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 商业模式与实践探索
阅读量:3811293
2019-10-26
19世纪晚期以来,世界各国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联合国2005年一份数据报告显示,全球只有18个国家和地区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1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并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人口社会现象之一。到2017年底,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据预测,全球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21亿,占除非洲外全球人口总数的将近25%,2100年更是达到31亿,增长的老年人口中有65%都是发生在亚洲,2亚洲的人口老龄化又主要出现在东亚。3“年轻”的社会一去不返,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并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更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4人口老龄化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好坏之分,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人们的传统观念、生活方式产生冲击,甚至造成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老年稳,则社会稳。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方式形成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对国家的治理模式也会形成新的要求和变量。老年人生活稳定的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与安全的一个根本性因素5。
中国社会养老困境日趋明显,了解中国特色老龄化结构是思考应对中国社会养老困境的前提。中国特色老龄化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中国特色人口老龄化及其对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挑战
(一)未富先老,绝对规模大
中国大陆“未富先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发达国家比,中国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在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的时候,老龄化程度已经提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6法国在1866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1940年以前,世界上10个老龄化国家全都在欧洲,包括法国、挪威、瑞典、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丹麦、意大利、荷兰等,7它们都是发达国家。20世纪下半叶,这些国家的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至今为止的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中,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情况最严重。中国大陆在199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3%,从此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此时中国大陆国民生产总值仅856美元,刚迈过世界银行定的745美元低收入门槛。到2018年底,中国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644元人民币,8折合9628美元,虽迈入中上收入国家,但仍不是经济强国。二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未富已老。中国大陆的人口老龄化呈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
中国大陆老龄人口绝对规模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截止2018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11.9%,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9另据预测,中国大陆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21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老龄人口规模仅次于印度。10
未富先老,绝对规模巨大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养老带来严峻挑战。据预测,2030~2050年间,中国大陆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达到60~70%和40~50%,11届时中国阿鲁人口老龄化形势是最为严峻的时期,社会赡养老年人负担加重。研究显示,经济发展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12未富先老意味着全社会可供分配的养老金,面临人多钱少问题。社保养老金不足,如何发展社会养老?13日趋严重的社会养老金不足问题又将如何应对?
(二)速度快,持续时间长
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从7%增长到14%,即从“老龄化社会”社会过渡到“老龄社会”社会,西方发达国家平均花了100年左右,14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15相比而言,中国大陆预计到2025年前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4%,162037年将达到19.9%,几乎是“跑步式”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再到“高龄”社会。中国大陆的老龄化除了速度快,还有阶段性,老龄化过程持续半个多世纪。有人口研究学者将中国大陆人口老龄化划分为五个阶段:2000~2005年为人口老龄化起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254万人;2006~2021年为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阶段,这15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623万人;2022~2034年为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这12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1048万人;2035~2042年为人口老龄化缓慢发展阶段,这7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174万人;2043~2050年为人口老龄化新快发展阶段,这7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572万人。17中国大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性是人口增长队列效应的表现,是1940~1990年出生人口在60年、65年以后的一个变化结果。早在2007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就得出结论,认为21世纪中国大陆的人口老龄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快速、持续地老龄化,给中国大陆应对老龄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是:人口老龄化准备的窗口期短,持续应对时间长。应对老龄化挑战,既有紧迫性,又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三)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
城乡倒置的老龄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均高于城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60岁以上人口比重10.92%,比城市高出1.24%。据预测,城乡老龄化人口比重差距将持续拉大。农村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从2010年的9.75%(城市为7.4%)增长到2040年的24.64%(城市为21.06),城乡老龄人口比重差距从2010年的2.35%扩大到3.58%,至此之后,城乡老龄人口比重差距才开始缩小。18
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给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是:进一步放大未富先老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同时,农村社会养老出现马太效应,即越是需要养老资源的农村,越缺乏社会养老资源。农村社会养老成为社会养老短板中的短板。
(四)老龄化区域非均衡发展
同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一样,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老龄化也属于老龄化不均衡发展问题,具体表现为:老龄化程度东西部不同,各省内各区县也不同;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度特征。1979年上海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行列,2000年中国大陆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2012年宁夏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老龄化最迟的地区,这期间的时间跨度长达33年。
