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业内资讯与深度好文
距离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上海的交通保障准备工作正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多项进博会配套项目如期完工,保障出行体验更美好。今日,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北翟路(外环线-中环线)快速路地道正式通车,为中环线和外环线的“牵手”按下快进键。
此前,北翟路高架作为虹桥枢纽北侧的东西向快速通道,嘉闵高架~外环线段、外环线立交西半幅匝道及中环线立交均已建成。仅外环线~中环段尚未完成快速化,为地面道路,成为中环线发挥枢纽客运主通道功能的制约因素和瓶颈。为此,这条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60千米/小时的地下通道的建成将形成从中环到嘉闵高架的全线快速路,并将西接S26,东接正在建设中的北横通道,未来可形成一条几乎贯穿整个上海地区的东西向大通道。
开车通过这段全长1780米的地道仅需两分钟,然而这条短短的明挖法地道却花费了5年时间来建设。上海建工作为该项工程2标和3标的承建方,负责全长860米的地下通道、1053米的地面辅道建设以及整条地下通道的机电安装配套工程。为了打通中外环间“最后一公里”,上海建工的建设者们在施工过程中见招拆招,勇闯“四关”。
第一关:施工通车两不误
北翟路是上海市区进出虹桥枢纽的主要通道,交通十分繁忙,在通行高峰时段常常出现严重拥堵现象。“交通组织难是北翟路地道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上海建工北翟路2标项目经理吴小羊介绍,项目立项之初,根据交通部门要求,原来6车道的北翟路要保证3车道通行,也就是必须半幅施工,即南北三根车道对翻施工。除了要保证北翟路的正常通行,地道下穿道路如淞虹路、平塘路、剑河路也都实现了边施工边通行。同时,紧邻泵站和防汛墙、下穿新老排水箱涵,以及高压电缆、供(排)水、通讯、燃气等众多管线如荆棘密布,为了保证道路通畅、管线搬迁及对周边建筑物的保护,2标段的施工区域被截分成7个区段,相当于进行了7个地铁站的基坑施工。“为此,在整个施工期间形成了多种交通组织方式,其中,大的道路翻交不下十次,小的翻交更是上百次。”2标项目书记黄凯指着工地边的一排临时用房说,就连我们的现场办公室也被“翻”了好几处。
翻交不仅仅是一边施工一边通车,为了尽可能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又保证施工安全有序推进,在对半幅路面进行开挖前,必须对另半幅路面进行“加固”,即在路面浇筑钢筋混凝土的栈桥板。临近北翟路有一处大型物流中心,每日大型车辆进出密集,施工期间,坚固的栈桥板经受住了如此大流量、大体量的通行考验。“通常这样的围护施工时间是地道主体施工时间的2倍还多,但为了确保来往车辆的安全,值得!”吴小羊说。
第二关:修路为民不扰民
施工扰民,一直是城市建设的“老大难”问题。紧邻多个居民小区的北翟路不仅地下条件复杂,而且半幅施工使得地上空间狭窄、施工噪音、工地扬尘等都会对周边带来一定影响,能否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支持,是项目部必须逾越的一道坎。
北翟路地道原计划在2010年世博会前建造高架桥,因周边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应,方案修改成地下通道。然而,居民的忧心并未减少。为此,施工铭牌上公示的项目经理电话成为了居民们常常“倾述”的热线。
吴小羊还记得一个深夜,作为居民代表与副区长对接的老赵打来了投诉电话,他抱怨北翟路上铺设的钢板不断轰然巨响,影响居民休息。其实这个巨响扰民的钢板是煤气公司铺设的,但吴小羊没有推诿,立即组织施工人员冒雨赶到现场,很快找出问题,并通过在钢板下方放置减震带来减少噪音。事后得知真相的老赵写来了感谢信:“你们品格高尚,尽责敬业,作风严谨,训练有素。仅此,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谢意!”对此,吴小羊也回复道:“修路本为民,理当少扰民。”
