉,再找同族的人把坟平了,不用棺材。他到很乐意这样做,但看到当时舒同的意思是很不同意,就退了一步说:“那就不试点了,以后再说吧。”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代表会议期间,毛主席几次讲话,号召全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广东的汕头地区,江西的赣县黄金乡,辽宁营口的代表均谈到平坟整地,改革旧丧葬制度问题。但他们谈的多半是关于迁坟,或者是新葬用公墓的意见,而很少谈到废弃棺木问题,也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到改革旧的建立新的上层建筑的高度上来。因此,赵健民感到在大会上发言强调一下很有必要。于是,他很快拟定了一个发言稿,经省委书记舒同审阅之后交给了大会秘书处。
但大会秘书处印的时候,把他印成书面发言了。他又向执行主席递了个条,并向执行主席李先念讲了一下,改成口头发言。会议之后,该发言很快就登在了《人民日报》上,这就是该文后被传播引起反响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