非均衡发展的老龄化,给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是: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地域化特征突出,应对策略复杂性大大增加,相应的公共政策对策思路要兼顾地方特点,执行上也不适于一刀切。同时,不均衡老龄化也为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可以学习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地区的政策和实践经验,提高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地区的应对水平。
(五)高龄老龄化、空巢(包括失独)老龄化
中国大陆老龄化还有高龄化、空巢化特征。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大陆家庭中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且以2人、3人的小型家庭为主体。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又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将近2亿的空巢老人。这其中,还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空巢老人家庭群体——失独老人家庭。2010年中国大陆独生子女总量约为1.5亿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3.1亿人。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中国大陆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失独家庭总数已经超过百万个。据推算,1975~200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超过1000万会在25岁前死亡,这意味着将有2000万位父亲和母亲不仅将孤独终老,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创伤和养老压力。高龄化也是中国大陆老龄化显著特征之一,中国大陆80岁以上高龄老人规模居世界之首,且呈明显上升趋势。据联合国预测,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65岁以上老人总数比重将从2010年的16.36%持续上升到2050年的29.61%,规模从1800万增加到9800万。19高龄老人失能失智风险要高于低龄和中龄老人。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数据,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月33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20
高龄化、空巢化的老龄化,给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是: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刚需硬且复杂,政府和社会都要对此给出及时、系统的应对措施。
此外,中国大陆独特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家庭观念、人口经济大国等是我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时也必须关注的特征。中国特色老龄社会问题的应对思路应建立在深刻理解上述特征的背景下展开。中国特色老龄社会问题的核心和首要问题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国特色的老年人生活照料方式正处于由传统社会以家庭操持为主向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在已经初步形成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生活照料服务主要以社区居家养老的方式提供。因此,中国特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大多数老年人群日常生活中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满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又是当前阶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商业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多数学者将社会养老服务,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界定为准公共服务产品,21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现代社社会福利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国家,还有市场、家庭和志愿组织等。22因此,社会养老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方案,应在一个多元供给主体框架下规划。未富先老的中国特色人口老龄化,尤其需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主体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
笔者提出,破解城乡老龄服务,尤其是农村老龄服务难题,需要加入时代精神和现代技术,创新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应有如下特征:
(一)老龄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应是生态的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一个老龄产业生态系统,或者将老龄服务体系纳入环境和产业生态系统中去。这样的老龄生态系统运转起来,对政府财政补助的依赖就会大大减少,也能自我修复完全的服务市场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不要用孤立的、单点的思路去解决老龄服务问题。比如,结伴养老、抱团养老,建立很多不与当地产业和生活环境发生联系的养老设施等等,都是这类思路。再举个例子,田园综合体的设想,用众筹的方式,多元化筹集启动资金,用于环境优美的空心村适老化改造,吸引消费者(主要是老龄消费者)到这里候鸟式度假、休闲、旅游,给当地农民在改造过的综合体里提供就业机会和未来的老龄福利。这样,农村的老龄服务就被纳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等民生工程和产业体系中去。
(二)老龄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应是绿色、可持续的
所谓绿色,就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污染环境,不破坏当地社会生态系统,不鼓励恶性竞争或促进市场主体之间形成良性竞合关系;所谓可持续,是建立在绿色基础上的,行业发展能自我造血,不依赖、不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产业本质上是一个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可以为千千万万普通人提供潜力无限的就业岗位。
(三)老龄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应遵循以本地人服务本地人的原则
本地人服务本地人,要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建构和组织服务体系运营的,应该是本地人。他们是服务体系的中间管理层,负责当地政府部门老龄相关资源的沟通、协调和整合。二是实际从事一线老龄服务的,也应该是本地人。他们是服务体系的基础层,熟悉当地老龄群体的语言心理、生活习惯、风俗传统,能够与服务对象深度互动。
(四)在老龄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中,仍应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老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福建省基本完成老龄服务基础设施覆盖城乡。二是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包括基础设施点线面分布、老龄服务体系运行规则(如公建民营、民办公助、ppp模式等)、养老服务保障兜底、老龄产业发展规划等等。三是为老龄服务市场主体信用背书。这是发展老龄服务商业模式中,政府为老龄服务市场主体提供的最重要的帮助,也是将来政府主导作用最重要的体现。由此,老龄工作相关部门一是要慎重选择合作的市场主体,重点关注合作对象的业务能力与市场信用。二是要加强监管,及时剔除不适合从事老龄服务行业的机构和个人。
(五)老龄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应是融合式发展的
所谓融合式发展,是指老龄服务格局上老龄服务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老龄服务商业运作方式上志愿服务、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服务融合设计;老龄服务对象上社会福利对象与普通老龄群体融合供给;老龄服务提供主体结构上社会志愿者、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市场化服务主体、个人和家庭融合提供服务;老龄服务资源来源上各种老龄服务公共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融合服务与老龄群体。目前各类老龄服务运营方式,大体有三种类型:第一类,运营主体需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如各类各级社会福利机构。第二类,运营主体对老龄服务行业的专业性、人文性特征理解不够,无法满足老龄群体不断升级的服务消费需求。如在老龄服务行业没有长期从业经历的各类机构或个人跨界运营老龄服务机构或组织。第三类,运营主体市场竞争能力亟待提升。如各类运营民营化老龄服务机构或组织的机构或个人,虽有在老龄服务行业的长期从业经历,但其运营经验、能力不足,也无法较大范围满足老龄服务群体的服务需求。
与十八大以前建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思路和特征不同,当前阶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是有商业价值的老龄服务产业运营模式还需要深入探索。
三、实践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以福建省某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ZH模式为例
2019年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设想,具体内容指: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带护理型床位的日间照料中心,增加家庭服务功能模块,强化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服务能力,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增强养老服务网络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养老服务骨干网”设想的实现需要服务生产、递送、供给中的商业模式创新。