想让居民理解,首先要理解居民。为此,上海建工项目团队主动联系周边街道和居委会开展系列“社区共建”活动,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并成立维稳工作小组,以“共同行动保工程惠民生”为目标开展一系列党建联建、资源整合、项目带动、公益众筹等合作。每逢春节、端午节、重阳节,项目部就邀请小区老人共庆佳节,给予关怀与慰问。“年老体弱的老人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敏感的人群,增强交流沟通,取得他们对市政重大工程的理解支持,是项目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黄凯如是说。
此外,项目党支部还经常性主动走访社区,征询居民对项目的文明施工建议和意见。例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不影响居民休息;为防止钢筋加工噪音,在工地外专门设立一个钢筋加工厂,现场只进行安装施工;同时还在3米以上的高大围墙上再加设声屏障,将噪音污染降低到最小影响;并主动为为淞虹家园、北平家园建造分类垃圾箱房……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项目部也逐渐到了街道、居委、居民的认可与回馈,当地多次组织志愿者走进工地为建设者提供免费服务及慰问活动,北新泾街道党建服务中心还在项目设立党建服务点,更加及时便利地服务项目职工。项目部还多次荣获“北新泾街道党建共建优秀单位”称号,为工程顺利推进创造和谐氛围。
第三关:挑战“不可能”工期
5年,对于建设一条1公里的道路而言,有些“太漫长”。但在采访过程中,项目团队都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最大难点就是挑战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期。
后墙不倒是使命。随着第二届进博会日益临近,项目进入最关键的9区施工。9区处于北新泾老泵站出水箱涵位置,基坑南侧围护距北新泾泵站最近0.64米,基坑北侧吴淞江防汛墙距基坑边线最近仅4.6米,存在较大的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这也是地道通车前的最后一个施工区域。
然而,原定去年11月开始翻交施工被延期到了今年1月,同时原定今年年底通车的节点也被提早了两个月,“最难施工的9区工期被压缩到了极致,”吴小羊说,为了给施工争取时间,项目部增加了各班组的作业人员,配备了足够的机械设备,工人们鼓足干劲,加班加点施工。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坚持施工全过程旁站监督。夜间的施工要求则更为严格,对吊装和钢筋绑扎必须进行全程监控,避免因加快工程进度而出现安全质量问题。终于,地道主体结构部分施工在今年9月20日完成。
然而,对于今年5月刚进场的3标段机电安装项目团队而言,“抢工期”更显得惊心动魄。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北翟路项目总指挥徐健对于最后交付的9区仍记忆犹新,从10月1日到10月15日,给予9区的安装工期只有15天,包括了所有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综合监控系统、火灾消防报警系统、地面道路标志标线工程、路灯、信号灯、声屏障、隔声棚等。其中光架设支架就需要10-15天,待所有桥架贯通后,再排布连通整个地道的4万多米长的电缆也至少需要15天。
为了将工期压缩一半,项目团队可谓是绞尽脑汁。由于安装作业参与专业多,地下施工空间有限,没有宽敞的场地用来布置临时设施及预制加工场,于是针对施工现场状况,采取了“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施工工艺,钢管、通风风管、电缆支架全部采用工厂制作,现场安装。以此来缓解施工现场场地狭小的矛盾,提高施工的质量和现场文明施工水平,保证施工的进度。
同时,项目部还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信息化、协调性等特点,在深化设计、施工模拟等方面将三维模型与进度、质量和安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机电安装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机电管线支架的施工中,一改以往现场人工焊接,利用BIM技术软件,提前对机电施工进行三维精确建模整合,在管线密集处进行支架深化设计,提前消除各种“碰撞”,并据此生成图纸再加工预制各类支架,最终运至现场拼装,确保了施工精确、缩短工期和部件的美观整齐。
除了高新技术的应用,为了保证工期,项目团队还应用了不少“土办法”。按照设计标准,每隔12米需安装一副抗震支架,但抗震支架工艺复杂,现场拼装速度很慢,“如果等到抗震支架全部安装到位再拉电缆,那就肯定赶不上工期了,”对此,现场工程师黄佳皓提出了先增加50副固定支架增加支撑力,确保电缆按期拉到位,抗震支架也同步进行安装。最终,所有机电安装工程在15天全部到位。在随后见缝插针的调试过程中,调试人员更是带着防毒面具走进刚刚铺完沥青的地道中进行检测,“只用了3天时间就将600多个末端点调试到位,”徐健说。
第四关:打造“会呼吸”隧道
不同于以往隧道采用管道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北翟路地道工程则采用全自然通风系统,利用路面8米宽的绿化带设置通风、排烟口,进行全线自然通风和排烟。隧道中每隔25米就开设一个“天窗”作为预留通风口,可随时排出车辆尾气及烟雾,成为名副其实会“呼吸”的地道,这也是沪上首条能够“自主呼吸”的隧道。同时“天窗”将自然采光引入地下,有助于提升隧道内司机的行车视野。
由于“天窗”的设置,该地道的顶板施工也不同于以往密闭的空间。同时,地道中间设隔墙,将地道分隔成左右两个半区,因而各半区每隔50米交错开设一个“天窗”。由于“天窗”位置不一定正好位于左右半区的正上方,因而有些“天窗”是以倾斜的角度向上“延伸”的,也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地道“呼吸”更自由安全,项目团队也在施工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新工艺、新技术。
由于地道基坑围护结构距离吴淞江最近处只有3.3米,容易造成渗漏水,为此,工程地下连续墙全部采用结合了封头模板和橡胶止水带的RSP橡胶止水带接头,可以在混凝土终凝以后拆除,保证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且新旧槽段界面比较干净,一般不会出现夹泥层,同时嵌入的橡胶止水带,也能增加接头的止水效果,确保了地下连续墙拥有绝佳的防水效果和完整性。
不仅如此,地道结构侧墙、中隔墙全部采用大钢模板工艺施工,模板的加固系统部件强度高,组合刚度大,整体性好不易变形,且拼缝严密,也使得混凝土浇筑更大方美观。
此外,由于北新泾泵站距离地道基坑最近处只有0.64米,为加强对运营中的泵站的保护,在靠近泵站的基坑内增加了钢支撑伺服系统,对支撑轴力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并根据高精度传感器所测参数值对支撑力进行适时的自动补偿来达到控制基坑变形目的。与传统钢支撑体系相比,钢支撑伺服系统能明显降低基坑围护结构的最大变化速率,控制基坑的变形,减小对邻近运营建筑或线路等周边环境的影响,有效解决常规施工方法无法控制的苛刻变形要求和技术难题。
随着北翟路快速路地道的贯通,不仅打通了中环与外环间的“最后一公里”,也与今日同时通车的北横通道北虹立交共同承担起服务进博会的交通保障工作,大幅提高区域交通网络的分流疏导功能。
(图为:北虹立交)
欢迎大家扫码加入建筑时报粉丝群
获取更多相关资讯及福利喔!
(该二维码10月26日前有效)
往期推送精彩回顾
无锡高架桥坍塌:工程质量还是超载问题?
重磅:终于来啦!建筑业重大利好!六部门力推工程担保!
冒雨施工致10死:侥幸还是无奈?
施工合同怎么签不吃亏?
中建协、建筑时报社@你:通讯员队伍扩大进行时,快来加入我们的队伍!
微信责任编辑:盛媛
校对:张翼翔
行业的深度解读 | 权威的信息资讯
建筑时报简介
关注我们
关注中国建筑业
《建筑时报》是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国建筑业产业报,是行业的权威性媒体。
《建筑时报》以“忠诚于建筑业”为社训,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时报》依托报纸的品牌优势,深度重塑建筑行业的特色文化,实现包括报纸、微信、网站等多种载体一体化运营的融媒体发展模式。通过对内容生产进行定制化、专业化、典型化综合制作与精准推送,着力于以产业链整合、行业间联合、线上线下结合为基础的模式创新,全力打造一个“观点前沿,资讯更快,视野更广”的建筑业全媒体资讯平台。
建筑时报官网建筑新网(www.jzsbs.com)是依托建筑时报社的人才和信息资源创建的一个综合性建筑行业新闻网站。
建筑新网目前开通了“行业新闻”、“各地建设”等多个频道,网站以发展的眼光观察中国建筑业,从客观的角度解析行业重大事件,剖析企业发展之道,展示城市建设风貌,用独到的视角观察建筑业的各项事业发展。
全国统一刊号CN31-0051
邮发代号3-82
每周一、四出版
全年订价人民币12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长按指纹扫描 开启建筑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