总体上,“养老服务骨干网”主要涵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福建省某县自2016年起开始探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ZH模式,基本上符合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的要求,即能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为最广大范围内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有效居家养老服务。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ZH模式的机制进行分析概括。
(一)服务资源多元化:福利资源与服务资源的充分整合
承担福利托底职责的政府各部门,将托底人群全部交给ZH,这部分政府购买服务收入构成ZH模式运营的基础,ZH做到政府购买服务的钱全部投入用到老人身上。ZH整合现有市场服务部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服务,顾客粘性提高后,老人及其家人自费购买服务提成收入成为ZH市场化运营收入的来源。ZH为老人服务变成做老人子女孝老工作;老人子女出钱为老人购买居家生活服务,避免了子女单纯给钱,老人实际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的现实。因此,ZH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需要一定规模的政府服务订单托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政府福利托底基础上被激发出来。
根据负责人的总结,ZH模式在市场服务老人群体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节省了运营成本。做到了“管理成本最小,服务团队最大,覆盖人群最广”。
二是有效地盘活本地服务和产品资源。扩大了实体销售业的业务范围,增加了销售实体的客户群体;同时,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
三是提高服务团队中的商家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通过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规则,建立服务控制体系,督促服务团队中的商家加强自身内部管理,推动商家自觉让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由此,服务团队中实现了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的商家与其他商家有了市场区分,形成独特市场优势。
四是提升了老龄化浪潮下老人群体服务供给的覆盖面和有感度。特别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有效提高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让所有老人都能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怀。
(二)服务架构生态化:从居家养老服务转变为居家生活服务
以老人所有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开展服务,争取满足每一位老人提出的所有服务要求,真正让老人对居家服务有感、可感。
(三)服务可持续:对居家服务质量的全程、全方位有效监督
通过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接单派单售后服务信息系统,让每一位老人提出的服务能得到迅速响应、有效监督。能得到稳定保障的居家生活服务质量是ZH模式可持续的基础。
(四)运营本地化:本地人服务本地人
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有效动员本地服务资源。本地人服务本地人,并不等于培育各地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八仙过海、各行其是。可以培育若干全省、乃是全国知名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以互有侧重的服务品牌,拉动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稳步、迅速提升。
(五)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在政府的引导和陪伴下不断发展壮大
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形成,关键是政府托底作用的有效发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巨大能量,从供给侧提高覆盖面最广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水平;激励居家养老服务走向多元化与专业化,满足多层次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由于养老服务产业目前受限于土地供给、融资水平、人才资源等因素,目前还是一个弱势产业,需要政府托底保障培养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种子,同时精心陪护、陪伴成长。
ZH模式中,政府的托底保障、陪伴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合全县范围内福利服务订单,交给ZH提供,这是政府托底职能最重要的体现;二是无偿提供公司总部办公场所;无偿提供公司到基层培训的场地;三是无偿为公司经营范围大广告;四是为公司经营行为信用背书。其中,政府为社会养老服务组织的信用背书,尤为重要。因此,选择支持什么样的社会服务组织,尤为重要。结成伙伴关系后,政府对社会服务组织的监管也必不可少。社会组织同样也需要政府的监管。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和督促服务团队中的商家规范经营与服务行为。
*说明:本文系此次论坛交流专稿,从未在任何期刊杂志和媒体上公开发表。如需引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老龄社会问题;台商与台湾问题;社区研究。)
参考文献:[1]Lisenkova Katerina, Mc Quaid Ronald & WrightRobert E. Introduction: Economics of an aging world[J]. 21st century society,2010(3):229-231.
[2]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7Revision (Key fingdings & Advancetables)[EB/OL].(2019-03-25)https://population.un.org/wpp/Publications/Files/WPP2017_KeyFindings.pdf.
[3]杨菊华,谢永飞编著.人口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68.
[4]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
[5]杨燕绥主编.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序.
[6]杨菊华,谢永飞编著.人口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72.
[7]刘长茂主编.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37-38.
[8]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3-25)[2019-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9]国家统计局:老龄化程度加深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连降7年[EB/OL].(2019-03-25)2019-1-24].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2/188549.html
[10]彭希哲主编.六十年:人口与人口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9.
[1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2019-03-25)[2007-12-17].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16/11224.html,2007-12-17.
[12]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人口研究,2013(1).
[13]2017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设定了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有明确要求,2015年中央企业的划转量已达2563亿元。通过国有股权的减持政策,从2000年到现在,这一部分钱占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35%。该方案在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健康运行的同时,更大的意义在于避免将基金缺口,以增加税收、提高在职人员养老金缴费率等方式,转移给下一代人。
[14]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7.
[15]转引自杨菊华,谢永飞编著.人口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72.
[16]李本公.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中方案)[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17]穆光宗.银发中国:从全面二孩到成功老龄化[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6:36-37.
[18]李本公.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M].华龄出版社,2007.
[19]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编.世界人口前景2011,2010年.
[20]唐钧.中国有多少失能老人[J].中国社会保障,2016(12).
[21]郭竟成.居家养老研究:来自浙江的调查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前言4.
[22]彭华民.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J].社会学研究,2006(4):157-168.